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和一个朋友聊天,讲到他的女儿准备考研,但是这几年考研越来越难,虽然说逐年扩招,但是保研率也不断在提高,一些好学校保研上来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考研的学生数量?于是,我建议让其出国留学,基本上雅思托福过外国所报考学校的成绩线基本就可以上了。比起国内考研的政治、
最近我和一个朋友聊天,讲到他的女儿准备考研,但是这几年考研越来越难,虽然说逐年扩招,但是保研率也不断在提高,一些好学校保研上来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考研的学生数量?于是,我建议让其出国留学,基本上雅思托福过外国所报考学校的成绩线基本就可以上了。比起国内考研的政治、英语、高数、专业课,国外只需要一年,从难度上讲属于另辟蹊径。同时,这几年从国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来看,基本上国内国外的研究生都按照同样的条件进行筛选。
接下来,我们从不同角度来对比一下国内考研和出国读研:
一、核心对比维度
1. 时间与机会成本
国内考研时间周期长:需投入1年左右备考(初试+复试),录取后学制基本3年,总体时间成本较高。
风险集中:一考定结果,失利可能面临二战或就业压力,容错率较低。
出国读研申请周期灵活:可同时申请多国多校,利用大二至大三积累背景(GPA、语言、科研等)。
学制短:英联邦国家多为1年制硕士,美加为1.5-2年,快速进入职场或继续深造。
2. 经济压力
国内考研成本低:学费每年约8000-1.5万(学硕/专硕差异),生活成本可控。
隐性成本:二战或调剂至非目标院校可能导致时间浪费。
出国读研直接成本高:英美年费用约30-60万人民币(含学费+生活费),欧洲部分国家公立校免学费(如德国、法国)。
投资回报率:需结合专业就业前景(如CS、金融回报率高,文科需谨慎评估)。
3. 学术与职业资源
国内考研学术深度:国内顶尖高校(如C9)在部分领域(如材料科学、航天)有国际领先的实验室资源。
人脉积累:校友网络集中于国内,对体制内就业(国企、公务员)有优势。
出国读研跨学科机会:海外院校更鼓励跨专业选课,适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如CS+生物统计)。
国际化就业:跨国公司、海外校招通道(如硅谷科技公司、欧洲咨询机构)更易触达。
二、关键决策因素
1. 职业目标
选国内考研: 计划进入体制内(公务员选调生、央企)、国内特定行业(如法律、中文教育)。 导师资源对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如医学领域的地域性人脉)。
选出国读研: 目标行业重视国际化背景(如投行、咨询、AI研发)。 计划移民或长期海外工作(如加拿大、澳洲的移民政策倾斜STEM专业)。
2. 专业特性
理工科:海外科研设备、产业转化更成熟(如美国芯片研发、德国机械工程)。 国内部分领域(如5G、新能源)发展迅猛,校企合作机会多。 商科:海外顶尖商学院(如LBS、INSEAD)的案例教学和校友网络更全球化。 国内财经类院校(如清北复交)在本地金融圈认可度高。
3. 个人适应性
抗压能力:国内考研需应对高强度应试,出国需适应跨文化环境与独立生活。
语言能力:雅思7+/托福100+是基本门槛,部分专业需GRE/GMAT高分。
三、趋势与风险提示
1. 国内考研内卷加剧:2023年报考人数474万,录取率约16%,部分专业报录比超50:1(如新传、金融)。
2. 海外申请竞争分化:
顶尖院校(如美国Top20、英国G5)门槛提高,注重科研/实习匹配度。 部分国家政策波动(如美国签证限制敏感专业、英国PSW工签政策)。
3. 就业市场变化:
国内企业对QS前100留学生仍有偏好,但“水硕”口碑下滑。海外求职需提前规划(如美国OPT签证、欧洲工签政策)。
四、决策建议
适合国内考研的情况:
家庭经济有限,且目标行业对学历性价比要求高(如师范、传统工科)。
已有明确导师/院校资源(如跟随行业权威学者)。
职业规划依赖本地化资源(如家族企业、区域性强的人脉网络)。
【总结】 :如果自我感觉,国内考研,考名校最少211有难度,或者根本考不上,果断选择出国留学,因为大部分同学本科双非,研究生再上个双非,以后找工作很难很被动。
从短期来看,留学需要金钱成本很高,但是缺节约出了最少两年的时间,试想一下,这两年时间的工资就有补回来了。
同时,无论那种决定,先下手为强,考研或者出国,准备越早越好。
来源:青椒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