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长安:十三朝古都的春天叙事

360影视 2025-02-03 21:10 2

摘要:城墙根的残雪尚未化尽,钟楼飞檐下的铜铃已奏响春的序曲。在西安回民街的老字号里,掌柜们将“春盘”摆上柜台,油泼辣子与嫩菠菜的香气缠绕着晨雾,唤醒这座千年古都蛰伏的生机。立春的长安城,总在秦腔的浑厚唱腔里,将农耕文明的密码编织进现代都市的经纬。

城墙根的残雪尚未化尽,钟楼飞檐下的铜铃已奏响春的序曲。在西安回民街的老字号里,掌柜们将“春盘”摆上柜台,油泼辣子与嫩菠菜的香气缠绕着晨雾,唤醒这座千年古都蛰伏的生机。立春的长安城,总在秦腔的浑厚唱腔里,将农耕文明的密码编织进现代都市的经纬。

一、周秦汉唐的春神记忆

西安西郊的丰镐遗址旁,至今流传着“鞭春牛”的古俗。老者们说,这源自西周天子“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的旧制。《咸宁县志》记载,明清时西安知府会在立春日率众至八仙庵,用彩鞭击打泥塑春牛,牛腹中倾泻而出的五谷总引得百姓争抢,谓之“抢春”。如今在长安区王曲镇,仍有手艺人用灞河淤泥塑春牛,牛角缠红绸的仪式里,藏着关中人对土地的虔诚。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腊梅丛中,常能遇见临摹“宜春帖”的文人。这种起源于汉代的立春习俗,在唐代长安发展出贴“春胜”的风尚。韦庄《立春》诗云“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剪绿杨丝”,说的正是长安女子头戴彩幡迎春的盛景。如今书院门的书画店里,依然能寻见用汉隶书写“宜春”二字的洒金红笺。

二、舌尖跃动的春之滋味

晨光中的西仓集市,荠菜、苜蓿与白蒿在竹筐里堆成小山。老西安人深谙“正月葱,二月韭”的食经,却独爱在立春吃“春盘”。北院门的贾家春饼店,第五代传人仍遵循古法:荷叶饼要九擀九蒸,裹上醋溜豆芽、酱熏肉丝,再配一碟灞桥产的青萝卜。这滋味与杜甫笔下“春日春盘细生菜”一脉相承,只是多了几分关中人的豪迈。

在蓝田县的农家院里,"煨春"的习俗仍在延续。立春前夜,主妇将核桃、红枣、黄豆埋入灶膛余烬,晨起取出分食,谓之“咬得三春景”。这种源自先秦的“尝春”遗风,与城墙根下叫卖"菜合"的梆子声交织,让二十四节气的韵律在钢筋森林中继续跳动。

三、古今交响的春之传承

戊戌年立春,西安博物院曾展出过一组唐代“进春”银盘,盘中錾刻的麦穗纹与当代农民画《春耕图》形成奇妙对话。在大雁塔南广场,穿汉服迎春的年轻人与表演"牛斗虎"的老艺人相遇,皮影戏《二十四节气神》的幕布后,90后传承人正用抖音直播春神的传说。

终南山下的麦田里,农业科技员调试着智能春耕系统,无人机的轰鸣惊起一群啄食的麻雀。但在白鹿原的窑洞前,老农依旧按照祖辈传下的《立春占候歌》观察云气:“岁朝宜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现代与传统的碰撞,恰似护城河解冻时冰凌与春水的交响。

当夕阳为明城墙镀上金边,顺城巷的酒馆飘出用陕西方言吟唱的《春天谣》。立春的长安城,在肉夹馍的热气与地铁的轰鸣中,将周礼汉风唐韵化作了触手可及的生活温度。那些藏在城墙砖缝里的春天故事,正随着护城河的涟漪,一圈圈荡向未来。

来源:岁月悠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