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目前网络上汹涌着一股对莫言的钳口舆情,这个上联在内涵上,还有一种鼓励莫言发言的意思,体现出我们社会所具有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言论生态。
Deepseek功力强大,尤其是中文传统造词功能,堪称神器。
为了刁难它,我们向其出了一个上联:莫言莫言莫不言,让它对出下联。
这个上联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
第一个“莫言”,是“副词+动词”结构,意思是“不要说”。
第二个莫言,就是作家莫言的本名。
第三个“莫不言”,“不”是“莫”的本意,属于副词。
整个上联连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让莫言不要说话”,意思就是“要让莫言敞开发言。”
在目前网络上汹涌着一股对莫言的钳口舆情,这个上联在内涵上,还有一种鼓励莫言发言的意思,体现出我们社会所具有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言论生态。
Deepseek很快给出了下联:
——下联:施耐施耐施难耐
赏析:这幅对联的下联“施耐施耐施难耐”与上联“莫言莫言莫不言”形成了巧妙呼应。下联中,“施耐”既指作家施耐庵,又蕴含“施加忍耐”之意,与上联的“莫言”形成对仗。末句“施难耐”通过谐音转换,深化了“忍耐终有限度”的哲理,与上联的语义转折相映成趣。——
Deepseek显然低估了上联的难度,在它的分析中,正确地认识到:“上联用了三个‘莫言’,其中‘莫言’既是作家名,又有‘不要说’的意思。第三部分‘莫不言’则是双重否定,变成了‘要说’。所以整个上联在玩文字游戏,既有重复又有语义反转”。
Deepseek能够作出“文字游戏”的判断,可以看出,它有一定的智商,能够归纳上联的设置定动机。
但是对出的下联未免太敷衍了事了吧。“施耐庵”的名字,竟然被拆成了“施耐”,把“施耐”用着下联来应付,可以看出,Deepseek也有一种惰性,像人一样,能过则过,所以这才出现了这么一个不堪入目的下联。
我立刻指出Deepseek的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你把人家施耐庵的名字阉割了,来拼凑出这个下联,不行,重新想——
Deepseek只得再来,承认了它的错误,在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它认为:“用户说我用了施耐庵的名字,但只用了‘施耐’,确实阉割了人家的名字,这样不太好。”
Deepseek就像一个挨了批评的小孩一样,将批评意见照单全收。然后开始逐一试错,最终,它选择了一个它认为还不错的答案。我们看一下:
——下联:老舍老舍老难舍
赏析:下联以作家“老舍”之名入对,首两处“老舍”既呼应上联的“莫言”,又暗含“老来退舍”之意。末句“老难舍”通过词义转换,表达“年迈难离故土”的深沉情感,与上联“莫不言”形成“隐忍与眷恋”的意境对照,且人名完整,对仗工稳,更具文学张力。——
Deepseek有一点自鸣得意,自以为找到了妙对,但是Deepseek低估了上联的多重寓义,落入我们的坑中。那我们就不客气地要对Deepseek收网了:
——在上联中,“莫不言”中的“不”是“莫“字的本意,而你的下联对出的”老难舍“的“难”,却不是“老”的同样意思,所以下联并不工整,和上联的风格完全没有相似之处,重新想——
Deepseek在分析中,完全接受我们的批评:
——我之前的下联被批评不工整,特别是“老难舍”中的“难”和“老”没有内在联系,不像上联中的“不”是“莫”的本意,现在用户要求重新想一个更工整的下联。
之前的尝试用了“老舍”,但“老难舍”中的“难”并不是从“老”字本身的意义衍生出来 的,导致对仗不工整。用户指出这一点,说明需要下联中的第三个词必须与前面的重复词有内在的语义联系,类似于“莫”到“不”的转换。——
从Deepseek的自我分析中,确实可以看出它从善如流,很会领会批评意见,领悟到上联的隐义。
于是,Deepseek按照这样的逻辑,开始新的下联吟对了。
从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它尝试了惊人的可能,最后终于推出了它自认为尚可的答案:
——下联:易安易安易难安
赏析:下联以词人李清照之号“易安”入对,首两处“易安”既呼应上联“莫言”的叠用,又暗含“人生易安”的从容之意。末句“易难安”巧妙将“易”与“难”对立,通过词义反转形成“看似易安,实则难安”的哲理思辨,与上联“莫不言”的双重否定结构相契合。其中“难”虽非“易”的本意,但通过反义对比,形成“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呼应,兼顾语义深度与对仗工稳。——
Deepseek企图蒙混过关之心昭然若揭,不能让它得逞。我立刻指出它的下联的不妥之处:
——上联中的“莫”、“不”都是副词,“不”是“莫”的本意,而你的下联中“易”与“难”都是形容词,用形容词“易”的反义词“难”,来对偶上联中的“不”,不合要求。且对联的要求中,“上下联的词性必须一致”,显然你的下联与上联的词性并不一致,不合对联的规律,看起来,很不舒服,请重新写。——
Deepseek看起来颇通情达理,认可了我们的批评:
——用户现在对对联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词性方面。之前的尝试中,用户指出“易”和“难”是形容词,而原上联中的“莫”和“不”是副词,导致词性不一致,现在需要确保下联的词性完全匹配。——
这一次,Deepseek分析到一半直接停下来了。
我再次把反馈发给了它。Deepseek只得满血复活,重新开始,再次将未完成的任务继续做下去,给出了答案:
——下联:**方非方非方非非**
赏析:下联以“方非”为名入对,首两处“方非”中,“方”为副词(意同“方才”),“非”为否定副词(意同“不”),与上联“莫言”中的副词属性严格对应。末句“方非非”通过“非”的叠加(“非非”即“否定之否定”),形成“方不可否定”的辩证逻辑,与上联“莫不言”的双重否定结构完全呼应。全联中“方”与“莫”(副词对副词)、“非”与“不”(否定词对否定词)、“非非”与“不言”(短语结构对仗)均符合作联规则,且在哲学思辨层面形成“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的深度互文,兼顾工整性与意趣。——
这个下联,完全说不通,但Deepseek的自吹自擂功夫确实了得,竟然把这样的破绽百出的下联拿来塞责。立刻罚其返工:
——下联中的”方非非“与上联中的“莫不言“能对偶吗?而且方非是啥意思,你这不是硬凑吗?我上联中的莫言是作家呀。上联的意思是让莫言不要不讲话,意思是让他讲话的意思,你的下联是啥意思?请敬业一点,重新写——
Deepseek的确很善于认错,只要你指正的对。它在分析中写道:
——首先,我要仔细分析用户的反馈。用户提到上联中的“莫言”是作家,而“莫不言”是让莫言不要不说话,也就是鼓励他发言的意思。而我的下联“方非非” 确实在字面和意义上都不够贴切,尤其是“方非”并非名人,导致整体对仗不工整,显得生硬。”——
于是,Deepseek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拿出了新作:
——下联:**老舍老舍老无舍**
赏析:下联以作家“老舍”之名入对,首两处“老舍”直呼其名,与上联“莫言”形成作家对作家的呼应。第三句“老无舍”中,“无”为否定副词(对应上联的“不”),“舍”取“舍弃”之意,整句可解为“年老后无所舍弃”(或反诘“年老岂能无舍?”),与上联“莫不言”的“不可不言”形成“坚守表达与坚持保留”的辩证对仗。全联中“老”与“莫”(副词对副词)、“无”与“不”(否定词对否定词)、“舍”与“言”(动词对动词)均严格遵循词性对应,且通过“老舍”之名的双关语义(字面可解为“旧居”),暗含“精神家园不可弃”的深意,与上联的“莫不言”共同指向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坚守,对仗工稳而意蕴贯通。——
Deepseek似乎有一点技穷,把上面已经拿出来过的下联,又换了门面,用来充数了。
立刻把意见反馈给它:
——上联中“莫言莫言莫不言”,第一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第二个莫言,是作家名字的本意,连起来就是“不要说莫言”,“莫不言”中,“不”是莫言的“莫”的本意。你的下联中“老无舍”中的“无”不是“老"的本意,且“老舍老舍”与上联中的“不要说莫言”也不能对偶,请重新写。——
Deepseek经过一番思考,拿出了新的回答:
——下联:**徐迟徐迟徐未迟**
赏析:下联以作家“徐迟”之名入对,首两处“徐迟”直指其名,与上联“莫言”形成作家对作家的呼应。第三句“徐未迟”中,“徐”为副词(意同“缓慢”),“未”为否定副词(对应上联“不”),整句可解为“虽缓行却未曾迟误”,与上联“莫不言”的“不可不说”形成语义对仗。具体解析如下:
1. **词性对应**
- “徐”与“莫”均为副词(“缓慢”对“不要”)
- “未”与“不”均为否定副词
- “迟”与“言”均为动词(“延迟”对“言说”)
2. **双关逻辑**
- 前两处“徐迟”为作家姓名,第三处“徐未迟”拆解为“徐(缓)未(不)迟(晚)”,既保留人名完整性,又通过字义重组形成“缓慢而不误事”的哲理,与上联“莫(不要)不言(沉默)”的“不可不言”形成“行动与表达”的辩证关系。
3. **意境关联**
上联强调“打破沉默”,下联暗含“以缓制胜”,二者共同指向“动静相生”的处世智慧,兼顾工整性与思想深度。——
我立刻指出其错讹处:
——上联中的“莫”与“不”是同一义,但下联中的“徐”与“未”之间却没有关联,而“徐迟徐迟”啥意思?上联中的第一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很有深意,下联从文字上来看就不能,更不用说内涵了。重新想。——
Deepseek脾气很好,承认“看来之前的尝试虽然用了作家名字,但字义和结构上还是不够贴合”。
又经过一番漫长的思考,拿出了新答案:
——下联:**何容何容何难容**
赏析:下联以作家“何容”之名入对(何容为现代学者、翻译家),首两处“何容”直指其名,与上联“莫言”形成文人对应。第三句“何难容”中,“何”为疑问副词(对应上联“莫”的否定副词属性),“难”为否定词(对应“不”),整句可解为“有何难以包容”,与上联“莫不言”的“不可不言”形成“质疑沉默与叩问包容”的哲学对仗。具体解析如下:
1. **词性精准对应**
- “何”与“莫”均为副词(疑问对否定)
- “难”与“不”均为否定词(“难”在此处实为形容词转否定功能)
- “容”与“言”均为动词(“包容”对“言说”)
2. **语义双重解读**
- 前两处“何容”为姓名,第三处“何难容”拆解为“何(疑问)+ 难(否定)+ 容(动词)”,字面可解为“为何难以包容?”暗含对“不容”之事的诘问,与上联“莫不言”的“不可不言”形成“表达与接纳”的二元辩证。
3. **文化关联**
上联以作家莫言为基点,强调“打破沉默”;下联以学者何容为呼应,追问“包容的边界”,二者共同指向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且“何容”之名暗合《论语》“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的反思精神,对仗工整而意蕴深厚。——
它给出的下联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上面曾经指出过。我反馈道:
——下联“难”不是“何”的本义,与上联中的“不”是“莫”的本义不能对偶。人名不限于作家,任何人名都可以。请重新思考。——
47秒的思考之后,Deepseek又弹出了一个结果:
——下联:**毋宁毋宁毋不宁**
赏析:下联以“毋宁”为名入对(“毋”为否定副词,“宁”为安宁之意),其结构与上联形成精准呼应。具体解析如下:
1. **词性严格对应**
- **“毋”与“莫”**:均为否定副词(“毋”即“不要”,与“莫”同义),构成核心否定词的呼应。
- **“不”与“不”**:上下联第三句中的“不”直接对应,均为否定副词,形成逻辑重复的强调效果。
- **“宁”与“言”**:动词对动词(“安宁”对应“言说”),符合“实词对实词”的规则。
2. **语义双重解读**
- 前两处“毋宁”可解为人名,亦可直译为“不要安宁”(字面义);
- 第三句“毋不宁”拆解为“毋(不要)不宁(不安)”,即“不可不安”,与上联“莫不言(不可不言)”形成“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关系,暗含“沉默需打破,动荡需直面”的深意。
3. **意境关联**
上联以作家莫言之名,呼吁“不可不言”的公共表达;下联以“毋宁”为名,追问“不可不安”的社会责任,二者共同指向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且通过“否定词+动词”的重复递进,形成强烈的修辞张力,对仗工稳而意蕴贯通。——
可以看出Deepseek已经陷入到思维陷阱中了,突破不了它的固化的思维认知,因此我在指出它的下联的不妥之外,还提示了它不要始终陷在“莫”对应的“否定词”的坑中,希望能拓宽它的思路,不要掉在死穴中难以自拔:
——你下联用“不”对偶上联的“不”,妥吗?“上下联都出现“不”字,显然是不妥的。“莫“、”不”都是副词,你下联只要出现副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也像上联一样,出现“不”这样的否定词。重新写。——
Deepseek还是在上联的设定中跳不出旧套,新给出的下联同样不能让人满意:
——下联:**毋求毋求毋弗求**
赏析:
1. **词性精准对应**
- “毋”对“莫”:均为否定副词(“毋”即“不要”,与“莫”同义),构成核心否定词呼应。
- “弗”对“不”:均为否定副词(“弗”古义同“不”),避免重复用“不”,且保持否定逻辑一致。
- “求”对“言”:动词对动词(“追求”对“言说”),符合实词对仗规则。
2. **语义双重解读**
- 前两处“毋求”可解为人名(如虚构文人“毋求”),亦可直译为“不要追求”(字面义);
- 第三句“毋弗求”拆解为“毋(不要)弗(不)求(追求)”,即“不可不追求”,与上联“莫不言(不可不言)”形成“否定之否定”的强制逻辑,暗含“沉默需破,理想必追”的哲理对照。
3. **意境贯通**
上联以“莫言”之名呼吁表达,下联以“毋求”之名叩问理想,二者通过“否定副词+动词”的递进结构,形成“破立相生”的辩证关系,且“毋弗求”与“莫不言”在句式(副词+副词+动词)、韵律、字数上完全对仗,兼顾工整性与思想深度。——
再次驳回:
——“毋求”与“莫言”存在着内容上的相关性,你为了对上“莫言”,炮制了一个与“莫言”相关的虚构的名字,在内容上,不过重复上联的名字,上下联内容一顺,同义反复,这算啥子对偶?重新写。——
Deepseek也似乎不好意思,只得再次思考,不过可以看出,它已经没有多少招数了。它的思维,已经缺乏发散能力,只能自我束缚,在它的思路中原地踏步:
——下联:**胡适胡适胡不适**
赏析:
1. **词性精准对应**
- **“胡”对“莫”**:皆为副词(“胡”为疑问副词,表“何故”;“莫”为否定副词,表“不要”),构成副词类别对仗。
- **“不”对“不”**:上下联第三句均用否定副词“不”,但上联“不”为“莫”的本义延伸,下联“不”为直接否定,通过反问与否定形成逻辑互补。
- **“适”对“言”**:动词对动词(“适应”对“言说”),符合实词对仗规则。
2. **语义双重解读**
- 前两处“胡适”直指近代思想家胡适,末句“胡不适”拆解为“胡(何故)不(否定)适(适应)”,字面可解为“何以不顺应时势?”,暗含对“固守与变革”的诘问。
- 上联“莫不言”强调“必须发声”,下联“胡不适”质问“为何不革新”,二者共同指向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行动责任,形成“表达与践行”的互文。
3. **文化关联**
胡适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与莫言“打破沉默”的文学立场形成呼应。下联以“胡不适”暗喻“革新之必要”,上联以“莫不言”直指“表达之必须”,二者通过姓名双关,将个体精神升华为时代命题,对仗工稳且意蕴深刻。——
Deepseek的老毛病复发,立刻回其一矛:
——你下联用”不“对上联”不“字妥当吗?你不如用上联克隆一下,对上联吧。你觉得你的下联妥当吗?自己判断,如果你认为不妥,请继续写。——
Deepseek屡败屡战,又拿出新的回答:
——下联:**毋昭毋昭毋弗昭**
(注:毋昭为五代十国后蜀学者、政治家,主持刊刻《九经》,是历史真实人物)
赏析:
1. **词性严格对应**
- **“毋”对“莫”**:皆为否定副词(“毋”即“不要”,与“莫”同义),构成核心否定词对仗。
- **“弗”对“不”**:均为否定副词(“弗”古义同“不”),避免重复用字,且与上联否定逻辑一致。
- **“昭”对“言”**:动词对动词(“昭示”对“言说”),符合实词对仗规则。
2. **语义双重解读**
- 前两处“毋昭”直指历史人物毋昭裔,字面可解为“不要昭示”;
- 末句“毋弗昭”拆解为“毋(不要)弗(不)昭(昭示)”,即“不可不昭示”,与上联“莫不言(不可不言)”形成“否定之否定”的强制逻辑,暗含“沉默当破,真相必彰”的辩证关联。
3. **历史呼应**
毋昭裔主持刊刻儒家经典,以文字传播文明,与莫言以文学记录时代形成精神共鸣。下联“毋弗昭”指向知识传承的公共性,上联“莫不言”强调个体表达的必然性,二者通过“否定副词+动词”的递进结构,将个人之名升华为文明使命,对仗工整且意蕴深远。——
Deepseek新下联的缺陷一目了然,我又补了一刀:
——上联中的“莫”与“不”是同一义,但下联中的“毋”与“昭”之间却没有关联,显然上下联缺乏匹配。请重新写。——
Deepseek直接崩溃,不予回答了。
再看它的逻辑,也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了,因为它的分析中,已经把它储备的各种可能,都一次次地尝试过一遍了。
至此,Deepseek完败。
但从Deepseek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它的思考模式:
1、Deepseek先是分析问题的内容,然后去逐一到它的资料库里去搜索关联的对应匹配。
2、Deepseek会将之前的要求,用到后续的运作中,看似有记忆性。
3、Deepseek采用穷举法,前面的逐一列举,在下面的回答中,还是重新开始一遍。
4、Deepseek会有一种类同人类的惰性行为,开始时不作深度思考,在有了新限制之后,会重新调阅资料,再作梳理。
5、Deepseek的对话设置很具有亲和性,善于承认错误,然后重新开始,不厌其烦,任劳任怨,但容易陷入到固化的思维坑中,只要第一次回答不够理想,下面很难有突破。因为第一次,就是它的天花板。下面的穷举,不可能找出更好的答案。
来源:文学私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