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城脚下 八方客来

360影视 2025-02-04 08:46 2

摘要:春节假期,来到北京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村口,但见“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12个大字映入眼帘。山顶上,长城犹如巨龙般绵延向远方。山脚下,红红火火的中国年装饰、古朴悠然的长城文化元素把古村落打扮得喜庆热闹。

春节假期,来到北京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村口,但见“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12个大字映入眼帘。山顶上,长城犹如巨龙般绵延向远方。山脚下,红红火火的中国年装饰、古朴悠然的长城文化元素把古村落打扮得喜庆热闹。

在村口,长城保护员刘红岩刚刚巡护长城归来,她摇身一变成为“赶驴儿”民俗节目的演员,加入到“长城脚下中国年”庆祝活动中,为自己乐呵,也为游客展示长城文化和民俗文化。

在石峡村,现在每个人都能讲上一段长城故事。“我们还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传承人来为村两委、长城保护员进行为期9天的长城历史与文化专题培训。”石峡村党支部书记李汉东说。

依长城而建,因长城而兴。长城脚下的这个小山村,因为对长城的守护,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年代感厚重的青石路,复古逼真的长城垛,古色古香的居民院落……充满着长城文化元素的石峡村吸引着八方来客。

“我们村子是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民宿远近闻名,长城文化、饮食文化和非遗文化也丰富多彩。”李汉东说,“依托长城资源,我们吃好‘文化旅游饭’。”

“春节期间,民宿几乎都爆满。”“石光长城”民宿负责人贺玉玲很开心。

“假期开了一个好头,今年我们村的旅游一定会越来越火。”在新建的石峡村游客服务中心,李汉东信心十足地说。

文化添彩 新年增味

大年初五,一场雨后,浙江义乌更加美丽。在江畔的佛堂老街上,人们尝美食、赏非遗,在古埠头畔感受着新年气息。

喜庆的灯笼、祝福的对联装点古色古香的建筑,沿着鹅卵石路穿行老街,多样的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酥饼、千张面、梨膏糖、南枣糕让游客纷纷驻足……

“都来看看,新鲜出炉的麻糍。”循着香气走进古街一角的供销印象馆,商铺负责人钱楚楚正在制作义乌传统美食。

捶打、摊平、撒上芝麻……在钱楚楚的巧手下,软糯香甜的麻糍不多时便出现在眼前。

“小小的麻糍,不仅浓缩着很多义乌人的文化记忆,更满含着对于未来甜美生活的期待,很受游客们欢迎。”钱楚楚说,春节期间有很多游客选择来佛堂老街,一边感受古埠头的特色文化,一边品尝本地特色美食,商铺的日销售额平均能达到2万元。

“叮咚。”说话间,钱楚楚的手机响了。细问之下,原来是老客户的复购订单,了解需求后,钱楚楚将小吃装盒、打包、贴签,不多时,这份沉甸甸的祝福就顺利发出。

戏台上,看水袖轻舞、曲声婉转;凉亭下,穿特色服饰、拍艺术照片……新年版的佛堂老街铺展着新气象。“之前常常被朋友推荐,这一次专程带着家人们一起来义乌,在古埠头体验了画糖人、做剪纸,很有意思。”游客陈先生在佛堂老街逛了一圈,收获满满。

传承瑰宝 舞动新春

正月初五清晨,广东汕头潮阳文光塔广场略有一丝凉意,潮阳桃园英歌队队员们早已画完脸谱,做着热身运动。过了不久,广场被来自各地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翘首期待着这一天的“英歌嘉年华”民俗盛典。

潮阳英歌是当地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且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集武术、戏剧、舞蹈于一身。2006年5月,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上9点,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广场的树上吊着一串串红灯笼,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18支英歌队超千名舞者,集慢板、中板、快板等各种流派于一体,陆陆续续登台“斗舞”。潮阳桃园英歌队队员手握英雄槌,脚步跟着鼓点开始跃动,进行颇具特色的男女英歌对打。这是一支平均年龄在15岁的少年英歌队。

领队的是21岁的潮阳英歌舞者郑浩彬。“在我小时候的春节期间,我经常看到英歌队伍在家附近表演,觉得气势十足,磅礴壮观,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成为英歌队的一员。”郑浩彬说,“如今梦想成真,当上了英歌队队长,将继续弘扬英歌文化。”

非遗山歌 庆贺新春

连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德天跨国瀑布景区,身穿民族服饰的壮族山歌手与游客载歌载舞,用淳朴、热情的山歌迎接八方来客。特别是由当地民间山歌手组成的德天壮乡山歌迎宾队在德天牌坊纵情开唱,开启了令人心动的“拦路仪式”,以壮乡山歌为各地游客送上一份新春的祝福。

在峒那屿湾景区,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手们高亢的山歌同样响彻青山绿水间。竹竿舞、铜钱舞、踩高跷……欢快的旋律感染下,众多游客纷纷参与体验。

春节假期,大新县德天景区、明仕田园、峒那屿湾景区等各大旅游景区推出“非遗贺新春 山歌迎客来”活动,掀起了非遗文化热潮。

“德天瀑布的风景很美,我们还和大新当地的壮族山歌手一起唱壮族山歌,体验了别具特色的山歌表演,让我们感受到了壮乡春节的独特习俗。”来自湖南的游客黄女士说。

据了解,大新县壮族山歌高腔诗雷始于唐代,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壮族山歌高腔诗雷主要流行于大新县桃城、龙门、榄圩、那岭、恩城等乡镇,是当地壮族群众一代传一代诵唱不衰的民间山歌载体,是壮族山歌的优秀代表之一,在广西的民间山歌中独树一帜。2010年,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成功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