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测量位移速度的仪器,例如线性位移传感器,可以知道所讨论的负载被提升的确切速度,从而使你知道相同负载所构成的强度百分比,以及你可以在单次重复中举起的负载,即 1RM。
如果你看过我们之前写的那些关于 VBT 的推送,那你一定已经清楚 VBT 是如何让训练变得更高效,是如何打破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的。
这是最具创新性的方法之一,可以让你专注于速度,已经有许多证据支持它的有效性。
此外,现在的线性位移传感器,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实惠,因此也更适合运动员使用。
González-Badillo(2010)的研究发现,在个人速度曲线中,1RM的百分比与相应的速度之间,存在近乎完美的关系。
换句话说,当一个受试者测试他的1RM时,他的速度在相应的1RM百分比中总是保持不变。
所以说,一些基本的东西能够客观地让我们知道想要调动的负荷的强度。
01、VBT的独特之处
在个人层面上,作为教练,通过VBT进行训练可以使我们能够快速、直观地了解不同的训练变量,最重要的是,以一种完全客观的方式了解不同的训练变量。
例如,正确动作姿势下的负荷强度或内部疲劳,即每次重复之间发生的疲劳,通过速度损失阈值来衡量。
但在开始更复杂的概念之前,我们将定义这种类型的训练是基于什么。
VBT是一种基于在运动的向心阶段,以最大可能的速度移动给定负载的训练方法。
通过测量位移速度的仪器,例如线性位移传感器,可以知道所讨论的负载被提升的确切速度,从而使你知道相同负载所构成的强度百分比,以及你可以在单次重复中举起的负载,即 1RM。
你需要明白,1RM 每天都在变化,要么是因为运动员睡得差,压力大,饮食习惯改变了,要么是因为任何可能影响运动表现的因素,这就是力量训练如此有趣的原因。
最强壮的人并不总是最终获胜的那一个,但最好的力量举运动员会笑到最后,也就是说,在比赛当天举起最多公斤数的人。
你想知道最好的力量举重运动员是如何训练的吗?你想提高你的运动表现吗?那就接着往下看。
02、用VBT训练的力量举世界冠军
泰勒·阿特伍德(Taylor Atwood)是一名33岁的美国力量举运动员,曾两次获得IPF-74公斤级世界冠军。
在他的倒数第二场比赛,在佛罗里达举行的USAPL Raw national比赛中,他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1800磅,几乎是他自己体重的11倍!
阿特伍德创造了深蹲、硬拉和总成绩的美国纪录,尽管他现在保持着74公斤级的所有四项纪录,但由于美国举重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组织,举重运动员不能在这次比赛中创造世界纪录。
然而,阿特伍德的新总成绩是74公斤级有史以来最重的(根据Open Powerlifting)。
2018年,他的教练开始使用线性位移传感器来快速轻松地监控他们的训练进度。
他们考虑了不同的变量,如他们最重举重的平均推进速度(MPV),并将其与RPE(感知用力率)和AMRAP(尽可能多的次数)相结合,以验证预估的1RM值。
他们还在比赛的热身阶段中,使用线性位移传感器作为运动员准备就绪的主要指标。
他们将同一时刻杠铃杆的MPV,与前几周相同重量的MPV进行了比较,如果他以同样的速度甚至更快的速度举铁,这就向泰勒表明了他的准备情况和运动表现水平。
从2018年的Raw Nationals到2020年11月,泰勒的教练们一直在使用VBT,目的是在训练计划中更有效和高效,并能够客观地实时监控运动员的状态。
03、他是如何变得这么强壮的?
泰勒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很高的潜力,在他的教练Jason Tremblay和Ben Esgro等人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地开发了他的全部潜力。
和其他高水平的运动员一样,力量举也要根据不同的比赛来制定计划,阿特伍德和他的教练并没有大肆宣传他的训练计划,或者他是如何分配不同的变量的,比如训练量、训练频率或强度。
话虽如此,可我们还是能够从阿特伍德的社交媒体上窥探一二。
阿特伍德通常不会进行高负荷训练,也就是说,有几次他会展示不同的力量举动作,重复4-6次,他会尽力把自己放在一个接近1RM的竞争环境中。
和任何力量举运动员一样,除了基本的比赛练习,他还增加了辅助或变式练习,这对避免不平衡和成为一个更全面的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
还可以参考线性位移传感器的使用,它可以让你实时了解你正在调动的负荷强度或内在疲劳,即你在同一训练计划中每次重复之间可能会感到的疲劳。
04、VBT设备的使用
在像GymAware或FLEX这种设备的帮助下,我们将能够以一种完全客观的方式了解不同的训练变量,这将使我们在训练中更加有效。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根据运动科学及其要求,在不同的训练区域中,曲率是如何变化的,高负荷训练将在低速和高强度区域产生更大的改善。
多亏了像GymAware和FLEX这样的设备,我们将能够准确地知道我们在训练中优先考虑的是曲线的哪一边。
此外,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1RM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可以达到的最大运动水平也在变化,有了GymAware和FLEX,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一天的1RM。
05、使用前后的好处
毫无疑问,VBT训练前后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在锦标赛上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看一下这些数字,更具体地说,是总的部分(右起第二列),我们可以看到比赛中举起的总公斤数的增加。
▲ 开始训练前
▲ 开始训练后
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加上全球新冠疫情导致的比赛中断,他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06、结论
有无数的证据证明并验证了 VBT 训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如果教练和运动员寻求优化结果以提高运动表现,就应该考虑这种训练。
除了快速、直观、客观地监测不同的变量外,它还可以方便教练在规划时的决策过程,它还将使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中更加有效和高效。
所以,你的目标是通过 VBT 提高你的运动表现,还是你更喜欢以一种效率较低的方式继续训练?
参考资料:
1.Balsalobre-Fernández,C.,&Jiménez-Reyes,P.(2014).Entrenamiento de fuerza. Nuevas perspectivas metodológicas.
2.Balsalobre-Fernández,C.&Torres-Ronda,L.(2021).The Implementation of Velocity-Based Training Paradigm for Team Sports: Framework, Technologies,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and Challenges. Sports (Basel, Switzerland), 9(4), 1–14.
3. Dorrel, H. F., Smith, M. F., & Gee, T. I. (2020). Comparison of Velocity-Based and Traditional Percentage-Based Loading Methods on Maximal Strength and Power Adaptation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34(1), 46–53.
4. González-Badillo, J. J., & Sánchez-Medina, L. (2010). Movement velocity as a measure of loading intensity in resistance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1(5), 347–352.
5. González-Badillo, J. J., Sánchez Medina, L., Pareja Blanco, F., & Rodríguez Rossel, D. (2017). La velocidad de ejecución como referencia para la programación, control y evaluación del entrenamiento de fuerza.
6. Pareja-Blanco, F., Rodríguez-Rosell, D., Sánchez-Medina, L., Sanchis-Moysi, J., Dorado, C., Mora-Custodio, R., Yáñez-García, J. M., Morales-Alamo, D., Pérez-Suárez, I., Calbet, J. A. L., & González-Badillo, J. J. (2017). Effects of velocity loss during resistance training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strength gains and muscle adaptation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7(7), 724–735.
7. Weakley, J. J. S., Wilson, K. M., Till, K., Read, D. B., Darrall-Jones, J., Roe, G. A. B., Phibbs, P. J., & Jones, B. (2019). Visual feedback attenuates mean concentric barbell velocity loss and improves motivation, competitiveness, and perceived workload in male adolescent athlete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33(9), 2420–2425.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联删。
来源:言鼎动作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