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在2023年开展《关于继承和弘扬焦溪中医精华的建议》调研,并于2024年再次驱车去焦溪卫生院,采访丁光迪教授长子丁国治,坐在轮椅上的丁老先生赠送了几张他家三代人的老方笺,包括其祖父丁谏吾、父亲丁光迪和他自己的墨宝,虽然丁光迪方笺泛黄残缺,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笔者在2023年开展《关于继承和弘扬焦溪中医精华的建议》调研,并于2024年再次驱车去焦溪卫生院,采访丁光迪教授长子丁国治,坐在轮椅上的丁老先生赠送了几张他家三代人的老方笺,包括其祖父丁谏吾、父亲丁光迪和他自己的墨宝,虽然丁光迪方笺泛黄残缺,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中医丁光迪处方笺诊所
武进焦溪镇南街顾童
正月二十三日
温邪袭肺,咳呛,胸膺引痛,气逆,面赤脉数,舌红苔腻。当先辛清解之。炙桑叶一钱五分 嫩前胡一钱五分 牛蒡子(杵)一钱五分白杏苡仁(打)各三钱 杜橘红一钱 忍冬藤三钱莱菔子(杵)三钱 炙枳实一钱五分 桑络一钱五分炒竹茹一钱五分
焦溪古镇位于武进、江阴、无锡三地交界处,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2月19日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11月17日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参与16个江南古镇联合申遗。丁氏系列方笺的发现,将为古镇申遗提供实物佐证,其文物价值、文献价值、欣赏价值,则不言而喻。
一、焦溪中医的历史与现状
焦溪素有“中医之乡”“名医摇篮”美称。焦溪“一村两世医”声名远播,两世医指的是丁家和承家。丁家从22世永怀公起,世代行医,传至丁谏吾(1887—1952)已是16代,其父丁泽霖与孟河医派的丁泽周(甘仁)系同宗同门兄弟。后又拜武进名医承槐卿为师,学习大方脉,并随诊经年,医术大进。
焦溪承家世代相传,至承槐卿(1862—1945)已是五代儒医,其业绩在《常州市志》《常州市卫生志》《武进县卫生志》均有记载。被誉为“澄、锡、常医界泰斗”。其子承少槐、承肖槐及孙承挹中均传承衣钵,皆负盛名。
但目前对于焦溪中医的系统研究,远远落后于苏州、无锡、南京、南通等城市,处于零星和初浅的现状,缺少完整、系统、全面的研究。
二、进展和成效
(一)摸清家底,积累资料
1、通过《焦溪古镇》《江苏名村——焦溪村志》和深入采访,进一步了解焦溪中医的来龙去脉。
2、承氏后裔是提供原始资料的主要渠道。
3、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院提供珍贵医案和帮助校勘。
4、在常州市卫健委奚淑英的带领下,对焦溪卫生院进行走访,收集丁谏吾1937—1939年之间的方笺146张,是研究丁氏学术经验的珍贵文献。
5、常州家谱馆朱炳国会长提供了2004年版的德扬堂《毗陵承氏宗谱》。
6、常州钱氏中医儿科世医钱大宇提供承槐卿各时段的方笺墨宝。
7、发现焦溪中医先贤行医过程中的红色文化。
(二)、发掘宝藏,完成书稿
自2006年起,课题组收藏和整理承氏医案五种版本,特别是课题中标后,加快步伐,现已完成约15万字的书稿《承槐卿医案释评》,武进县原副县长王益中作序:“这是一本颇具特色的好书。好就好在其将实用性、学术性、故事性、史料性融于一体,从而使得这本中医药书籍有了较强的可读性。”已与学苑出版社付国英编辑接洽出版事宜。
(三)、建立基地,弘扬传承
课题组两次到焦溪卫生院考察,与焦溪卫生院院长郑荣亚汇报和沟通,拟定在该院弘扬中医的方案,扩大中医特色优势,郑院长带领采访住在医院住宅的丁国治(丁光迪长子),获得珍贵的照片、方笺和《武进名贤》上发表的《杏林儒医丁谏吾》。
三、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形成振兴合力将振兴焦溪中医文化与焦溪申遗挂钩,统一谋划,统一布置、统一落实。由常州市卫健委和天宁区政府牵头,成立振兴焦溪中医工作班子,确定目标和任务,有分工、有合作。争取得到常州市卫健委、常州市文广旅局、天宁区政府和郑陆镇、焦溪乡的经费支持。
(二)完成精品力作,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精心雕琢,完成《承槐卿医案》的正式出版,包括序、前言、插图、医案篇、经验篇、传承篇、家谱篇等,图文并茂。重点打磨医案篇和传承篇,努力成为精品佳作。焦溪丁氏医案和临床经验的编写提纲和模式,将参照承氏资料的格式,约6万字,于2025年完成。
(三)申报市级“非遗”,做好活态传承针对承氏中医传承青黄不接的现状。本课题得到了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商定该校作为《毗陵承氏疗法》的保护单位,拟直接申报市级“非遗”项目。承氏中医除了承挹中外,尚有族外第七世传承人王美煜(1955—),王是邹元甫(承槐卿学生)的弟子,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卫校,学验俱丰。八世传承人申海进(1981—),系王美煜的弟子,申是常州卫生高等职业学校的副教授、执业中药师。该校的介入,解决了承氏世医青黄不接的断层,为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人员、物质、经费上的全面保障。
(四)卫生院为主导,彰显中医优势焦溪卫生院是焦溪村民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的最主要医疗单位。将焦溪卫生院作为研究焦溪中医文化的基地,宣传焦溪中医名人,着重是承少槐丁光迪,扩大焦溪中医在当地的影响。本课题协助焦溪卫生院制定焦溪名中医传承规划,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等措施,壮大中医队伍,在焦溪卫生院开辟中药百草园,种植各种中草药,作为普及中医药文化的场所。
(五)讲好文化故事,扩大声誉影响以焦溪故事馆为依托。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使焦溪中医名人的事迹,入耳入心入脑,家喻户晓。现已编写《巧治“心”病病若失》《巧解“痰”字破玄机》等故事。将再续编丁氏、梁氏的轶闻趣事。通过报刊、杂志、广播、新媒体,讲好焦溪中医故事。
(六)开发新药品种,增加两个效益产学研联合,与常州卫校、九仰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发焦溪中医宝库验方、单方、效方,如虎耳草滴剂中耳炎、雪羹汤营养液、清咽润喉颗粒、梁氏吹口药等,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焦溪中医更加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本项研究对于充实常州中医宝库的内涵,提高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水平,普及中医知识,保存中医史料,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为即将兴建的焦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添加实物资料,为古镇增添新的内涵和亮点。
作者: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单德成
来源:江南华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