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Deepseek的态度,美国前后不一致,日本留一口子

360影视 2025-02-04 12:23 2

摘要:2025年,一场由美国发起的对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技术围剿,意外撕开了东亚盟友阵营的裂痕。

2025年,一场由美国发起的对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技术围剿,意外撕开了东亚盟友阵营的裂痕。

韩国政府高调宣布加入制裁联盟,冻结与DeepSeek的技术合作;而日本却在关键时刻悄然放宽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为这家中国AI企业留下生存通道。

这场“站队与突围”的博弈背后,折射出东亚国家在数字时代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韩国将技术主权抵押给“安全承诺”,日本则在精密计算中寻找战略缝隙。

半导体命脉与安全枷锁的双重困境

韩国半导体产业占据全球19%的市场份额,其DRAM内存芯片市占率高达73%(2023年Statista数据)。

但三星电子在西安的NAND工厂(投资170亿美元)贡献了韩国对华出口的12%,这种经济依赖与朝鲜半岛的安全困局形成撕裂性矛盾。

首尔大学研究显示,驻韩美军基地周边20公里内,集中了韩国83%的尖端科技企业——物理安全依赖已深度捆绑产业决策。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520亿美元补贴,实为裹着糖衣的技术控制。三星被迫在得州投资170亿美元建厂,代价是向美方提交核心技术人员名单。

韩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32%暴跌至2023年的18%(韩国产业研究院数据),技术空心化使其沦为全球产业链的“高级代工厂”。

人工智能竞赛中的被动抉择

DeepSeek开发的“天枢”AI大模型,参数规模达1.8万亿,已在医疗诊断和自动驾驶领域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

韩国AI企业42%的训练数据来自中国场景(首尔AI协会报告),但政府禁令直接切断了这部分数据源。

LG电子被迫暂停与DeepSeek合作的智能工厂项目,导致其青岛生产线改造延迟9个月,预计损失6.7亿美元。

经济代价远超政治收益

现代经济研究院模拟显示,若全面脱钩中国技术链,韩国GDP将在3年内萎缩4.7%,远超美国承诺的2.3%市场准入补偿。

更致命的是,中国在氢氟酸(芯片蚀刻关键材料)领域已掌控全球67%的产能(中国化工协会数据),韩国企业的供应链命脉正被反向扼住。

半导体设备的梯度突围

2023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修订《特定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细则》,将23种受限设备中的6种移出清单。

东京电子株式会社的28纳米蚀刻机、日立高新科技的沉积设备重新获准对华出口。这些“非尖端但刚需”的设备,恰恰支撑着中芯国际扩建的4座成熟制程晶圆厂。

数据支撑

2023年Q4,日本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额同比增长37%,达48亿美元(日本财务省数据),占行业总营收的42%。

产业链嵌套这些28纳米芯片被用于丰田汽车的ECU控制器,而中国是日本车企最大的海外市场(占比28%)。

AI合作的“黑箱模式”

在DeepSeek被围剿时,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启动“非对称合作”项目,

提供“富岳”超算的18%算力(峰值53.2PFLOPS)用于AI训练,但不开放底层架构。

获取数据成果时,通过区块链技术分割知识产权。

庆应义塾大学评估显示,该模式使日本AI研发效率提升28%,政治风险降低至欧盟标准的1/3。

供应链的“灰色通道”

日本JSR公司的光刻胶、信越化学的硅晶圆,通过马来西亚、越南的转口贸易持续流向中国。

2023年,经东南亚转运至中国的日本半导体材料达89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量的31%(海关总署数据)。这种“地理套利”既规避美国制裁,又保住市场份额。

美国的“技术封建体系”企图

美国试图通过“芯片四方联盟”构建等级化产业链:

台积电、三星负责5纳米以下尖端制程(美国持有其51%的专利池);

日本提供设备、荷兰垄断光刻机;

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充当制造附庸。

但阿斯麦尔财报显示,其EUV光刻机23%的零部件依赖中日供应商,完全脱钩将导致产能下降40%。

中国的“技术反包围网”

替代生态崛起:华为昇腾910B AI芯片性能达英伟达A100的92%,单价低37%(赛迪顾问数据)。

区域合作破局:通过RCEP框架,中国与东盟建立半导体材料互认机制,降低对日韩依赖度15%(商务部报告)。

东亚国家的战略清醒

韩国困境:三星电子2023年研发投入42万亿韩元,但仅3%用于基础材料研究,陷入“高投入低自主”陷阱。

日本启示:东芝存储将34%股权售予贝恩资本时,通过“黄金股”机制保住关键技术决策权,这种“有限开放”策略值得借鉴。

技术联邦制的探索

中日韩正在试验“技术联邦制”:

量子通信领域,三国科学家共建“亚洲量子网络”,但各国掌握本地化加密模块。专利池采用智能合约分配收益,研发数据通过联邦学习共享。早稻田大学实验显示,该模式使6G研发周期缩短40%。

区域供应链的重构

芯片产业三角:中国设计(海思)、日本制造设备(东京电子)、韩国封装测试(三星)的分工模式正在形成。

数据流通圈:中日韩与东盟拟建“东亚数据走廊”,允许医疗、环保数据跨境流动,但金融、国防数据本地化。

新冷战中的生存法则

韩国教训:过度安全依赖导致技术主权流失,需学习以色列“军事-科技平衡术”。

日本经验:保持1-2代技术代差,既不被制裁又能持续获利。

中国启示:用市场规模换取技术升级时间窗口,华为用5年完成EDA工具国产化便是例证。

当首尔的光化门前聚集抗议半导体技术流失的民众,当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闪烁日本设备商的股价新高。

这场科技冷战终将证明:没有任何国家能垄断创新。韩国在站队中的挣扎与日本在突围中的精明,不过是全球化裂变下的生存策略分化。

或许正如DeepSeek CEO周靖人所说:“算法的世界里没有围墙,算力的流动终将冲垮人为的藩篱。”

来源:星辰漫步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