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豆瓣筑起文艺的高墙,将电影审美统一审判,算不算一种暴政?

360影视 2025-02-04 18:28 2

摘要:魔童哪吒当之无愧的翘楚,现下单日增长票房都可抵某些作品整个档期的总票房,而且豆瓣开分8.5,可以说是口碑与票房齐收。

文/景然

人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

春节档票房之战随着上班族开启工作,基本上已经算是落下帷幕。

魔童哪吒当之无愧的翘楚,现下单日增长票房都可抵某些作品整个档期的总票房,而且豆瓣开分8.5,可以说是口碑与票房齐收。

哪吒有这样的亮眼成绩个人觉得非常当的起,而且也属实不要对动漫存在刻薄的偏见,国际电影高票房高口碑作品前十,动漫占了半壁江山。

哪吒有特效有内容有视觉效果,五年磨一剑,被大家喜爱十分正常,个人认为他的票房和口碑都匹配的上,而且也是这些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最名副其实的一次。

除去哪吒,这个春节档小景看过除了《熊出没》之外的其他所有片,说句实话他们的整体质量综合来比真的不如哪吒,但是又绝非一些人口中夸张的啥也不是。

年初小景看完《封神二》因为有一做对比,又有同期优秀作品的映衬因此也着实吐了几句槽,同样对于其他作品也是这般多嘴了几句,可是平心而论其实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用心和独道之处,并非都是一无是处。

然而随着口碑大战,排在哪吒身后的除了一部唐探凭借多年系列之能吃上了口饭,其他作品几乎连锅都砸了,优秀作品哪吒成了虹吸最强的超级大户。

春节票房档赢家通吃,竞争是这么残酷,而这一次电影排序让更多人意识到口碑是真正意味着票房。

因此战斗从电影们上映第一天就从豆瓣评分开始了,在当下的评分机制下豆瓣平台可以说就是国内电影口碑的绝对审判者。

因此不管怎么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如何的说不在意豆瓣评分和否认豆瓣,实际上却都在拼命的讨好豆瓣和依赖豆瓣。

比如某电影开播第一天豆瓣评分数量就达到了其他电影的数倍之多,其中五星一星居多。

而豆瓣牛就牛在此处,数量庞大的五星和一星会形成对冲,都属于恶意评分评分无效,所以理论上唯一不受粉丝控制的电影评分机制就是豆瓣平台,因此粉丝向作品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对豆瓣恨之入骨。

然而豆瓣评分就是这样,很多人因为作品分数低非要把这个平台打成资本控制,可是相反的是豆瓣恰恰是资本圈渗入不多的地方,否则商业大片岂不应该全都是高分?

所以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豆瓣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而本篇文章就带着大家了解下豆瓣,让更多观影者们明白豆瓣应该怎么看怎么用才合适。

其实豆瓣评分在过去来讲和影视作品的可看度以及热度关系并不算太大,比如唐探3,5.3分却斩获票房45亿。

对于豆瓣而言越是热闹的商业性的电影越是被严重审视的,所以在这些评分者眼里没有文化内涵和内核表达的作品都会遭到贬斥和严格对待。

豆瓣是一群文艺青年组建的以剧本为核心以自我认定的文化精神内核为主要审核标准的“艺术”高墙。

那一年《流浪地球》登陆北美院线后,IMDb8.2与豆瓣7.9的微妙差距,就好像显微镜一般折射出了这个平台影评场域的独特生态。

这个承载着华语世界最庞大影迷群体的评分平台,其实早已经悄悄的构筑起了一道无形的文化结界。

当电影《奥本海默》以摧枯拉朽之势收割全球票房时,豆瓣评论区却在争论其"物理学家人设是否足够立体"。

当《封神1》以工业美学重构神话史诗,却被质疑"缺乏传统意义以及女性视角叙事"。

这种看似理性的评判背后,其实暗藏着一场当代影评话语权的隐秘战争。

在豆瓣评分体系里,一部投资数亿的科幻巨制会因为"文戏拖沓"被扣到6分,而某一部手持摄影的北欧小众电影却能凭借"存在主义表达"评分高达8.5分。

这种价值判断和评分体系的吊诡性,可以说是源自文艺青年群体集体无意识构建的一种"影评政治的正确性":

必须要能彰显区别于大众审美的区隔,必须要完成对商业叙事的祛魅,必须要用学术的黑话包装出观感体验。

当军事大片《长津湖》的战争场面被简化为"暴力美学堆砌"的吐槽7分刚出头时,动漫《独行月球》的喜剧节奏却被解构成"后现代焦虑"上了八分,评分已经异化成了文化话语权争夺的战场。

多年以来,豆瓣Top250榜单犹如新潮影迷的成人礼,在榜单中持续更迭的东欧冷门佳作与日式治愈小品,构成了一道抵御商业大片如好莱坞流水线的精神防线。

而这种选择性推崇实质更像是一种代际更替的文化弑父:

通过贬抑父辈追捧的各类热闹的商业大片,通过戏谑解构张艺谋的"大红大紫"美学,豆瓣上文艺的年轻影评人正在完成审美话语权的暴力夺取。

当王家卫式的晦涩成为高级感的代名词,当诺兰式的精密叙事反而沦为"匠气",这种价值倒挂就暴露了评分体系的内在的些许悖论。

在信息茧房效应加持下,豆瓣评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我强化的闭环系统。

某个用户给漫威等商业电影打出四星,可能会遭遇"品位堪忧"的群嘲,而为《阿凡达2》辩护的影评,也往往被贴上"技术拜物教"标签,对国外商业大片如此,对国内商业大片的苛刻就更不用说。

而且在当代算法推荐的各种"看过该片的人也喜欢"列表中,更是持续喂养着影评用户的知识傲慢,豆瓣评分者理所当然的傲慢着俯视着各类其他观影者,因为他们自觉品味更高更具备对影视作品的价值解构能力。

可是将电影审美进行统一的审判何尝不算是一种暴政?不算一种审美的规训?

我们在深夜刷着豆瓣影评,为某个精妙的隐喻分析点赞时,应该警惕这种集体性的审美规训,包容更多的不同声音。

对于电影作品而言,他们从来不是数学公式,他们不需要被解构成支离破碎的符号学标本。

从《泰坦尼克号》到《星际穿越》再到《流浪地球》,那些真正触动人类共同情感的作品,确实是都能在商业与艺术的天平上找到了绝妙平衡。

可是那些可以让观影者们哈哈大笑或者能触动情绪以及特效惊人视觉炸裂的各类商业电影是不是也不应该就简简单单的归于垃圾,而被评分所桎梏?

春节档被逼到边缘的《蛟龙行动》《封神》以及《射雕》,尤其是蛟龙,真就花了大本钱却因为剧本问题折戟沉沙,真的有些遗憾。

因此个人觉得影片的口碑评分是不是可以再多一个平台,从视觉效果、特效场面等等来评价大片的优质度,和只看剧情看作品文艺性的豆瓣区分开。

这样观众更多了一些选择,喜欢看故事性强和有些艺术感的作品就参考豆瓣评分,喜欢看大片纯看特效大场面之类的就看其他平台评分,这样更公平一些。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走出过于偏听偏见的桎梏,最终可以在IMAX超大银幕的山呼海啸中,重新拾取那份最初被光影震撼的纯粹感动,毕竟,不是所有价值都需要用星数丈量。

来源:景然观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