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成现代人“心头病”,古人的这几招“解压大法”太绝了!

360影视 2025-02-03 17:40 2

摘要: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焦虑宛如一个如影随形的幽灵,从古至今紧紧缠绕着人们的心灵。它是人性深处的一抹暗影,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姿态出现,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从古老的唐诗宋词,到现代的快节奏生活,焦虑始终存在,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是张继在枫桥夜泊时

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焦虑宛如一个如影随形的幽灵,从古至今紧紧缠绕着人们的心灵。它是人性深处的一抹暗影,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姿态出现,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从古老的唐诗宋词,到现代的快节奏生活,焦虑始终存在,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是张继在枫桥夜泊时辗转难眠的愁绪,是现代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下的恐慌不安。那么,焦虑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从古人的智慧中寻得缓解焦虑的良方呢?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探寻焦虑的本质,汲取古人的智慧,找到跨越古今的心灵救赎之道。

焦虑:贯穿古今的心灵阴霾

回溯历史,在唐诗和宋词的璀璨星河中,“焦虑”这一普遍性情绪宛如一颗黯淡却又不容忽视的星辰,闪烁在字里行间。唐代诗人张继,虽在诗坛并非声名显赫的巨擘,然而一首《枫桥夜泊》却让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古流传。彼时,张继写下这首诗时,心境恰似那夜空中翻滚的乌云,被焦虑的阴霾所笼罩。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他在那个孤寂的夜晚,因焦虑而彻夜难眠的愁苦模样。他望着那渐渐落下的月亮,听着乌鸦凄厉的啼叫,感受着寒霜弥漫的夜空,眼前的江枫与渔火在他眼中都化作了无尽的愁绪。他的心,如同那在波涛中飘摇的小船,找不到一丝安宁。在那个科举失意、前途迷茫的时刻,焦虑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紧紧束缚,让他无法挣脱。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焦虑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散,反而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愈发猖獗。在当今这个高度竞争、快节奏的时代,焦虑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工作上,人们为了业绩、晋升和职场竞争而焦虑不已。每天都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奔波忙碌,担心自己的工作表现不够出色,害怕被淘汰。学习上,学生们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考试的紧张和学业的负担,焦虑如同影子一般紧紧跟随。身体上,人们对健康的担忧、对疾病的恐惧,也让焦虑如影随形。人们的心里总是充满了担忧、不安和恐慌,仿佛生活在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有些人的焦虑甚至已经发展到了需要看医生的深度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焦虑,已然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难以摆脱的心灵枷锁。

解码焦虑:探寻其内涵与成因

那么,究竟该如何定义焦虑呢?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焦”与“虑”这两个字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焦,火所伤也。”唐代王冰在次注《素问》时也说:“凡气因火变则为焦。”从人体的角度来看,当火气过旺时,就会呈现出一种过焦的病态,进而衍生出焦急、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就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旦失去控制,就会烧毁周围的一切,破坏身体的平衡与和谐。而“虑”,则是经过人的志向、思考和要求而形成的意念、想法和思路。《灵枢经·本神》中提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思虑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但如果过度思虑,就会陷入焦虑的泥沼。焦虑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生理、心理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复杂的病态。

调理身体:从根源上缓解焦虑

既然焦虑是一种病态,那么我们就需要从身体的调理入手,寻找缓解焦虑的方法。中医认为,焦生于火,火应于心。心藏神,心的功能若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神不守舍,无法安心。此时,人就会出现精神恍惚、喜怒无常,甚至疑神疑鬼的症状。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中记载了校书郎李播的故事,他经常怀疑有人对自己下毒,以至于把家里的井都上锁,只有这样才能安心饮水。散骑常侍李益也常常怀疑自己有病,最终导致工作废弛。这些都是思虑过多,心不安定所带来的后果。当人遇事无法理性思考时,就会越想越焦急,处理事情也会越来越不当,进而陷入患得患失的恶性循环,形成焦虑的病态。

焦虑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虚烦。这种烦躁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烦恼和焦躁,让人手足无措、躁动不宁,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就像有无数只蚂蚁在心里爬来爬去,让人无法平静。《伤寒论》中提到:“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这剂良方,就像是一剂心灵的镇静剂,它用酸枣仁、茯苓来宁心安神,如同一位温柔的母亲,轻轻抚摸着孩子的额头,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安抚;用知母清热除烦,仿佛一阵清凉的微风,吹散了心头的燥热;佐以川芎辛散行血,如同疏通河道的工人,让气血畅通无阻;甘草和中,收敛虚火,就像一位调解矛盾的使者,让脏腑之间的关系变得平和,从而实现情志的稳定。

焦虑的第二个特征是妄想。心中总是充满了可望不可及的欲念,常常思虑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却无法处理好眼前的事务。就像一个人总是望着远方的高山,却忘记了脚下的路,最终导致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想做。总是拿别人的成功和成就与自己进行比较,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方向在哪里,看似忙忙碌碌,实则一事无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要么处于焦躁状态,静不下心来;要么莫名其妙地思虑,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日积月累,便会导致情志不舒。《伤寒论》中用桂甘龙骨牡蛎汤来治疗这类焦虑症。其中桂枝、芍药用于通阳固阴,如同阴阳两极的调和剂,让身体的阴阳达到平衡;甘草、生姜、大枣用来和中,让阳能生阴,实现阴阳的和谐共生;辅以龙骨、牡蛎涩固精气,潜阳入阴,就像给虚浮的阳气戴上了枷锁,让它不能上浮,从而实现阴阳相济、心肾相交,缓解焦虑的症状。

焦虑的第三个特征是恍惚。由于忧思过度,导致心阴不足,心神失去滋养,就像干涸的土地失去了水分的滋润,变得荒芜。此时,人就会精神恍惚,心中烦乱,或悲伤欲哭,或言行妄为。常用的甘麦大枣汤就是治疗这种焦虑症的良方。其中的小麦可以养心阴、安心神、除烦热,如同给干涸的土地注入了清泉,让心神得到滋养;甘草补心气,就像给疲惫的心灵注入了活力;大枣润燥和中,如同一位贴心的伙伴,陪伴在身边,给予温暖和安慰。通过养心来安神,让焦虑的心灵重新找到宁静的港湾。由此可见,焦虑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心有欲望而不得,虚火上行为烦,入肺为忧,入神为躁,入脾为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烦躁、忧虑、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调养心神:从内心深处避免焦虑

除了调理身体,调养心神也是避免焦虑的重要途径。焦虑,归根结底是由欲念产生的不良情绪。要想从根本上避免焦虑,就需要通过修身养性来调养心神。在孟子看来,人的欲望、欲念和欲求越少,人性之善就越不容易失去;反之,如果欲望过多,人性之善就会常常被遮蔽。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调养心神的道路,道出了心神调养的基本法则,即少私寡欲。孟子认为心生四端,恻隐之心生仁,羞恶之心生义,辞让之心生礼,是非之心生智。通过养心,培养人的道德伦理,从而使人寡欲。而寡欲又有助于涵养心性,提高道德修养。这就如同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人只有放下不必要的执念、痴念和妄念,才能修养心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道家也将“寡欲”作为心性修为的重要内容。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将其视为国家治理的法则。庄子认为少私寡欲的人,“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他们做事只注重过程,不求回报,也不汲汲于目的,因此能够一生快乐。在道家的认知中,少私就是不要纠结于自我的私念和私心,就像拨开云雾,让心灵重见阳光;寡欲就是不要放纵食色之念,不要刻意地追求那些无法获得的东西,如同在心灵的花园里,拔掉那些多余的杂草,让心灵更加纯净。少私寡欲也就成为了道家身心修养的内在要求。唐代道士张氲曾对邠王李守礼谈及修炼工夫:“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恬淡寡欲,可以久生,可以尽年。”他将老子、庄子所言的少私寡欲,进一步发展为心神调养之法,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心灵修炼之路。

在《黄帝内经》中,心神调养被视为养生的主要方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描述了人的健康心态,这可以看作是养生的基本法则:“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其中所言的“高下不相慕”,就是告诉人们要知足常乐,不要对外物存有过多的奢望。眼睛不看嗜欲之物,心中不想非分之事,就像在心灵的门前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抵御外界的诱惑。只有做到不被外在的诱惑吸引,才能做合适的事,让自己的心态保持淡定。而“不惧于物”则是说,人心中只要没有了欲念,就能够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不被外物所诱惑,不患得患失。不要为名利所诱惑,忽喜忽悲,否则就会心烦意乱,患得患失,精神恍惚,情志失常。通过心神调养来宁心安神,不使欲念、贪求发展成为生理疾病。明代陈于陛在《意见·至人无梦》中专门讨论了虚烦不眠或者无法安睡的问题:“有时心神昏浊,似梦无梦,无可凭据者,乃悟至人者,梦觉合一,能自持定其心。”可见,克服睡眠障碍,一是要能自持其心,知道哪些该要,哪些不该要,避免太多欲念形成焦虑;二是要能思虑明晰,知其不可而不为。人的天分有别,过于与他人比较,就会生出羡慕嫉妒等不良情绪,导致焦虑。与其让焦虑日积月累,最终成疾,不如保持心源澄静,心态稳定,心性恒定,心神安宁。

调整心态,就能意识到外部的获得只是对工作的肯定,而不应该作为自己工作的唯一目的。调整心神,自觉放下心中的比较之心、名利之念,心平气和地面对得失成败,无忧无虑,不喜不惧,从容淡定。就像在人生的旅途中,放下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看到更美的风景。

调整行为:以行动减少焦虑

焦虑不仅源于内心的欲念,还产生于客观环境。在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考核要求高,人们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不由自主地往前冲。处心积虑地做事,始终绷着一根弦,唯恐有失,时间一长,就会思虑过度。如果有良师益友可以交流,还能缓解焦虑;但如果无法放松,思虑就可能化为郁积,进而发展为抑郁;或者内化为火,导致焦虑;入于脏腑,就会表现为烦躁。除了身体调理和心神调养,我们还可以通过行为调整来缓解焦虑,改良情志。

宋代欧阳修自幼孤苦,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平和淡定的心境,这得益于他能够调整心神,将兴趣转移到高雅的情趣中。他自号六一居士,因为他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再加上自己这个老翁徜徉其间。他曾说:“闲居平日,以养思虑,故曰斋。每遇体之不康,则取六经、百氏,若古人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闲雅、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当他遇到不平事、想不通的事时,他便通过读书思考来平和情志,让自己忘却烦恼。读书,就像一场心灵的旅行,带他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让他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摆脱焦虑的困扰。

思虑过度、虚烦不眠,肝火郁积日久,就会头晕目眩,形成肝郁导致的高血压。明代冯汝弼在《祐山杂说》中记载了自己在七十岁后调理好目眩症的经历,他没有通过药物治疗,而是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他的做法是“一省读书,二减思虑,三专内视,四简外观,五旦起晚,六早夜眠,凡六物熬以神火,下以降气,蕴以胸中七日,然后纳诸方寸。修之一月,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箠之余……非但明日,乃亦延年”。具体来说,就是读书适量,少思少虑,常常闭目养神,少去浏览外物,早睡晚起,学会放松自己。通过调整消解五脏之火,导阳入阴,实现阳平阴秘,这样就能躺得下、睡得香,肝郁一清,心火自熄,头晕目眩之症便能消解,人也恢复了正常。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改变生活习惯,调整行为方式,是缓解焦虑、恢复健康的有效途径。

清代名臣张英长期兼管翰林院、詹事府,事务繁杂,但他谈及自己的养身之法时,就是无论人事纠葛多么烦杂,自己时刻能守住心神,不让忧喜荣辱、进退升沉、劳苦生死得失一切之念,入于心中。心神有守,便行动有法,“非理事决不做,费力挽回事决不做,败坏生平、不可告人事决不做……不将迎于事前,不留滞于事后”。他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作成,不图多,不图快,只图行稳致远。这样就能清心寡欲,陶然自乐,“所以每卧辄酣,当食辄饱,视斗室如千岩万壑。烛下浊酒一杯以解饥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坚持了一两年,他就觉得心境平和,处事泰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持内心的坚守,调整行为方式,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远离焦虑的困扰。

焦虑之人,常常难以静心,做事毛躁,浅尝辄止。心性浮躁,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进行调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能够专注下来,通过息事来宁人,调养心神。特别是对那些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焦躁之人,更要引导他们调整行为,让他们能够从小事、易事入手,善作善成,行稳致远。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为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帮助他们走出焦虑的阴影。

从古代的诗词中,我们看到了焦虑的影子;从古人的智慧中,我们找到了缓解焦虑的良方。调理身体、调养心神、调整行为,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它们就像三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心灵宁静的大门。在这个充满焦虑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汲取古人的智慧,运用这些方法,缓解焦虑,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救赎,重新找回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让我们以古人的智慧为指引,跨越古今的界限,破解焦虑的密码,开启一段心灵的治愈之旅。

来源:你好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