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当了30年上门女婿,外婆从未苛待,爸妈离婚后外婆却笑了

360影视 2025-02-04 08:16 2

摘要:早上天不亮,父亲就得跟着爷爷下田干活,犁田、播种、收割,这些活儿做起来累得人喘不过气,但父亲从没抱怨过。

文|柳八原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我一直认为当了30年上门女婿的父亲,才是那个有苦说不出的人。

可是看到外婆的态度后,我才明白其中大有隐情。

这30年来, 外婆一家从未苛待父亲,甚至将其当做是亲儿子。

但父亲却从来没有将我们放在眼中。

对我这个随母姓的亲儿子不管不顾,反而将小叔家的孩子放在心尖上。

直到母亲提出离婚的那一刻,我和外婆终于松了一口气。

01

父亲出生在八十年代的一个农村,那个年代,农村的日子很难熬。

早上天不亮,父亲就得跟着爷爷下田干活,犁田、播种、收割,这些活儿做起来累得人喘不过气,但父亲从没抱怨过。

而爷爷是个一心想着种地的农民,家里也不富裕,日子过得实实在在。

有一次我问父亲:“你小时候都做些什么啊?” 他说:“就做这些事,别的也没什么。”他嘴巴里虽然是这么说,可我知道,这份辛苦是很难形容的。

每年春天的时候,田里插秧,父亲总是第一个到田里,背着沉甸甸的插秧器,腰弯得像个弓。

夏天的太阳就像个火球,照得人皮肤晒得发烫,父亲还得忍着。

一到秋收季节,他一边扛着稻谷,一边大声喊:“快来啊,收稻谷了!”可家里没啥人愿意来,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

那时候,父亲的梦想很简单——挣到点钱,给家里换个房子,吃好点,不再像现在这样,吃饭都得看天气,甚至有时候还得去向邻居借米。

我还记得回奶奶家的时候,父亲会在日落西山的时候,站在自家土坯房前,望着远处的山丘。

我曾经问过他:“你在看什么?”他说:“看远点,心里觉得踏实。”

他的话不多,但眼里总是藏着些我看不懂的东西。

父亲的家境不好,家里还有几个兄弟,他并不是最受宠的那一个。

爷爷常说:“咱家不缺你一个。”

其实,父亲知道爷爷并不真心这么想,只是爷爷总是怕他太过心高气傲,怕他做不到。

直到有一天,父亲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那个工厂的老板是从城市里来的,每次回老家都会在村里转一转,看看有没有年轻人愿意到城里去工作。

父亲当时正在田里干活,看见那个老板骑着摩托车从自己家门前经过,心里一动。

“你去城市看看吗?”老板问。

父亲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回答道:“去啊,去!”

这就是父亲的转折点,那时候,父亲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能在城市里立足,可是机缘巧合之下,他跟着老板去了。

到了工厂,父亲才知道,城里并不像他想的那样,全是光鲜亮丽的色彩和现代化的设备。

工厂里虽然环境简陋,但工资比农村高多了。父亲一开始做的是一些搬运工的工作,每天累得像头牛一样。

父亲跟我讲:“那时候,早上五点钟得起床,晚上九点才能到家,工厂里没有空调,窗户也是小小的,外面的风吹进来也不过是让人更热。可是,至少在城里我能看到不同的景象,吃得饱,穿得暖。”

父亲的话并不多,他从来不诉苦,只是每次我看着他,他的眼睛里总有一丝坚定。

那种从贫困中挣扎出来的坚韧,表现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

在那座工厂里,父亲遇到了母亲,母亲是外地人,家里条件比我父亲家好得多,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

父亲跟我说,他第一次见到母亲,是在工厂食堂里,母亲那时候穿着一条花裙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还带着些许的羞涩。

那时的父亲,脸上总是带着一层浓浓的农村气息,衣服是自己缝补的,手上还带着几道老茧。

他不知道怎么跟母亲搭话,也不敢主动去接近她。

只是在饭堂偶尔见到母亲时,他会站在角落里偷偷瞧她一眼。每次对上眼,他的心跳就不自觉地加速。

父亲跟我说:“第一次见她,我就知道她不属于这个地方,她身上有种我没有的气质,那种从书本里出来的感觉,让我看得有些发愣。”

母亲那时已经是工厂的厂花,和父亲不在一个层次。

她身上有着上流社会的教养和风度,言谈举止总是那么得体。

每次她经过父亲的时候,都会轻轻地笑笑,给他一个温暖的目光。

父亲说,那个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让他一度觉得自己并不那么渺小。

但母亲是独生女,外婆不愿意母亲远嫁,所有就商量让父亲入赘。

结婚之后,父亲成了上门女婿,外婆从来没有苛待过父亲,家里的事也常常让父亲来做。

虽然外婆对他不错,但父亲总觉得自己是外人。

尤其是每次亲戚们聚会,大家问起父亲的家庭背景,父亲总是沉默不语。

“你们家怎么样啊?”亲戚们热络地问。

父亲低下头,轻声回答:“还行吧。”他总是这样不露声色地把一切藏起来,不敢让别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有时候我会看着父亲,心里有些疑惑,这个男人甚至还不敢提自己孩子的名字。

“爸爸,你为什么不告诉别人我叫啥名字?”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他。

父亲一愣,然后苦笑了一下:“你还是随你妈姓好,爸的事,别提了。”

他的眼神一瞬间变得有些黯淡,我知道,没有儿子跟他姓,这在农村代表着绝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越来越偏心,尤其是对小叔家的偏爱越来越明显。

每年过年,父亲都会从家里偷偷拿出一些钱,给小叔家买些东西。每当小叔家有困难时,父亲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甚至有时候小叔家的孩子生病,父亲会自掏腰包给他们治病。

我忍不住问父亲:“爸,你为什么总是对小叔家这么好?咱家也不富裕,为什么不为我们着想?”

父亲低下头,叹了口气:“长辈的事你不懂。”他说得含糊其辞,似乎不想再多说。

但我知道,他并不是不关心我们,而是有着深深的自卑感。

他觉得自己在外婆家地位低,不敢发声,只能默默为小叔家付出一切。

母亲对父亲的沉默逐渐不满,她曾经尝试过很多次去劝父亲,说:“你不能这么一直付出,也不能总是为别人牺牲自己。”

可父亲总是闭口不言,不回应。有一天,母亲终于忍不住,提出了离婚。

那一刻,父亲的表情是如此沉默,仿佛一切都已注定。他

没有争辩,只是低下了头,不再看母亲一眼。

每当母亲看着父亲默默付出,却得不到任何回应的时候,她的心里就有一股无名的火在燃烧。

那些年,父亲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钱财都投入到小叔一家,母亲的心渐渐变冷了。

记得有一天,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坐下来对父亲说:“我受够了,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父亲当时正拿着一张银行卡,在仔细查看上面的数字,忽然听到母亲的话,他的手停了一下,抬起头看着母亲:“怎么了?”

母亲一字一顿地说:“你总是这样对小叔家好,我的心里越来越难受。我们也有自己的孩子,难道你就不能为我们多想一点吗?”

父亲皱起了眉头,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你是知道的,我也不想这样,可是……你知道我们家的情况,我没得选择。”

“没得选择?”母亲冷笑了一下,“你明明可以选择做一个好父亲,选择为自己的孩子着想,而不是一味地对着那个不知感恩的别人家。我不想和你过这种日子了,咱们离婚吧。”

母亲这话说得决绝,没有一丝犹豫。

她已经受够了。她曾多次尝试过与父亲沟通,希望他能为她和我多考虑一些,但每次都无果。

父亲始终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态度,总是把小叔家当作最重要的存在,而忽视了母亲和我。

父亲听完这些话后,长时间没有反应,只是低下头,看着手里的银行卡,眼神空洞。

这一刻,我甚至觉得父亲的内心已经麻木到不再为任何事而动容。

母亲没有再等父亲的回答,站起身来,转身走进了自己的卧室,开始整理自己的行李,她的动作干脆利索,似乎下定了决心。

“你就这样走吗?”父亲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一般。

母亲没有回头,只是冷冷地说:“你让我走的,我走得心安理得。”然后,她继续收拾东西。

父亲站在那里,脸色变得苍白,似乎想要说什么,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过了很久,他才勉强吐出一句:“好吧,既然你坚持……”

“你从来都不坚持过,”母亲打断他的话,“你从不为我考虑过。”

母亲收拾好行李后,她带着我离开了家。那天,父亲没有挽留,也没有再说任何话。或许他早就明白,无论他怎么做,母亲的心已经决定了。

父母离婚后,外婆的反应让我有些意外。

按照常理来说,外婆应该是很失望的,因为父亲是个上门女婿,这么多年来,她从未苛待父亲,甚至还将父亲当做是亲生孩子。

但我没有想到,母亲离婚后,外婆反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记得有一次,外婆坐在家里的老式木椅上,喝着茶,笑得满脸皱纹都露了出来。她似乎很高兴,说:“这个男人,不值得我女儿托付一生。”

我站在门口,听到这些话时,心里有些不忍,尽管父亲和母亲的婚姻已经破裂。今,她居然能在这里笑出声,真让人觉得寒心。

“妈,您怎么能这么说?”母亲忍不住开口。

外婆没有回答,只是继续微笑着:“离婚了好,解脱了。以后你就不用为那种人担心了。”

她的语气带着一丝轻蔑和解脱,似乎觉得自己终于看透了父亲的真面目。

后来母亲和我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在那里,她找了一份工作,日子过得比以前要好。

她变得更有活力,甚至开始报名参加一些兴趣班,学习一些新技能。

有时候,我看着母亲开心的样子,心里觉得很安慰,虽然家庭的裂痕不能完全弥补,但至少母亲的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来源:米奇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