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幕上的申公豹披着金边黑袍,眼尾飞挑出诡异的暗红色纹路,这个在《哪吒2》中引发巨大争议的反派角色,正在撕裂中国观众的审美共识。当我们在影院里为申公豹的善恶属性争得面红耳赤时,或许更应该审视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的中国电影工业的集体性精神分裂。
银幕上的申公豹披着金边黑袍,眼尾飞挑出诡异的暗红色纹路,这个在《哪吒2》中引发巨大争议的反派角色,正在撕裂中国观众的审美共识。当我们在影院里为申公豹的善恶属性争得面红耳赤时,或许更应该审视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的中国电影工业的集体性精神分裂。
资本与创作团队联手打造的申公豹,是精心设计的商业标本。他的暗黑美学造型精准踩中Z世代审美G点,支离破碎的成长史刻意留白供同人创作,时而癫狂时而深情的表演模式完美适配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规律。这个缝合怪般的角色,左手抓着漫威式反英雄的商业密码,右手攥着东方宿命论的叙事内核,在数据算法的精准投喂下,正在完成对观众审美取向的工业驯化。
吊诡的是,当观众对着这个被算法精心调制的角色投射真情实感时,创作者却始终保持着精明的疏离。申公豹的善恶模糊不是艺术家的哲学思考,而是预留的营销切口;他的悲剧性不是人性深度的挖掘,而是收割观众共情的流量陷阱。这种创作与商业的畸形媾和,恰似用AI生成的敦煌壁画——看似瑰丽绚烂,实则每个笔触都在计算转化率。
中国电影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当我们嘲讽好莱坞的套路化生产时,自己却在批量制造更精致的文化赝品。申公豹的争议本质上是文化工业时代的精神分裂症候:既渴望东方美学的现代性表达,又困在数据至上的商业逻辑里;既向往艺术深度,又对市场风险充满恐惧。这种撕裂在《封神》系列中愈发明显,那些镶嵌着青铜器纹样的特效铠甲,终究包裹不住空洞的文化魂魄。
在这个每秒诞生382条短视频的时代,中国电影若不能正视这种精神分裂,终将在算法与资本的合谋中,沦为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商品。当我们下次再为某个虚拟角色的善恶争辩时,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究竟是在讨论艺术,还是在为数据喂养的幻觉狂欢?
来源:草莓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