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知识传播的广场上,B站UP主严伯均对物理学者张祥前的批判视频,犹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这场裹挟着民科标签的舆论审判,不仅折射出科普传播的深层困境,更暴露出知识权力体系对非建制研究的结构性傲慢。当严伯均用显微镜审视张祥前理论中的"瑕疵"时,却不曾
在当代知识传播的广场上,B站UP主严伯均对物理学者张祥前的批判视频,犹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这场裹挟着民科标签的舆论审判,不仅折射出科普传播的深层困境,更暴露出知识权力体系对非建制研究的结构性傲慢。当严伯均用显微镜审视张祥前理论中的"瑕疵"时,却不曾意识到自己的批判框架中,早已嵌入了现代科学认知论的致命暗伤。
严伯均的批判逻辑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正确性"链条之上:从学术期刊的等级制度到同行评议的准入机制,从数学形式化的规范标准到实验验证的终极审判。这套源自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范式,在21世纪的科普话语场域中,已然异化为新的科学宗教裁判所。当他以"理论未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作为否定依据时,实则默认了西方学术期刊的绝对权威,却选择性遗忘《天体物理学报》曾将钱德拉塞卡的白矮星论文贬为"印度学生的臆想"的历史教训。
这种科学原教旨主义的认知框架,本质上是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庸俗化误读。严伯均反复强调张祥前理论"不可证伪",却忽视量子引力理论本身仍处于"前范式"阶段的现实。正如弦理论至今未能给出可观测预言却仍被学界接纳,这种对非主流理论的双重标准,暴露了学术权力体系的话语霸权。当他在视频中展示标准模型方程组的"优美"时,恰似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炫耀三段论的精妙,却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数学笨拙"嗤之以鼻。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批判暗含的线性进步史观。严伯均将物理学史简化为"错误理论不断被修正"的单向度进程,却刻意回避科学革命的非线性本质。正如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揭示的,范式转换往往始于旧体系眼中的"反常现象"。若依照严氏逻辑,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时应该因其"破坏经典物理的完备性"而遭唾弃,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更应被"没有实验证据"的罪名扼杀于襁褓。
严伯均的视频制作堪称当代媒介奇观的典范:快速剪辑的论文截图、刻意夸张的表情管理、充满戏剧张力的背景音乐,共同构建起科普网红的权威人设。这种将复杂科学讨论降维成短视频娱乐的传播策略,本质上是对学术讨论的符号暴力。当他在镜头前挥舞激光笔讲解"张祥前理论中的数学错误"时,观众看到的不是严谨的学术辩论,而是经过算法优化的认知表演。
这种媒介化的知识传播,制造出危险的认知捷径。视频中频繁出现的"民科""伪科学"等标签,实则是拉图尔所说的"转译节点",通过将复杂认知简化为二元对立,完成对异质思想的符号清除。严伯均用"张量分析不标准"否定整个理论体系的做法,恰似中世纪教士以"地心说经文"审判伽利略。当弹幕刷过"又是民科骗局"的集体嘲讽时,我们目睹的正是福柯笔下的"规训权力"在数字时代的狂欢。
更隐蔽的暴力藏在话语策略的缝隙中。严伯均刻意强化"体制内外"的二元区隔:将中科院研究员身份作为真理担保,把独立研究者贬为江湖术士。这种身份政治的话语建构,完美复刻了布尔迪厄揭示的"学术场域"权力游戏。当他在视频中晒出MIT访问学者经历时,实则在用文化资本构筑认知壁垒,这种象征暴力比直接的学术否定更具破坏性。
严伯均的批判暴露出实证主义范式的根本困境。他将可重复实验奉为终极裁判,却未能理解爱因斯坦"理论决定观测"的深刻洞见。张祥前理论中关于时空量子化的构想,本质上是对测量本身的哲学重构——这恰是玻尔互补性原理在新时代的回响。当严氏要求"立即给出实验方案"时,其认知层次仍停留在逻辑实证主义的浅滩,未能触及量子引力理论的认识论深海。
在数学实在论层面,严伯均对形式化标准的执着已近偏执。他指责张祥前"滥用微分几何符号",却无视诺特用非标准分析革新数学物理的历史。数学本就是人类创造的概念工具,正如杨振宁规范场论最初采用的非阿贝尔群描述也曾遭"数学不严谨"的质疑。这种对数学形式化的偶像崇拜,恰是怀特海警告的"错把抽象当实在"的认知谬误。
更深层的盲区在于对科学多元性的漠视。严伯均用标准模型作为绝对尺度,却忽视不同文化传统可能孕育的认知范式。张祥前理论中蕴含的东方整体论思维,与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形成跨时空呼应。当西方学者开始认真对待吠陀数学的认知价值时,中国科普网红仍在用笛卡尔坐标系审判阴阳五行,这种文化自卑与认知傲慢的混合体,恰是赛义德"东方主义"在科学领域的幽灵再现。
这场舆论风波揭示的,是科学民主化进程中的认知撕裂。当arXiv预印本平台打破学术出版垄断,当Citizen Science运动重塑研究生态,张祥前现象正是学术平民化浪潮的必然产物。严伯均的批判本质上是对知识权力转移的应激反应,其视频中暗含的"民科恐惧症",恰如古登堡印刷术问世时教会对知识扩散的恐慌。
我们需要重建科学讨论的公共理性。这要求批判者走出波普尔-库恩的二元对立,拥抱范·弗拉森的建构经验论智慧:既保持对经验证据的尊重,又承认理论负荷的不可避免。对待张祥前理论,更建设性的态度应是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悬置终极判断,关注其启发价值。正如量子贝叶斯主义主张"理论是行动指南而非真理宣言",科学本应是开放的意义网络而非封闭的真理容器。
知识传播者更需具备认知谦卑。从张祥前的统一场论到严伯均的批判视频,两者本质上都是人类理解宇宙的认知试错。真正的科学精神不应是手持真理标尺的傲慢审判,而应是怀揣"无知之知"的永恒追问。当我们在B站这个Z世代的知识广场上讨论物理学前沿时,或许应该重温费曼的教诲:"科学是相信专家也会无知的智慧"。
这场始于物理学理论的争论,最终照见的是时代的精神症候。当算法推送强化认知茧房,当娱乐至死消解思想深度,我们需要警惕严伯均式批判背后的认知霸权。张祥前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终极正确,而在于它证明了:在这个被专业分工割裂的时代,依然有人以堂吉诃德般的勇气,向人类认知的边界发起冲锋。这种精神本身,远比站在知识高地上的批判更有资格接近科学的本真。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