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郭丰主任医师说,每当看到年轻生命在病毒攻击下濒临崩溃,握着气管插管的手依然会微微颤抖。“流感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及重症率。”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张冰清 郭秀鏐
中国台湾艺人大S徐熙媛在日本旅游期间因流感引发肺炎不幸离世,年仅48岁。这场悲剧折射出公众对流感的认知误区,也为公共健康意识敲响了警钟。
其实,这样的场景每个流感季都在上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郭丰主任医师说,每当看到年轻生命在病毒攻击下濒临崩溃,握着气管插管的手依然会微微颤抖。“流感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及重症率。”
图源:图虫
“普通感冒与流感的区别,就像火柴与森林大火。”郭丰医生介绍,流感病毒的H/N蛋白组合拥有16种致命变形,2019年《柳叶刀》研究显示,全球每年因流感导致的呼吸道死亡达29.1万例。
这组数据足以展示它强大的破坏力:病毒性肺炎患者72小时内进展至“白肺”的比例达42%;妊娠期流感患者入住ICU风险增加7.7倍;肥胖人群需要机械通气的概率提升3.2倍。
病毒入侵不仅是呼吸道的战役,它们还会瓦解细胞防线,经血液播散引发心肌炎、脑炎、横纹肌溶解等多器官打击。
不过,流感重症化并非毫无征兆,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及时识别尤为关键。
预警期,发病1-3天,表现为持续高热>39℃伴意识恍惚,平静状态下呼吸>30次/分,指氧饱和度≤94% ;进展期,发病3-5天,表现为咳血性泡沫痰,肌酸激酶>1000U/L,尿量<0.5ml/kg/h持续6小时;危重期,发病的5-7天,表现为多肺叶浸润且48小时病灶扩大>50%,乳酸>4mmol/L,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郭丰提醒,公众可以遵循“3×3预警法则”,若出现以下任一组合,立即就医:体温×3天:发热>38.5℃持续3天未降;呼吸×3秒:吸气时肋骨间隙凹陷且呼气>3秒;尿量×3小时:连续3小时无排尿(成人)。
另外,抗病毒药物的黄金使用窗在发病48小时内,每延迟1小时用药,死亡率上升3.8%。他建议,高危人群在暴露后48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预防;出现预警症状6小时内进行CT+心肌酶谱检查;家庭配备指氧仪,数值<95%立即就医。
图源:图虫
一旦流感发展到重症,ICU就成了最后的战场。重症医学是离死亡最近的战场,也是创造奇迹的地方。
在这里,呼吸机是呼吸衰竭患者最普遍、最重要的支持手段;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不仅提供肾脏功能的支持,更是体内环境的净化器;人工心肺替代治疗(ECMO)每小时监测着40项参数;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是精确到毫升的容量管理;俯卧位通气每天需要6名医护人员耗时40分钟翻身……ICU医护们通过全方位的手段,与流感导致的重症展开生死搏斗。
郭丰医生强调,相比于抢救,更重要的是预防,接种流感疫苗可使重症风险降低82%。他建议,公众可以建立“流感风险账户”,可在手机设置年度提醒,每年9月预约疫苗接种,家庭药箱常备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物,手机保存本地流感定点医院地图。
同时,践行“社交免疫礼仪”,确诊流感后自觉居家5天,覆盖完整排毒期;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咳嗽时用肘部遮挡,减少3米内飞沫传播;家庭用餐实行分餐制,降低78%家庭聚集感染率。
郭丰医生表示,流感可能致命,公众应适当提高警惕、防患未然;但流感也不是洪水猛兽,不必因此陷入恐慌,及时有效的防治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