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死了,娱乐圈玩法又会发生大变了

360影视 2025-02-03 21:12 2

摘要:大S徐熙媛成名于本世纪初,她的成名轨迹与千禧年前后华语娱乐圈的转型高度同步。当时,娱乐场上的大明星还是任贤齐、王菲、葛优这些人,他们凭着一部部片子、一首首歌曲逐步成名。而大S则像一个草根女子,凭借一两个作品(综艺或影视)急速走红。

大S徐熙媛成名于本世纪初,她的成名轨迹与千禧年前后华语娱乐圈的转型高度同步。当时,娱乐场上的大明星还是任贤齐、王菲、葛优这些人,他们凭着一部部片子、一首首歌曲逐步成名。而大S则像一个草根女子,凭借一两个作品(综艺或影视)急速走红。

无论是大S饰演的杉菜,还是她本人,成名的过程渗透着浓浓的草根的气息,“草根”似乎千禧年前后娱乐圈的流量密码。那个时候,最朗朗上口的歌曲是《爱情买卖》、《两只蝴蝶》这样的网络金曲,以草根身份成名的王宝强也在那个时候崭露头角。

如今,大S已经匆匆离世。离世前这些年,她本人已经淡出娱乐圈。因为二十年来,娱乐圈的玩法已经再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媒介权力发生了转移,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全民造星。

大S这样初代偶像的诞生依托于传统娱乐工业的精密运作。《流星花园》通过卫星电视实现跨地域传播,经纪公司通过杂志专访、综艺通告严格把控艺人形象,粉丝的互动仅限于购买唱片、追看电视剧和收集明星卡。

这种“橱窗式崇拜”体现了媒介稀缺时代的特征:明星是云端符号,公众只能被动接受经过包装的完美人设。大S以“美容大王”身份出版畅销书,实则是传统媒体时代明星拓展商业价值的经典路径——通过知识权威的建构完成形象增值。

但是,大S那一代偶像之后,新一代明星的成名方式早已变为全民造星。早些如李宇春、张靓颖那一拨超女,就是全民发短信产生。如今成团出道、练习生更是新一代全民造星的最新模式,年轻孩子要成名,最需要收买的就是屏幕前的每一个粉丝。

二、社交媒体重构偶像生产关系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消解了经纪公司的形象垄断权。大S自己也在这个浪潮中改变,她2011年婚恋话题引爆网络,标志着明星私人生活成为公共议题的转折点。粉丝通过超话打榜、数据组控评获得参与感,明星被迫在社交媒体展露“真实人格”。

当然,这样的真实真的是精心设计的“后台表演”,也就是所谓的打造“人设”。一线明星已经不满足于参加普通的综艺节目,而是开始参与各类真人秀,展现各种精心包装出来的“真实的自我”。连大S也不能免俗,跟风与前夫汪小菲也参加过明星夫妇真人秀《幸福三重奏》。

这一时期公众态度呈现矛盾性:既渴望窥探明星隐私,又对过度营销产生免疫力。大S在《幸福三重奏》中的婚姻展示,实则是将私域情感转化为内容产品的媒介实验。

三、算法时代的价值清算与身份解构

近几年,短视频平台的突然爆发再度改变了明星生产的方式,重塑了明星-粉丝的权力结构。流量明星依赖算法推荐而非作品积淀成名,而老牌艺人如大S需要通过直播带货、话题炒作维持曝光。

公众态度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饭圈文化的极端拥护者将偶像神化,而泛大众群体则兴起“祛魅运动”,极力抵制流量明星对正常娱乐生活的侵蚀。

而娱乐明星从税务风波到私德争议,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道德审视。大S再婚引发的舆论海啸,实质是算法推荐制造的群体极化现象,公众在娱乐狂欢中同时扮演审判者与共谋者。

徐熙媛的二十年星途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娱乐民众化进程中的文化悖论:技术赋权让普通人获得话语权,却也在算法茧房中加剧群体割裂;明星祛魅化本应带来理性审视,却催生出更狂热的信仰经济。当娱乐圈成为社会情绪的温度计,公众态度的每一次转向,都在丈量着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震荡幅度。

如今,大S徐熙媛意外离去,是否意味着娱乐圈一个时代的结束,新的造星运动再度兴起?谁知道呢,熙熙攘攘的娱乐圈一直就是浮在平静生活面上的那个五光十色的泡沫,我还是喜欢单纯吃瓜。

来源:第二老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