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我们要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一件事,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正发生的蜕变。蜕变得渐渐陌生,进而荒诞,甚至是无法理解。
01
有时候我们要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一件事,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正发生的蜕变。蜕变得渐渐陌生,进而荒诞,甚至是无法理解。
前几天看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所发的这样一份声明。
通篇声明看起来义正词严,正义凛然,充满了当今的时代感。
对于中国的一些问题,你总可以在鲁迅的书里找到一些破题的线索。
鲁迅曾提到过“暗暗的死”,他写到:
这几天才悟到,暗暗的死,在一个人是极其惨苦的事。中国在革命以前,死囚临刑,现在大街上通过,于是他或呼冤,或骂官,或自述英雄行为,或说不怕死。到壮美时,随着观看的人们,便喝一声采,后来还传述开去。在我年青的时候,常听到这种事,我总以为这情形是野蛮的,这办法是残酷的。
……我所由此悟到的,乃是给死囚在临刑前可以当众说话,倒是“成功的帝王”的恩惠,是他自信还有力量的证据,所以他有胆放死囚开口,给他在临死之前,得到一个自夸的陶醉,大家也明白他的收场。我先前只以为“残酷“,还不是确切的判断,其中是含有一点恩惠的。我每当朋友或学生的死,倘不知时日,不知地点,不知死法,总比知道的更悲哀和不安。由此推想那一边,在暗室中毕命于几个屠夫的手里,也一定比当众而死的更寂寞,然而“成功的帝王”是不秘密杀人的……。
连封建时代的君主,还有着让人说话的自信。北外作为一所新时代的大学,却只承袭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野蛮,没保留下封建时代的胸襟和自信。
02
北外声明里所写的这些内容,将当事人的教师所控诉的职称评定存在不公的问题,一笔带过,进而就开始将问题切换为对该当事人教师的个人品质的揭露。
在逻辑学里,这就是典型的稻草人谬误的做法。
但事实上,从声明所展示的故事线来看,这种回避问题,掩饰问题和转移视线的做法,成功地将最开始只是对职称评定不满的一位教师,一点点改造成一个不断萌发自觉的意识,决定不再妥协而死磕到底的固执人士。这显然是北外和当事教师本人都不曾预料到的结果。
北外的声明有意无意地将当事教师打造成一个“渣”的形象,但是这种处心积虑想将对方秒成“渣”的做法,却让当事人的每一粒骨头碴儿都变成了反抗的种子。
北外的这种偷换概念的做法,连校友的尊重都无法获得,又怎么能获得广大民众的尊重呢?
用一份这样的声明,北外硬生生地将自己变成了历史法庭上的被告。
03
阅读一下北外声明所写的内容,所揭露的当事教师的种种劣迹行为之间,因果关系混乱,读起来云里雾里。
比如说,重点描写了当事教师散发那段低俗的文稿的情节,却没说这文稿的作者是谁?
而且从法律上来说,看得出北外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当事教师触犯刑律。而正因为无法从法律上对当事教师治罪,但不进行惩治又是不可能的,哪怕是法律上依据不足,但是他们大权在握,可以寻找各种依据。
这件事首先反映出,在北外这样的高校内,有一种不受限制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
它不接受批评也不接受质疑,超越法律至上,认定违规的标准也相当主观,说你违规,你就违规,总要为公报私仇寻找到一个借口,趁机对弱势者和不驯者进行迫害,将这些人放逐到不会威胁到秩序的边缘,甚至是逐出家门,置于无家可归的境地,以巩固其建立起来的秩序。
北外就是让不驯者知道,反抗在这个制度下意味着什么,而若走上反抗的道路,又将遇到些什么。
面前两条路,要么放弃抵抗,苟活下来体会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要么明知道寡不敌众,也要单枪匹马出来应战。
北外的行径,也许可以凑效于一时,甚至可以剥夺反抗者的一切,但是却无法永远压制人与生俱来的寻求公正的渴望。
以前听过一句话,在有教养的群体中,身上长虱子被认为是一种羞耻。
但是有些情况下,是反过来的,顶着满身虱子走路却是光荣的,谁要是忍不住瞧着下去提醒两句,就把虱子甩到这个人的身上,结果就是大家都有虱子,自此以后,不要瞧彼此不顺眼。
来源:悦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