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所高校:上海理工大学

360影视 2025-02-03 19:35 2

摘要:综合排名:上海市内约第10名(次于复交同师财等985/211),全国排名120-150名(软科/校友会)。定位:市属高校“第一梯队”,以应用型工科为特色,在长三角制造业、医疗器械行业中认可度高,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校际合作:参与“杨浦大学联盟”,与复旦、同

在上海,有一所实力高校,就是上海理工大学,这个学校有古朴的地方,也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包括了光学、能源动力、机械等相关的专业。

一、优势专业

光学工程

学科评估:B+(全国前20%),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光学仪器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特色:依托上海光电子产业聚集优势,与复旦、上海光机所等合作紧密,毕业生在激光技术、光学设计等领域就业竞争力强。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学科评估:B+,拥有“能源动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背景:源自1960年成立的上海机械学院动力系,在高效能源系统、新能源技术研究方面成果突出,与上海电气、华能集团等企业长期合作。

机械工程

学科评估:B,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机电科。

优势方向: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拥有“机械工业精密磨削技术重点实验室”,与上汽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人才。

医疗器械与食品工程

特色专业:国内少数开设“医疗器械工程”本科的高校,与上海联影医疗、微创医疗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参与医疗设备研发。

出版印刷与数字传播

行业地位:国家新闻出版署与上海市共建学院,拥有“现代出版印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毕业生在数字出版、包装设计领域就业率高。

综合排名:上海市内约第10名(次于复交同师财等985/211),全国排名120-150名(软科/校友会)。定位:市属高校“第一梯队”,以应用型工科为特色,在长三角制造业、医疗器械行业中认可度高,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校际合作:参与“杨浦大学联盟”,与复旦、同济共享部分课程与实验室资源,优秀生可跨校选修或攻读双学位。
五、报考建议分数参考:在多数省份超一本线50-80分,工科专业录取线通常高于学校平均线10-15分。志愿策略:若分数处于211边缘,可优先选择上理工的王牌专业(如光学工程),其行业资源可能优于部分211冷门专业。发展方向:适合希望在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医疗科技领域发展的学生,学校产教融合项目(如校企联合毕设)能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关于学校方面的介绍: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会在上海浦江之滨创建沪江大学。

1928年,刘湛恩担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学校全面纳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调整至华东各大学校,同时在沪江大学校址(今军工路校区)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

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创建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学堂。

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医工学堂的原址(今复兴路校区)上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抗战胜利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

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

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划出组建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院士7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82人次,省部级人才331人次,高级职称教师1008人,博士生导师547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近年来,学校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现有6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上海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

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拥有20个国家级和52个省部级教学平台,7个国家级和4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计算机科学学科、环境/生态学学科、农业科学学科、物理学学科、数学学科、社会科学总论学科九个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战略需要,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6大一流学科,并持续支持各支撑学科发展。

学校是沪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始终坚持协同发展的办学战略。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与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东方脑血管创新俱乐部联合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

与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公利医疗技术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影、微创等单位合作建设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

有不少朋友会拿这所学校与位于北京的北方工业大学对比:

若分数足够且想冲工科强校:选上海理工大学,其光学、机械等专业在长三角认可度接近211水平。若分数中等且倾向北京/IT行业:选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科学专业性价比更高。若纠结城市:优先考虑未来想长期发展的城市,上海侧重制造业和国际化,北京侧重互联网和央企。

来源:立诚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