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医命名的各种炎症,这炎那炎的。人们习惯把组织器官的功能下降以及人体正常的防御反应现象称为炎症。这样往往造成炎症概念被滥用,而你的鼻炎正是这种思路下成了反复发作,总也治不好的顽疾,那么鼻炎究竟是怎么来的?
西医命名的各种炎症,这炎那炎的。人们习惯把组织器官的功能下降以及人体正常的防御反应现象称为炎症。这样往往造成炎症概念被滥用,而你的鼻炎正是这种思路下成了反复发作,总也治不好的顽疾,那么鼻炎究竟是怎么来的?
欲说鼻炎先说什么是炎症?炎症是一个西医的病理概念。西医对炎症的定义是组织的红肿热痛加白细胞升高,这是一个根据现象做出的描述性概念。比如:有咳嗽、发烧症状就跟肺炎挂钩;咽部痛痒、有阻塞感,就认为是咽炎;喉部嗓音嘶哑、红肿就认为是喉炎;腹泻认为是肠炎.....
.其实很多时候组织并没有出现红肿热痛的病理表现,所以本质上并不是炎症,故不能用消炎的思路去治。
炎症 身体一旦出现炎症,经常就是乏力或者疼痛,都会让人感觉到很不舒服,就认为是生病了。其实这是很不了解炎症是怎么回事,更不了解炎症的作用,所以这样认为就很正常了。
在普遍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它是人体免疫系统工作的一种表现。人体在受到外因,如外伤、腐蚀、感染等;内因如病毒、细菌、内脏损伤等时,人体的免疫系统自动就会进行处理,动用淋巴、巨噬细胞、白细胞等免疫细胞,带来的结果就是出现了炎症。
按照我们习惯的认知,身体有炎症了就要消炎,吃消炎药、输液,甚至采用激素药治疗。殊不知这些消炎的工作,我们人体早就在进行了,可能在我们自己还没感觉到的时候已经全部开展了。
等我们感觉到难受、疼痛,其实是人体自动消炎工作进行到一半,也可能是接近尾声了。这时你如果再借助消炎药、输液等治疗,不仅是对免疫系统工作的干扰和破坏,而且消炎药在杀死病毒和细菌的同时,也会杀死免疫细胞,造成人体免疫系统功能长时间得不到恢复。
更可怕的是炎症如果没有彻底消除,就会不断复发,从急性炎症变成了慢性炎症,久治不愈也就变成了一个认为是正常的状态了。
鼻炎某种意义上其实是身体对抗外邪的自我保护机制。比如,当我们感冒时就会鼻塞和和流涕。难受是鼻子发炎了吗?!一味的吃消炎药,不仅治不好,还要加重甚至导致腺样体肥大和中耳炎!
我们要做的反而是要温通肺气。让身体的寒邪尽快排除,这样就不用鼻子自然增大鼻黏膜去防御外邪。你用滴鼻液让鼻黏膜缩小,是缓解了鼻塞鼻涕症状。但是却让寒邪单刀直入。
这就是为啥鼻炎的孩子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鼻涕倒流!这种本末倒置的治疗为啥要去坚持呢?
很多时候孩子都是被鼻炎的,你比如说流鼻涕,鼻塞就会诊断为鼻炎。其实太武断,我们小时候都是经常挂着两条鼻涕从立冬到立春,以前的我们从来不会被说是鼻炎
肺开窍于鼻,当我们大人感冒受凉时,就会通过鼻塞,流鼻涕排汗寒。那我们孩子也一样,如果肺里受寒,就会出现流清鼻涕情况,如果体内有热就会流浓鼻涕,你想想我们大人是不是就是这样。当我们肺里有寒湿盘踞的时候,那身体就是通过咳嗽和流鼻涕来排寒湿的,通过鼻塞来自我保护。我们一味去弄鼻子,根本就是没有解决问题。所以鼻涕一直有流,然后鼻塞,就是所谓的鼻炎。再往里,在鼻窦位置产生预热就是鼻窦炎
我们要解决的是肺寒的问题,而不是鼻子的问题,不去温肺反而吃消炎药,那不是本末倒置嘛。
鼻炎起初大部分都是寒邪导致的,时间长了,它就会入里化热,所以,鼻炎有两种情况:一为寒,一为热。有时寒邪在体内停留很久,这种邪气与人体正气共存的情况,往往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不能驱邪外出,结果双方谁也不能战胜另一方,就形成了共存的局面。但是每当气候变化,天气骤然变冷,保护不及时,使得本来的平衡被打破,于是鼻涕横流,喷嚏不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鼻炎又犯了。”
《内经》“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过敏性鼻炎的典型表现就是喷嚏连连。常有患者向我倾诉:我打喷嚏打的都要虚脱了,打的都尿裤子了。如果喷嚏连连,经久不愈,那你是肾虚了。仅抗过敏是不够的,补肾才是根本途径。
如西医的过敏性紫癜,从名称来看,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过敏反应引发的皮肤紫癜样疾病。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回事。
过敏性紫癜是我们对Henoch-Schönlein purpura(简写为HSP)的翻译。这个疾病在今天的命名是IgA vasculitis,简写IgAV。如果翻译为中文则是IgA血管炎。
追溯历史,在1780年代,William Heberden就描述了经典的表现:皮肤紫癜、关节炎、腹痛、血尿等。但当时对这类病变还不够让人熟知。
到19世纪,Johann Schönlein 和 Eduard Henoch 各自独立对这类病变做了详细的描述,并让医学界对该病变相对熟悉。因此后来就用这两个人的名字命名了该疾病,即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
在过去,我们对HSP的病理学了解不够深,不够准确。在今天,我们认识到HSP在病理学上是IgA沉积相关的免疫介导性血管炎,它伴补体沉积和中性粒细胞募集,因此应该叫IgA血管炎。其触发病因有很多,偏偏过敏反应并不是。
药物,食物的超敏反应的确可引发皮肤紫癜样病变。在国际医学界的曾有专有名词“过敏性血管炎(Hypersensitivity vasculitis)”来描述。后来随着研究的后续深入,目前更习惯的用词是“皮肤小血管炎(cutaneous small vessel vasculitis, CSVV)”。
尽管某些感染性疾病也可以引起皮肤小血管炎。但皮肤小血管炎的最常见原因还是药物超敏反应诱发。
由于我们曾把HSP命名为过敏性紫癜,这就导致国内医学界普遍误解该病是过敏反应所致。于是对IgAV病人(旧称HSP)反复查过敏原,强调什么食物回避,药物回避等等。这纯属以讹传讹。
这种把IgAV跟皮肤小血管炎混淆的局面就是因为“过敏性紫癜”这个错误名称所致。名不符实,害了整个中国医学界。说到底,名称代词还是要跟疾病本身的特征相符合。名实相符,则不容易误导误判。名实不符,则很容易误导临床实践,导致错误的诊疗行为。
来源:中医师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