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22点10分13秒,太阳抵达黄经315度,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如期而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立,建始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今天22点10分13秒,太阳抵达黄经315度,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如期而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立,建始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一大早,浙江卫视导演黄小裕在朋友圈写道:四季重启,节气轮回,干支换新,正式告别甲辰年,进入乙巳年。春天又开启了!
黄小裕导演还随文链接了一首《春游》,并祝愿世界生生不息,祝人间万象更新。
2024年,浙江卫视曾推出高分纪录片《李叔同》,黄小裕就是该纪录片导演。
《春游》是李叔同先生1913年在杭州所作,是我国第一首合唱歌曲,一百多年来,以其沁人心脾的恬淡和优美,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春游》歌词: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春游》词曲皆由李叔同本人完成,全曲仅16小节,却通过“起承转合”完成完整叙事:前段描绘游人踏青,中段聚焦百花竞放,尾声以暮色钟声收束,结构精妙如古典诗词。
《春游》采用三声部合唱形式,采用西方大小调体系(G大调),旋律清新明快,和声简洁雅致,突破传统单声部歌曲模式;歌词方面,以白描手法勾勒春日胜景,通过“梨花淡白”“柳花委地”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淡远的意境,末句“花外疏钟送夕阳”更显禅意。
这首穿越百年的春之赞歌,是早期中西音乐融合的典范,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必修曲目。
2007年《春游》随“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升空,成为向宇宙播放的30首中国经典音乐之一,与《高山流水》《黄河颂》并列。
2022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浙江音乐学院合唱团曾重新演绎此曲,以数字技术呈现“春游元宇宙”,让百年经典焕发新生。
一曲《春游》能成为百年经典,传唱至今,除了歌词曲调的艺术性外,人们对春天的热爱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那“春风吹面薄于纱”,分明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基因。在敦煌壁画飞天间,在宋徽宗《瑞鹤图》的鹤唳中,在张岱笔下西湖的茶烟里,相似的春意流转了千年。
人们的餐桌总在立春后变换菜谱:荠菜鲜绿,马兰头泛起紫边,香椿芽顶着露珠从皖南星夜抵杭。这些琐碎细节,恰似《春游》里“芥花香”的注脚,提醒我们春天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毛孔都能感知的细碎欢愉。
今年春晚,杭州产的机器人灵巧舞动手绢,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30余位演员亮相戏曲节目《声动梨园》——每个时代的春之信徒,都在用最新语言复写古老的悸动。
人们通过《春游》赞美春天,更是在赞美蓬勃生长的生命;人们通过《春游》歌颂春天,也是在歌颂着辛勤耕耘着的自己。
在杭州虎跑泉畔的李叔同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春游》手稿旁,有孩子写道:“春天不是等来的,是万千溪流推着冰面向前奔跑的声音。”或许这就是《春游》传唱百年的真意——当我们与万物同频生长,每个奔赴的日子,都是生命对春天的唱和。
李叔同若见此景,会不会提笔将末句改为“疏钟不送夕阳去”。毕竟,只要人们为春天雀跃,那些关于春的歌声便永远不会有终章。
来源:中国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