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碎片化”越需要“完形”,电视之于网络新媒体的绝地反击

360影视 2024-11-28 09:46 4

摘要:“万物相生相克”,福祸相倚相伏,不仅在事物之间,即使在同一事物内部也同时并存着相生相克的力量,有一利必有一弊、有一得必有一失。成长与衰败、生存与消亡,共生于任何事物的生命周期中。这既是老子的道,也是唯物的辩证法。深谙其中的精髓,就不难为互联网新媒体“围剿”之下

“万物相生相克”,福祸相倚相伏,不仅在事物之间,即使在同一事物内部也同时并存着相生相克的力量,有一利必有一弊、有一得必有一失。成长与衰败、生存与消亡,共生于任何事物的生命周期中。这既是老子的道,也是唯物的辩证法。深谙其中的精髓,就不难为互联网新媒体“围剿”之下的传统广播电视业觅得突围之路、重兴之策,而不是一路被动地为互联网带着节奏,一筹莫展,除了乏善可陈的“瘦身”(缩减频道频率)、裁员、减薪,没有任何绝地反击的能力。

互联网新媒体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以来,经历了从文字传播到影音传播、从向单传播到双向互动传播、从电脑固定端传播到手机移动端传播的几次重大迭代升级。在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中,互联网新媒体一直秉持着自身“草根化”、“碎片化”和“互动性”这三大法宝,而后又利用移动端的技术进步而附生出了第四个法宝——“便捷性”。这四大法宝直指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弱点和技术弊端,将传统广播电视行业逼到了绝境。互联网媒体覆盖人群的激增与广播电视开机率的急骤下降,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

然而,物极必反。事物某种因素发展得越充分、越极致,同时意味着与其对立的相克的因素也会随之发展得越充分、越极致。即所谓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对于互联网这个无边的市场与无限的用户而言,更是如此。

互联网越是“碎片化”,用户越需要“完形”。

刘索拉在小说《你别无选择》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么一段发生在音乐学院的趣事。一位淘气的学生午休时间在钢琴房练琴,反复只弹“1、2、3、4、5、6、7”这七个音阶,就是不落实到“ i” 。结果,隔壁午休的老师师实在忍受不了,跑过来敲着窗户咆哮“ ¡” 、“ ¡”。这个情节生动表现了人天性中追求圆满的欲求有多么的执着与强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完整行动的摹仿。所谓“完整”,就是要有起始、中段和结尾。但是。亚里士多德也强调,这里的起始指的是不必承继它者,但要接受后来者承继的部分;相反,结尾指本身自然地承继它者,但不再接受承继的部分;中段指自然地承上启下的部分。这其中的要义就是说,三者之间要保有必然性的因果联系。由此便产生了影响至今的“三幕式结构”的故事创作法则。

麦基在他影响广泛的《故事》一书中认为:故事影片、一小时一集的电视剧、长篇小说——起码需要三幕。这并不是人为的常规,只是为了达到故事的深层目的。

这个深层目的从主题上讲,即是黑格尔美学所提出的所谓“理念”。故事需要从“普遍性”到“特殊性”再到“单一性”,分为“正题”、“反题”和“合题”三个阶段来“论证”故事主题的真理性。

这个深层目的从人物上讲,即是马克思所提出的“ 人掌握世界的方式”。故事的人物需要经过从“不合情、不合理”状态,到“合情、不合理”状态,再到“不合情、合理”状态,最后到“合情、合理”状态,“呈现”人物成长的完美历程。

这个深层目的从情节上讲,即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德性”。故事的情节也就是人物的行动要经过从“过度”到“不及”再到“适度”的过程,“规划”行动方式的正确路径。

主题、人物和情节这三个方面所规定的深层目的,既“决定了叙事艺术中任何长篇作品至少需要三个重大逆转才能达到故事主线的终点。”也反过身来决定了要圆满完成三个必需的重大逆转,故事也必需要具有一定的长度。因此,可以说传统影视剧集单集45分钟到一小时的时间长度是保证故事完整性的一个必要条件。

然而,互联网微短剧却将故事的单集长度极端压缩到了只有三五分钟,甚至更短。一集只能容下寥寥几个场景;而由于总集数不受限,总时长不过两三集传统电视剧体量的一部微短剧,可能被切成了几十集,甚至百集。如此一番野蛮生硬的删减与拉拽之后,故事在起始、中段与结尾三大部分之间的必然继承关系以及情节之间的严密程度和发展的节奏,都必然发生了变形、松裂和脱节。不仅单集无法表现一个相对连续的情节,总体也上不可能搭建起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于是,“碎片化”这一典型的互联网传播特征,在微短剧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研究将微短剧的“碎片化”特征与接受美学的“空白理论”原理联系在一起,还特别取名为专属微短剧的“瞬间美学”,并认为,微短剧适当运用“空白”技巧,只需展现出重要的情节点,将原本完整的叙事线索瞬间化、碎片化,不但加快了剧情节奏,瞬时激发观众的情绪,还能推动观众通过想象,自觉地将那些被省略掉的场景和情节重新补充完整,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从而增强了观众黏性。

然而,互联网制造“碎片化”传播策略与接受心理的“完形”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就拿与微短剧相近的网络长剧来说,弹幕功能就是在时时打断剧情,同样造成情节碎片。而如果是出于保持剧情完整的需要,观众只要关闭弹幕观看即可。之所以很多人热衷于既看弹幕又看了剧,更主要的还是借此满足社交甚至是游戏功能的需要,而非单一的观赏功能。正是基于这种社交与游戏的心态,微短剧较之网络长剧,不仅因为手机端比PC端更方便信息的收授与更多社交功能设置,自身所具有的情节“碎片化”的短板,也变成了长处,为观众输送了更多可供吐槽的情节漏洞和话题,这才是微短剧更能增强观众黏性的真正原因所在。

网络微短剧的“碎片化”特征并非出于满足用户的完形心理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用户就没有完形的心理需要。相反,互联网信息“碎片化”越严重,具有完形需求的用户就越多,需求也就越强烈。毕竟,追求完整、完美与完善是人的天性。这也就为传统影视剧在与互联网新媒体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绝地反击的广阔空间和大好机会。

应该看到,互联网剧集越是微短剧化,传统影视长剧集就会越有优势,因为,需求长剧集的客户会更多、需求会更强烈。所以,当下的传统影视剧要做的是坚守而不是跟随,下场微短剧创制与播出,扬短避长,等于是又被互联网带了节奏。当初,从“台网联播”,到“网台联播”,最终变成“网络独播”,传统电视平台就是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耗光了家底,教训深刻。痛定思痛,传统影视业应该牢牢铆定互联网业态下未经满足的用户需求,坚持长剧集、坚持完整性,也就是坚持艺术性、坚持审美性,坚持满足人的永恒不变的情感和精神的需求,而这也是传统影视的传统与优势所在。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