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遇上“科技范儿”:爬山一键开“外挂” 机器人在景区整活

360影视 2025-02-04 15:00 2

摘要:在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下,春节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正借助各种高科技元素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从精彩纷呈的春晚舞台,到繁忙有序的春运交通,再到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现场,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下,春节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正借助各种高科技元素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从精彩纷呈的春晚舞台,到繁忙有序的春运交通,再到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现场,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春晚舞台:

机器人转手绢又赛博又接地气

在今年春晚的创意融合舞蹈《秧 BOT》中,16个人形机器人H1成为一大亮点。

图片来源:央视官网视频截图

它们身着喜庆的秧歌服,手持鲜艳的红手帕,与舞蹈演员配合默契。这些机器人凭借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和360°全景深度感知技术,展现出出色的运动控制能力,最大关节扭矩高达360N・m。通过AI算法,它们还能“听懂”音乐,不仅能跟上节奏,还能像人类一样感受舞蹈动作背后的韵味,并根据音乐实时调整动作,跳出又稳又好看的舞蹈,让网友直呼“又赛博又接地气”。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

虚拟技术在春晚的应用也愈发成熟。

蛇年春晚中,总台将AR、XR+VP、裸眼3D等多种先进技术深度融合,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比如在歌曲《栋梁》的表演中,运用XR+VP技术,将舞台范围无限拓展,把观众席、舞台地屏、背景大屏巧妙连通,成功将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搬上舞台屏幕,让演员仿佛站在历史的中轴线上放声高歌,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在歌曲《玉盘》里,演播厅棚顶仿若“打开”,连接上浩瀚宇宙,航天员缓缓从远处飞向舞台,与孩子们隔空互动,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演员与虚拟景观实时交互的精彩场景,让观众沉浸在如梦如幻的舞台世界。

春节活动

爬山一键开“外挂” 机器人在景区整活

春节期间,各地借助科技力量为传统节日增添了别样的氛围和乐趣。

在多地的古城、景区、商业街,AR灯光秀成为热门活动,不久前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雪山光影秀更是成功“出圈”。这场光影秀以巨型阳明滩大桥雪雕为主体,融合3D Mapping(3D 立体投影)、激光等先进数字技术,将中央大街、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火车站等当地标志性建筑以AR投影形式呈现在雪雕上,光影变幻间,游客领略到哈尔滨独特的冰雪魅力,纷纷驻足观看、拍照打卡。

1月28日除夕夜,重庆“两江四岸”上演了一场无人机灯光秀,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观赏,共同迎接农历蛇年的到来。当晚,无人机编队飞行,在空中变换出各种图案和文字,为观众带来一场“光影盛宴”。

上游新闻签约摄影师 罗川 摄

在泰山景区,为帮助老年人和体力较差的游客登山,“外骨骼机器人”首次投入使用。这款机器人自重仅1.8kg,运用先进的人体工学设计以及动力、电子和AI算法等核心技术,能够感知下肢运动趋势并提供助力。一次充电可支持行走约14公里,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预计3月初将批量投放市场,为游客登山提供了更加贴心的帮助。

此外,多地景区还出现了各种有趣的机器人。在北京厂甸庙会,游客们能看到穿上红马甲的机器狗和拜大年的机器人;在江苏淮安板闸遗址公园,游客可与机器人互动;浙江金华之光文化广场科技馆的机器狗“笨笨”穿上节日盛装同小朋友“拜年”;浙江嘉兴乌镇景区内,机器人与小朋友握手互动,还有拜年表演。北京举办的首个“AI 庙会”更是打造了上百处人工智能场景,机器人乐队表演、仿生人版白娘子舞蹈、机器人京剧表演和川剧变脸等节目吸引了数万游客,机器人还能做糖人、调酒、做甜品,让人们近距离体验到科技的魅力。

春运旅途

AI加持,移动充电、智能潮汐机器人“上岗”

2025年春运从1月14日开始,至2月22日结束,面对近90亿人次的庞大出行流量,科技成为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出行体验的关键力量。

在高速公路出行方面,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搭建起智慧交通网络。交通部门借助这一网络,能够实时监测并调度易拥堵路段和收费站,保障车流顺畅。服务区充电桩状态也实现了实时监测,并通过多个平台动态发布,方便车主提前规划充电。

全国3.5万个充电桩“上岗”,高速公路服务区覆盖率达到98%。浙江、江苏、广东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的省份,加快超快充设施建设,建成了600kW-800kW的超充电站,实现充电“一秒一公里”,有效缓解了新能源车主的“补能焦虑”。移动充电机器人在多地服务区投入使用,实现从“人找桩”到“桩找人”的转变,为车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充电服务。

一台移动充电机器人正在给一辆新能源小轿车充电。资料图(视觉中国)

高速公路收费站也迎来了“智能帮手”。在浙江省交通集团宁波管理中心陆埠收费站,“智能潮汐机器人”投入使用。当进口流量大于出口时,它能迅速向出口侧移动,将进口车道由3条拓展为4条,整个切换过程不到2分钟。这些机器人由太阳能供电,收费员通过按键就能控制其移动,移动时还会通过爆闪警示灯光和语音提示,提醒司乘人员避让。“智能潮汐机器人”投入使用后,陆埠收费站早晚高峰拥堵时间大幅缩短,通行效率显著提高。

综合自:央视网、环球网、科技日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网、哈尔滨日报、央视新闻、上观新闻

来源:上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