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年轻人中也流行起了枸杞红枣保温杯,养生从原来老年人常讨论的话题,变成了全民话题,毕竟人都是希望自己健康一些,活的舒服一些的。这个春节走亲访友,大家经常聊着聊着就谈起了养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北方朔风】
这几天翻论文,看到一个好笑的事情:有三篇讨论运动健康论文,分别论证了早上锻炼更有利于减肥、晚上锻炼更有利于减肥,和下午锻炼更有利于减肥。
反过来说,早中晚啥时候锻炼都不利于减肥。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年轻人中也流行起了枸杞红枣保温杯,养生从原来老年人常讨论的话题,变成了全民话题,毕竟人都是希望自己健康一些,活的舒服一些的。这个春节走亲访友,大家经常聊着聊着就谈起了养生。
不过长期以来,各种养生观念的可靠性,都很容易受到质疑,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对养生的戏谑解读。到了最近几年,当互联网主流也开始考虑自身健康问题的时候,养生也成为了全新的热点。
当然了,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关心自身健康总归是有意义的。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是,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养生方式,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其中很多挂着现代旗号的健康管理方式,很明显也有炒作的问题。
传统的某些养生方式,不太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显得不够系统。好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大家都喜欢讲科学,当下大家推崇的各种养生保健,从饮食到运动再到生活习惯,都能找出来一堆科学研究作为证据。只是很多时候,这些研究该如何解读,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方面的问题常常被忽视。
很多在媒体与自媒体上面传播的科学养生新闻,往往论文影响因子不高,甚至只是预印本,没有经过同行评议,这种结论值得怀疑的东西很明显不适合公共传播。这并非是什么论文歧视,而是很现实的问题,科学工作者有能力分辨这些论文里边的水分,但是在公共传媒领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能力了。更不要说少数传播之中,把动物乃至细胞层面的实验推广到人身上,把科学家计划中的愿景说成是已经实现了。显然,如果用这些知识指导科学养生,恐怕是不太靠谱的。
更何况,因为涉及到广义健康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有着明显局限性的,一些医学上的实验思路并不适用于这种广义的健康研究。
这里不妨以药物实验作为例子,典型的临床药物实验,我们要进行双盲,然后通过限制进入实验的入组条件和治疗期间的管理,控制变量,同时还要选择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确定这个药物是否能影响病情,以及实验要有一个时限。这可以说是当下医学研究的金标准之一了,具有一定的严谨性。
然而当这一套推广到广义健康研究的时候,情况就很复杂了。类似运动、生活习惯之类的东西,双盲操作是不现实的,而日常生活之中的习惯,控制变量又很难,至于指标的设置,如果是“运动对体重血脂血糖的影响”这种,倒是相对容易,但是如果拓展到广义指标的话,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指标,毕竟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
而这些养生与健康管理,往往并非是几个具体指标就能概括的,比如说衰老,虽然科学家找到了一大堆指标,但是具体怎么用,依然摸不透。而时间也是个问题,涉及到长期健康的问题,研究周期往往很长,但是临床的药物研究周期往往比较短——这可不是不负责任,如果抗癌药物都需要测出来对五年生存率的影响再上市,那患者吃新药也太麻烦了。可是对于长期健康管理来说,五年有时候只是个中短期时间。
实际上确实有些优质的健康管理研究,从长期、大规模、尽可能控制变量的角度,对人类的长期健康管理提供了建议。这些研究做起来并不容易,也确实伟大,甚至有些研究者把一辈子的学术时间都投在里边了。但是关于养生与健康管理的科技新闻里,有多少研究属于这种呢?恐怕并不是很多。
平心而论,这样的研究无论什么时候也不多见,这不是研究者是否用心的问题,而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研究大概是这样的,就像我开头提到的“减肥论文”,虽然都遵循了科研的规律,但结论却是矛盾的,用临床医学的话来说,根本都不是高质量证据。用这种东西指导健康管理,实际上并不科学。
即使有专家背书的相关健康研究,也并不一定靠谱。这里可以以美国流行的超大剂量维生素养生为例,这个思路认为远超临床推荐剂量的维生素可以包治百病,而这个一看就民科味道满满的理论提出者,实际上是曾荣获过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的顶级化学宗师级人物——莱纳斯鲍林。他认为人类没有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所以要超大剂量用维生素C。这一理论在欧美当时就极有影响力,斯诺来中国拜访毛主席的时候,甚至都建议主席试一试大剂量维生素C。而这套理论随后衍生到了其他维生素上面。
虽然超大剂量维生素理论至今缺乏科学证据,但依然是美国最为流行的养生理论之一,不仅民间有大量的爱好者,在各种营养学水刊上面,也一直不乏这方面的论文,然后被国内赛博养生学爱好者引用。原因大概并非是科学的,而是因为维生素比起某些稀奇古怪的化学补剂便宜很多,而哪怕大剂量使用各种维生素,毒性也往往不算致命,大多数都是一过性的。所以才这么流行,毕竟某些先进的补剂可是既不便宜,也有可能有严重副作用的。
而在文化符号之中,超大剂量维生素理论也扮演了非常有意思的角色。著名医疗剧《豪斯医生》第四季里,豪斯医生手底下的一个实习医生为了证明大剂量维生素C能治愈脊髓灰质炎,不惜在患者身上动手脚造假,而剧情设定上这位医生是在第三世界工作时学习的这一招。只不过大剂量维生素C虽然看起来很第三世界,实际上却是十分美利坚的一种疗法,这样的反向文化挪用,不得不说挺有意思的。
当然了,科学研究实际上已经给我们的健康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指导,比如说适当运动,控制饮食,规律睡眠,放松心情,远离不良嗜好。这些指导有足够多的证据证明可以帮助人体健康,也不需要专业技能去理解什么复杂的知识,那么为什么大家还一直纠结于养生的某些东西呢?
答案很简单,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在社会节奏压力的作用之下,实现起来很困难。运动要么是没什么时间,要么容易搞成加班后喝着咖啡半夜运动,健康饮食需要时间和金钱,工作后躺床上刷短视频真的很放松。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不是某个人的坏习惯,而是社会整体节奏的问题。现代社会的运行模式似乎就是注定不利于健康管理的,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来那个笑话,说有人进监狱一趟,很多慢性健康问题就没有了。
讽刺的是,现在经常被炒作的各种健康管理方式,从运动、饮食到补剂,都是现代社会运作模式的一部分,关键不在于你是否真的健康了,而是让你产生焦虑,并且相信某某产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至于实际能否解决,那是另一个问题。在这个传播过程之中,科学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放在第二位了。
这种运行甚至有点像是某种宗教,一方面选择从科技里边寻找动力,比如说拿一些未验证的前沿研究作为证据;另一方面则是回归古代,比如说提倡什么古人的饮食方式。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东西实际上是统一的,抓住的都是现代生活巨大压力之下,人们对健康的焦虑,所以要么幻想未来,要么幻想过去。只不过在当下社会的运行之下,这二者只不过是某种方便面的包装图案罢了,都是消费主义的一部分。
对于这样的现象背后的社会学哲学机制,笔者不想也没能力评论太多,但是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第一就是一些能够被称为科学的东西,并不是传播学可以改变的,第二就是焦虑不利于健康,这个是有非常充足科学证据的结论,我们不应该沉浸在这种焦虑之中,毕竟靠消费主义解决健康问题,还是不太可能的。
这样的焦虑并不是只影响我们普通人,实际上富豪与意见领袖们可能被这种健康与衰老的焦虑影响的更多,并且他们的行动还会传递到我们身上。
比如说最近因为投资万斯而被关注的硅谷投资者彼得蒂尔,他有个绰号叫吸血鬼,这并不是他的投资风格,而是传闻他一直使用换血疗法——曾经有动物实验认为,让年轻的个体提供血液来换血可以改善小鼠大鼠的很多衰老状态与疾病,而硅谷的少部分资本家,选择在自己的身上实践这一点,彼得蒂尔传闻就是最为热衷于此道的人之一。亚马逊老板贝索斯投资了atlos实验室三十亿美元,这是一个计划逆转衰老的机构,邀请了一大批顶级科学家;硅谷科技公司大量相信冥想对健康的作用,以至于这套东西甚至传播到了国内互联网公司;至于没那么多钱,但是敢想敢干的,就给自己的身上实验各种奇怪的补剂和治疗方案——这种人一般被叫做生物黑客。
平心而论,有钱人投资这方面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坏事情,但也让我们看到,即使是这些最有资源的人选择的健康管理方法,很多也缺乏真实的科学证据。人类当下的生命科学水平,就是如此,面对单一因素的疾病尚且经常无能为力,面对更加复杂的整体健康问题自然更加有心无力,就算这些人真的弄出来什么神奇的方案,只怕这些方案也不是我们能用到的。这些富人与极客的游戏,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增加焦虑的某种网络杂谈罢了。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养生,或者说健康管理,普通人还要不要做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追求健康是人的权利。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这个问题非常宏大,大概足够健康专家讨论很久了,笔者自然也不敢下定论,笔者这里能斗胆谈一谈的,也只有一点,那就是反焦虑。
我们知道这些现代养生的资讯,实际上是某种现代社会的焦虑,而焦虑本身既不利于健康,同时也容易影响对自身的判断,也就是所谓的想要实现健康,就要避免产生健康焦虑。当这类信息过度充斥在你的眼前时,建议减少这方面的阅读,要学会拒绝信息污染。大多数时候,我们管理自身的健康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的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运动只要量力而行,动起来就好,具体是早上还是晚上锻炼关系并没有那么大。只需要一些基本的健康常识就好,在这个问题上,某些模棱两可的新知识,并不能给你更多的帮助。
同时,还要避免制定不切实际的健康计划,正像前文说到的,健康管理是个可能以十年为单位甚至以终身为目标的事情。相信各位都见过不少短时间减肥或者是运动颇有成效,但是没有坚持下去的事情,除了对于少数情况特殊人群来说,无论运动饮食还是生活习惯,我们都应该以能长期坚持为标准,不应该追求短期的速效,不要用短期目标给自己形成焦虑,人生说到底是一场长跑。
追求健康的目的,是我们希望自己能靠健康的身体,更好的体验与感受生活。我们并不反对为了健康,去了解一些全新的知识,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但是当过于沉迷其中的时候,我们或许该想想,是否出现了本末倒置,最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