春节回家见闻之父辈子辈新“孝道”

360影视 2025-02-01 12:25 2

摘要:可能是因为上面老的,父母正在一天天老去;下面小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触景生情吧。

人到中年,对“孝道”这个词开始敏感,感悟的也比年轻时候多了很多。

可能是因为上面老的,父母正在一天天老去;下面小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触景生情吧。

今年春节回老家,听到了一些远房亲戚的遭遇:

被儿子儿媳赶出家门的老人住在香菇大棚里,美其名曰"看香菇"。

儿子对外保全了面子,说有老人帮忙看大棚;老两口给足了台阶,假装自愿,连过年都一定要住在大棚里。

这种"赶了又没赶"的操作方法,在目前的农村里正流行开来。

这不是个例,一个春节你能听到四五个类似的故事,虽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基本上故事都雷同。

在过去,如果儿子儿媳不孝顺老人会受到多重枷锁:

一个是道德审判: 我们的民族是以“孝”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这是从小接受的教育。

不孝,会受到良心谴责。

尤其是古人,自我羞耻感强烈,因为不孝发生的极端故事,大家从小都有所耳闻。

二个是外力审判:谁家儿子不孝顺,同宗同族的人把脊梁骨都能给他戳穿了。

《白鹿原》里有故事可作为参考。

第三个是公权力威慑:有社会风俗和制度依据,维护孝道。

但到了今天,出现了关于“孝道”的新三观,让人惊掉下巴。

有自称是权利觉醒的,理由是“要比老人为子女做了什么,而不是子女为老人做了什么。”

有玩指标考核的:"彩礼比隔壁少两万,养老自动扣三年"

还有反客为主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儿子儿媳把老人被赶去大棚,然后对外说"他们是自愿,非要住那儿的" 。

这些新的伦理观念导致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子辈会将权利、义务单方面“指标化”。

比如父辈经典的义务像“给彩礼””“盖房子”这些,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为儿子尽这一责任的父母,就可能会被排除在赡养的行列之外。

一个是“生养到赡养”的观念崩塌。

在传统观念中,父辈生养了子辈,子辈就得完成基本的赡养义务。

但现在子辈们开始掰扯权利和义务,任何人都能以某个细小的“指标”为由,而拒绝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

类似这种新观念刚形成的时候,儿子儿媳还是比较惴惴不安的,毕竟传出去了容易没面子。

大环境中,不孝顺依然是个丢人的事儿。

所以这些心虚的儿媳、儿子们,会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一个小圈子。

他们通过交流具体事例、分享手段,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从而为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找出底气和依据。

这种社会风气的改变,有客观的大环境因素影响。

我说两个现象,一个是网传的视频,说今年春节腊月28,河南某地一户人家,女儿回家过年期间,一个小时的时间有11个相亲对象排队上门。

农村人娶媳妇越来越难,自然也就抬高了儿媳在家庭中的话语权。

另一个现象是社交媒体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形成小圈子。通过交流分享,夯实了自己关于孝道的新价值观。

年轻人们终于对孝道进行了重新解释。

除了儿女们把“孝道”的解释权归于本人的这种内力外,还有逐渐消失的外力震慑。

当今农村遇到不孝子女,大家常说三句话:"不想管,不好管,管不了",然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以前谁家不孝顺,

全村都会管,现在则都当成别人家的闲事。年轻人也觉得这是私事,外人插不上手,包括自己的叔伯兄妹。

就这样,传统的道德约束逐渐没有了。

子辈们可以找到一个理由,来对付规范和伦理中的养老义务,而老人在失去原有的道德支撑体系后,已经没有了其他的救济渠道。

来源:菲汐布客时尚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