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钟或已被 AI 敲响,距离末日只有 89 秒?

360影视 2025-02-02 11:36 2

摘要:2025年1月29日,科学家将标志人类面临生存威胁的“末日钟”(Doomsday Clock)拨快了1秒,从而距离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由过去的90秒变成只剩下89秒。这是科学家们向全球领袖发出的警告:全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危险的悬崖,这是极端危险的讯号和明确

2025年1月29日,科学家将标志人类面临生存威胁的“末日钟”(Doomsday Clock)拨快了1秒,从而距离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由过去的90秒变成只剩下89秒。这是科学家们向全球领袖发出的警告:全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危险的悬崖,这是极端危险的讯号和明确警示,若不能及时做出应对扭转现时的情况,全球毁灭性灾难将随时发生!

这个最新的“末日钟”是由“原子科学家公报”发布的:即日起,距离代表世界末日的午夜仅剩下89秒!声明指出,除了气候变化和疾病威胁外,过去一年颠覆性的科技发展,令全球变得更加危险,包括人工智能在军事上的应用,加上进入第三年的俄乌战事和中东地区冲突持续,都带来更大的核威胁。

声明又特别提到,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有集体能力摧毁文明,认为这三个国家有首要责任,把全球由悬崖边挽救回来。 如果上述三国的领导人能够认真地就声明提到的全球威胁展开善意的讨论,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尽管他们之间存在深刻的分歧,他们应该立刻踏出第一步。要拯救这个世界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原文网址: “末日钟”拨前1秒离世界末日仅89秒主办方吁中美俄携手制止 | 香港01 https://zh.hk01.com/article/109858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在人类文明的漫漫征程中,总有一些特殊符号,承载着对生存危机的警示,末日钟便是其中最为醒目的一个。它宛如高悬于人类头顶的命运警钟,以独特的方式时刻提醒着我们,那些潜藏在暗处、威胁着人类存续的种种危机。

2025 年 1 月,末日钟的指针被拨至距离午夜仅 89 秒的位置,这一微小却震撼世界的变动,瞬间吸引了全球目光,引发了无尽的担忧与热议。在众多影响末日钟指针走向的复杂因素中,近年来飞速崛起的人工智能(AI),无疑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新变量。它的出现,究竟是否真的敲响了末日的倒计时钟声?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科技与命运的交织中,寻找答案。

末日钟(Doomsday Clock),并非一个普通的计时工具,而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虚拟钟面。它诞生于 1947 年,由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精心设立,其背后的诞生背景,与核武器的问世紧密相连,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

1945 年 7 月初,美国成功制造出 1 枚铀(原子)弹和 2 枚钚(原子)弹。7 月 16 日,第一枚钚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试验场成功试爆,那耀眼的光芒和震撼的威力,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然而,仅仅数日后,8 月 6 日和 9 日,美国先后用 “小男孩” 铀弹和 “胖子” 钚弹轰炸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刹那间,两座繁华城市化为废墟,至少 20 万人失去生命,30 万人受伤。核武器在加速二战结束的同时,也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投下了一片巨大且难以驱散的阴影。

参与 “曼哈顿计划” 的部分科学家,目睹广岛和长崎的人间惨剧后,内心满是懊悔,深感自己 “放出了瓶子中的魔鬼”。于是,他们出版《时事通讯》,大声呼吁全球实行武器控制。1947 年,这份通讯发展成《原子能科学家公报》杂志,总部就设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园。杂志创办者邀请马蒂尔・朗斯多夫设计第一期封面,她灵机一动,想到用 “钟来指示危机”,末日钟就此诞生。这个独特的钟,只有左上方四分之一刻度,指针越靠近午夜零点,意味着世界面临的核威胁越严重。鉴于原子弹首次实战就展现出的巨大杀伤力,设计者将时钟指针初始设定在 23:53,距离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仅有短短 7 分钟。

自 1947 年设立以来,末日钟的指针已历经 25 次调整,其中拨慢 8 次,拨快 17 次。每一次指针的移动,都紧密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威胁的演变,宛如一部独特的世界局势变迁史。

1949 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铁克瓦” 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局面。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正式拉开激烈帷幕,世界也随之迅速进入核对抗的紧张局势,末日钟的指针也随之迅速拨快 4 分钟,距离零时仅 3 分钟,全球笼罩在核战争的阴云之下。

1953 年,英国成功试爆原子弹,随后短短 9 个月内,美国和苏联又陆续成功进行氢弹试验。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人类面临的核威胁呈指数级增长,末日钟指针再次被拨快 1 分钟,距离零时仅 2 分钟,危险的气息愈发逼近。

1960 年,赫鲁晓夫应艾森豪威尔邀请访问美国,两人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戴维营就核战争与裁军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会谈,并发表联合公报。这一积极互动,犹如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紧张的核局势有所缓和。末日钟指针也随之拨慢 5 分钟,距离零时又恢复到 7 分钟,世界仿佛暂时松了一口气;1963 年,美国和苏联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严格限制核试验暴露于空气中。这一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缓了核军备竞赛的疯狂步伐,末日钟指针再次拨慢 5 分钟,距离零时达到 12 分钟,和平的希望之光更加明亮。

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影响末日钟指针的因素不再局限于核威胁。法国在 1960 年和 1968 年先后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与此同时,中东、印度及越南爆发战争,局势动荡不安。末日钟指针迅速拨快 5 分钟,距离零时 7 分钟,世界再次陷入紧张氛围。

1969 年,美国国会确认核不扩散条约,为核安全增添一份保障,末日钟指针拨慢 3 分钟,距离零时 10 分钟,紧张局势稍有缓解;1972 年,美苏签署《第一阶段战略武器限制条约》及《反弹道飞弹条约》,进一步限制了核力量的发展,末日钟指针又拨慢 2 分钟,距离零时 12 分钟。

然而,1974 年印度测试核子装置,《第二阶段战略武器限制条约》谈判陷入僵局,核威胁再次加剧,末日钟指针拨快 3 分钟,距离零时 9 分钟;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美苏谈判陷入僵局,毫无进展,民粹主义战争及恐怖主义活动日益增加,世界局势愈发不稳定,末日钟指针拨快 2 分钟,距离零时 7 分钟;1981 年,各国军备竞赛全面升级,阿富汗、南美及波兰等地冲突不断,战火纷飞,末日钟指针继续拨快 3 分钟,距离零时仅 4 分钟;1984 年,军备竞赛再次升级,末日钟指针又拨快 1 分钟,距离零时 3 分钟。

1988 年,美苏签署协议,消除中程核武,双方关系显著改善,紧张局势缓和。末日钟指针拨慢 3 分钟,距离零时 6 分钟,和平的曙光再次降临。1990 年,柏林墙轰然倒下,冷战接近尾声,世界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末日钟指针拨慢 4 分钟,距离零时 10 分钟;1991 年,美苏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随后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末日钟指针大幅拨慢 7 分钟,距离零时 17 分钟,这是迄今最远离零时的一次,人类面临的核威胁大幅降低,世界局势逐渐趋于缓和。

然而,和平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95 年,环球军费开支达到冷战水平,苏联遗留核武处理问题悬而未决,末日钟指针拨快 3 分钟,距离零时 14 分钟;1998 年,印度及巴基斯坦争相测试核武,美俄裁减核武谈判陷入困境,末日钟指针再次拨快 5 分钟,距离零时 9 分钟;2002 年,“9・11” 事件爆发,美国放弃《反弹道导弹条约》,核威胁达到冷战后最危险水平,末日钟指针拨快 2 分钟,距离零时 7 分钟;2007 年,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不仅增加了核应用的可能性,还可能间接助长核武器的使用,末日钟指针拨快 2 分钟,距离零时 5 分钟,这也是冷战后距离零时最近的一次,危险的警钟再次敲响。

近年来,末日钟的指针持续向午夜逼近。2015 年,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削减核武器问题上进展缓慢,效果不佳,末日钟指针拨快 2 分钟,距离零时 3 分钟;2017 年,核武威胁、气候变迁以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多种因素交织,末日钟指针拨前 30 秒,距离零时 2 分 30 秒;2018 年,美国总统在核武器和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激烈言论,世界紧张局势加剧,末日钟指针又拨快 30 秒,距离零时仅 2 分钟。

2020 年,日益恶化的核威胁、气候变化以及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风险,让末日钟指针拨快 20 秒,距离零时 100 秒;2023 年 1 月 24 日,俄乌冲突爆发,引发人们对核战争的深深担忧,末日钟指针拨快 10 秒,距离零时 90 秒;到了 2025 年,时钟被拨快至 89 秒,而这向零点逼近的1秒,竟是由于近几年,尤其是最近很短时间AI的崛起,给出了人类特别重大的警示。

在末日钟指针不断向午夜靠近的过程中,人工智能(AI)的迅猛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AI 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刻且广泛的担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军事领域:失控的战争幽灵

AI 在军事领域的深入应用,犹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可能引发新一轮激烈的武器竞赛以及复杂的伦理争议。随着 AI 技术的日新月异,各国纷纷加大在军事 AI 领域的研发投入,全力开发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武器系统,如无人机、无人舰艇、自主作战机器人等。这些先进武器系统一旦投入实战,将彻底改变战争的传统形态和规则,使战争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

自主武器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虽然看似先进,但却隐藏着巨大风险。它们可能因为受到干扰或遭受黑客攻击,而出现严重的误判和误操作,进而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想象一下,当这些武器系统在关键时刻错误地识别目标,发动攻击,那将引发多么严重的后果,无数生命可能因此消逝,和平的天平将被彻底打破。AI 武器系统的决策过程缺乏人类的道德判断和责任感,在战争中可能会导致无辜平民的大量伤亡,这无疑违背了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引发了激烈的伦理争议。

(二)信息战场:虚假信息的肆虐风暴

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AI 技术的发展却让虚假信息的制作和传播变得轻而易举且高效。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AI 能够生成极其逼真的虚假新闻、图片和视频。这些虚假信息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毒瘤,普通民众往往难以辨别真伪,极易被误导。一旦虚假信息大量传播,就可能引发社会的恐慌和混乱,破坏社会的稳定秩序。

虚假信息的泛滥,不仅严重破坏了信息传播环境,模糊了真相与谎言的界限,更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正确判断和决策。在政治选举、公共卫生事件等重要领域,虚假信息的传播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可能对社会稳定和民主制度造成严重冲击。例如,在政治选举中,虚假信息可能影响选民的投票意向,干扰选举的公正性;在公共卫生事件中,虚假信息可能导致公众的恐慌和错误应对,延误疫情防控的最佳时机。

(三)就业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层震荡

AI 的广泛应用,还可能对就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许多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岗位,如制造业、客服、数据录入等领域,正面临被 AI 替代的严峻风险。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不断普及,大量工人可能会失去工作,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而失业人口的增加,又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引发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

如果社会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新就业机会,也不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大量失业人口可能会陷入生活困境,社会矛盾将不断激化,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这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

(四)超级智能:未知的命运漩涡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突破,一些科学家开始担忧,未来可能会出现超越人类智能的超级智能。一旦超级智能诞生,其强大的能力将远远超越人类的想象,人类可能会失去对它的控制。如果超级智能的目标与人类利益相悖,或者被恶意利用,那么它将成为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致命威胁。

虽然目前超级智能还只是停留在理论设想阶段,但随着 AI 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可能性正逐渐增大,不容忽视。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提前制定完善的伦理和法律规范,确保 AI 的发展始终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让科技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而非毁灭人类的武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 AI 为人类带来的巨大机遇。在医疗领域,AI 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拯救更多生命;在交通领域,AI 能够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让出行更加便捷安全;在教育领域,AI 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提升教育质量;在环保领域,AI 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人类守护地球家园。

末日钟的指针已无情地指向距离午夜仅 89 秒的位置,这是对全人类的一次强烈警示,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我们的内心。而AI似乎只在其中参与了微不足道的1秒钟,但却给了人类特别重大的一击。这充分说明,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兴的、极具影响力的因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它在带来诸多便利和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威胁。

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 AI 的潜在风险就停止其发展的步伐。相反,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应对,加强对 AI 的全方位监管和科学引导,尽快制定完善的伦理和法律规范,确保 AI 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始终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全球各国政府、科学家、企业和公众都肩负着重大责任,必须携手共进,加强国际合作。我们要共同应对核武器威胁、气候变化、生物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团结协作,我们才能为未来世代创造一个相对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相信在科学的引领和良好的治理下,人类定能跨越重重艰难险阻,战胜这些挑战,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让我们怀揣希望,积极行动,为人类的命运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时空通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