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不只是神话,更是现实的隐喻与呐喊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03 05:22 2

摘要:这部国漫佳作,表面上是一场热血的神话冒险,实则处处暗藏对现实社会的影射与思考,每一个情节、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

2025 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其震撼的视听效果和深刻的内涵,在观众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部国漫佳作,表面上是一场热血的神话冒险,实则处处暗藏对现实社会的影射与思考,每一个情节、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

影片中的神考,无疑是对当下考公热潮的生动暗喻。

在电影里,无论是平凡的人类还是修炼的妖,都对神考趋之若鹜,渴望通过神考拿到被阐教承认的令牌,从而位列仙班,获得地位与认可。

这就如同现实中无数年轻人为了考上公务员,日夜苦读、努力拼搏,只为登上那座象征稳定与荣耀的 “岸” 。

申公豹考上阐教后成为十里八乡的骄傲,他父亲申正道对仙人的崇拜和狂热,更是将这种社会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反映出大众对所谓 “成功” 和 “正统” 身份的追求。

电影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上层规则对下层的残酷剥夺。

阐教看似在进行对妖魔的教化,实则是将他们炼制成供自己门人修炼的耗材养料,这是对资源掠夺和剥削的隐喻。而那些对阐教思想提出质疑的,都被视为 “非我族类”,遭到打压和排挤。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能找到影子,某些权力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制定规则,对底层群体进行压迫,限制他们的发展与反抗。

东海龙王、申公豹等角色多次发出 “退无可退” 的呐喊,他们原以为牺牲自己可以换来家人的平安,却最终发现,只要规则不变,世界的本质不变,妥协只会让权势者变本加厉。

这深刻地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弱势群体在面对不公平对待时,若只是一味妥协退让,不仅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反而会让压迫者更加肆无忌惮。

哪吒推倒定海神针的情节堪称全片的高光时刻。

在传统神话里,只有孙悟空能撼动定海神针,而在这里,哪吒也做到了。此刻的哪吒,和大圣一样,成为了 “反叛精神” 的符号。

他不再是那个被命运束缚的孩童,而是敢于挑战权威、打破旧秩序的英雄。

从第一部的 “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到第二部的 “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哪吒完成了对魔丸身份的接纳。他不再厌弃自己的出身,而是勇敢地拥抱它,将其转化为力量。

这一转变象征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与接纳,我们不必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自卑,而是要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发挥自身的优势。

哪吒考核的三个妖怪,顺序安排极为巧妙,深刻映射现实。

首先是土拨鼠妖,代表着 “民以食为天”,只能解决温饱的弱势群体,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求生;其次是申公豹父亲,象征 “百年之计,教育为本”,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试图用知识改变命运;最后是石矶娘娘,体现 “尚美之道千古之风”,追求美的普通大众 。

他们看似平凡甚至有些可爱,却被所谓的 “神仙” 视为考核的对象,遭受射杀。

正如敖丙质问的 “他们何罪之有?” 而那些拼命射杀妖怪的 “神仙”,却未必有真正的仙风道骨。

这一情节引发了我们对善恶、对所谓 “正统” 与 “异端” 的思考,到底谁才有资格被称为 “仙”,是那些手握权力却滥杀无辜的,还是坚守内心善良的平凡者?

在小豹说凶手是哪吒时,按照一般剧情,申公豹会怪罪哪吒,但电影反套路而行之,他一眼看出是阴谋。这种全员有脑子、有判断的情节设置,让观众看得十分过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希望看到人们能够保持理智,不被轻易误导,电影的这一情节满足了观众对智慧和理性的期待。

玉虚宫宝库像个海洋,里面的宝物是鱼,背景还有明显的龙,暗示宝物从战败的龙族那里抢来。结合阐教≈西方资本的思路,这一细节细思极恐,它暗示着某些强国如同影片中的阐教,凭借武力或其他手段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与资源。而仙翁炼丹的鼎上那个 “” 符号,为影片增添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批判维度。

“人的成见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撼动不了。” 这句话与观众执拗地认为屠城的人是申公豹形成了闭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成见所束缚,对他人、对事物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而电影提醒我们,要打破这种思维的枷锁,用客观、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要让成见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哪吒之魔童闹海》不只是一部给孩子看的动画电影,它更像是一部成人的启示录,用神话的外衣包裹着现实的酸甜苦辣,让我们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也能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来源:动漫协会lad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