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朝花夕拾》中,将精读、略读与浏览结合起来。比如先浏览目录、小引和后记,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鲁迅的创作初衷,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篇目精读,略读其他篇目。
1《朝花夕拾》—精读、略读与浏览
在阅读《朝花夕拾》中,将精读、略读与浏览结合起来。比如先浏览目录、小引和后记,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鲁迅的创作初衷,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篇目精读,略读其他篇目。
2《西游记》—精读与跳览
阅读《西游记》,可以把精读和跳读结合起来。精读时,要感受故事曲折的情节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想象,了解人物各自不同的表现和心理,学习故事开头、结尾的技巧以及悬念设置的方法,等等。在大体了解全书内容的基础上,也可以跳过不感兴趣的内容或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读完后,至少要熟悉两三个经典故事,一两位自己喜欢的人物,并能有滋有味地讲给别人听。
3《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运用圈点批注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圈点虽然是随手勾画,但勾画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处。
二、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每次圈点批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循着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从解决字词方面的疑问,到重点语句的理解,再到全篇内容的把握。
四、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圈点和批注的符号。如用圆点或圆圈表示精警之处,用问号表示质疑,用叹号表示强调,用直线表示需要着重记忆或领会,用波浪线表示重要语句,用竖线或斜线表示段落层次的划分,等等。符号设定之后,每个人要养成固定使用的习惯,这样在整理读书笔记时才不至于凌乱。
4《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把握全书的内容。特别是像《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科幻小说,往往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读者很急切地想知道故事或者人物的结局,这时不妨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先把小说读完再说。
一、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要全神贯注地读,尽快弄清作品中发生了哪些故事,有哪些人物,等等,对小说有个概括的了解。
二、以默读为主。要培养默读的习惯,并达到一定的速度。初一阶段,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应不少于400字。同学们不妨拿《海底两万里》中的某一章做一个试验,测测自己的阅读速度到底是多少。
三、眼睛的视域要宽。读的时候尽量不回视,尽量扩大扫视的范围,在短时间内把尽可能多的内容收揽眼底。可以从少到多进行扩大视域的训练,如从一眼扫几个字过渡到扫一行字,再从一行字扩大到多行或者全段,这样速度就能不断提高。
四、善于抓住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全书的核心人物,也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关键,对涉及他的语段就需要格外关注。而对文中大段的景物描写、知识介绍,或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先跳过去,回头再根据需要和个人兴趣补充阅读。
5《红星照耀中国》—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如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我们可以发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作者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与此相关的内容重点有两个: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阅读这部作品,要理清这两个不同层面的事实,可以边读边做摘记,写提要。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作品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当中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作者往往会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和评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阅读纪实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斯诺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可以说是事实改变和说服了他。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二要向作者“取经”,三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如历史课本及其他记录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6《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阅读科普作品,可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例如有些版本的《昆虫记》,在序言和附录中就有对该书大致内容、历来评价,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让我们有初步的印象和阅读期待,以决定如何去读,重点读哪些部分。
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要查找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把握其含义;要运用自己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加强理解,深化认识;如果科普作品的内容是你非常感兴趣或比较熟悉的,也可以质疑问难,拓展延伸,把阅读引向更深层次。比如读《昆虫记》,可以思考法布尔对动物习性的观察和分析,有哪些是正确的,有哪些是不够准确的。
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锻炼我们的思维,在阅读中汲取人生智慧,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阅读《昆虫记》,就可以多思考作者为何要坚持实地观察和反复实验,体会那种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科普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文学手段来介绍科学知识,一般都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幽默,兼有理趣和情趣的。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获得真知,也可以得到善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如《昆虫记》,既是富于科学性的昆虫学著作,又是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阅读时要发挥想象力,进入作品描写的世界,体会其文字之美,这样就可以一举多得,在语文学习方面也吸收到许多营养。
7《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情形:①兴趣选择;②问题选择;③目的选择;④方法选择。
选择示例:
1、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
2、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第八》《第九》读起。
3、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第八》。
4、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的,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比如学过《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第四》;又如你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第一》。
5、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
6、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
摘抄的内容可以是原作的典故、警句、精彩片段等,一般要根据学习、借鉴的意图来选择。比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可以摘抄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片段、启迪思想的名言警句、写作技巧运用精彩的语段;为了分析评价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可以摘抄描写他言谈、举止、心理的片段以及各种人物对他的评价。
做笔记,主要有写提要和写心得两大类。写提要,就是用精练的语言准确概括全书的基本内容或要点。所写的提要,可以是语意连贯的成段文字,可以是按层次和要点罗列的提纲,还可以是能够体现作品结构思路的图表。写心得,则是记录自己阅读时产生的体验、感想,如自己对于作品的内容(人物、情节、情感、思想等)和形式(写作技巧、行文风格、艺术特色等)的看法和评价,以及自己在阅读中生发的新认识、新观点。可以针对作品整体发表感想,也可以只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点进行发挥和评论。
9《艾青诗选》—读现代诗
诵读诗歌,体会形式美
艾青的诗形式朴素自然,不拘一格。他的诗分节不求齐整,错落有致;分行自由自在,参差灵动;诗句长短不一,近乎散文;铺陈抒发,散而不乱,活而不浮;读来音律和谐,气韵通畅。诵读,首先是朗读,大声地读,做到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其次是朗诵,用声音呈现对诗歌的理解。
理解主题,体会情感美
艾青诗歌的主题大部分是单纯、集中、明快的,当然也有一些主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笼罩着朦胧的面纱。要懂得知人论世,要充分地熟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环境,艾青遭遇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将诗歌和作者人生经历背景资料结合起来,把握诗歌创作的意图目的,破解诗歌情感的密码。
解析意象,体会形象美
艾青被称为“土地的歌者”“‘太阳和火把’的歌手”,诗歌里有丰富的意象。在读诗时,可以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感受诗歌中的精彩意象,仔细揣摩,透视意象的象征意义,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诗人选择意象的匠心和诗歌的形象之美。
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美
艾青的诗打破日常语言的使用逻辑,极富冲击力和表现力。他早年学习美术,所写的很多诗歌就像精美的画作一般,诗中有画。读诗歌时要充分地展开联想与想象,还原诗歌描写的形象、事件以及营造的氛围、意境,要关注诗中的“诗眼”,富有睿智哲思的警策之句,新颖别致的“神来之笔”。
改编创写,体会艺术美
可以学着评论诗歌,以自己喜欢的诗歌为例,就艾青诗歌的艺术手法及特色谈谈看法,做到有依据,有条理,能自圆其说。可以改写、仿写艾青的诗,寻找艺术的感觉,抓住灵感,创作诗歌。
10《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
把握题材特点。《水浒传》是部英雄传奇,是从国家政治、社会批判的角度来立意构思的,展现的是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界,阅读时要把握“官逼民反”这一大主题。
了解小说的艺术手法。《水浒传》采取单线结构,即用一条线索把若干个故事连缀起来,顺时叙述。在情节设计上,善于设置悬念、误会,追求离奇巧合;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快速转化场景,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叙事角度上,采取全知全能的视角。
分析人物形象。《水浒传》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几十个。即使是同类性格的人,也有着不同的精神特质。如同样是粗鲁,鲁智深是性情急躁,史进是年少轻狂,李逵是朴厚鲁莽,武松是豪气难羁。
体会语言风格。小说人物语言贴近当时的生活,活灵活现,俚俗而又生动,多是白描式的,简洁洗练,极富表现力。如武松被发配到孟州,在牢房中不肯行贿,差拨恼羞成怒道:“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你是景阳冈打虎的好汉,阳谷县做都头,只道你晓事,如何这等不达时务!你敢来我这里,猫儿也不吃你打了!”
11《儒林外史》—讽刺作品阅读
体会批判精神。《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这正是对“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语)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欣赏讽刺笔法。例如“范进中举”一回,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联系现实深入理解。《儒林外史》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12《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阅读外国小说,当然要关注小说的基本元素,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表现。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时代,英国已经成为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取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当时英国女性还是男权社会的附庸。作者以火一样的热情、诗一样的语言抒发她的爱恨情仇,呼唤女性的人格独立和婚姻自主。小说对简·爱这一人物的塑造,突破了欧洲传统小说中上层社会女性在男人羽翼下娇柔脆弱、无病呻吟的形象,颠覆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女性婚姻以追求财富地位为目的的价值观念,成为19世纪初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权运动的先声。
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简·爱》在叙事描写或人物对话中,经常涉及欧洲的历史、地理、文学等内容,常常引用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剧作等古代名著,偶尔使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这些都彰显了作者的人文素养,体现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关注小说的叙事角度。《简·爱》采取的也是第一人称的写法。作者以手写心,句句发自肺腑,字字血泪凝成,字里行间燃烧着她热情的火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外国小说,特别是欧美小说,原文语句一般比较长,表意比较繁复,翻译成中文也不免留有原作的痕迹,阅读时要仔细推敲,明晰语句的含义。大部分世界文学名著,都有多个译本,可以查阅一些图书评论或专家推介资料,选择好一些的版本来读。
来源:特立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