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即将于2026年执行的嫦娥七号任务引起外媒关注。这次任务将携带一款被称为“漏斗”的智能飞行机器人,前往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寻找水冰。如果任务成功,这将是中国在月球资源探索上的一大突破。而外媒则普遍认为,这一行动不仅关乎科研,更是中美太空竞争的最新角力点
近日,中国即将于2026年执行的嫦娥七号任务引起外媒关注。这次任务将携带一款被称为“漏斗”的智能飞行机器人,前往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寻找水冰。如果任务成功,这将是中国在月球资源探索上的一大突破。而外媒则普遍认为,这一行动不仅关乎科研,更是中美太空竞争的最新角力点。
外国专家怎么看?
《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宇航局(NASA)前科学家约翰·洛根(John Logan)的话称,中国此举意义重大。他表示:“月球南极水资源是未来月球基地的关键,美国、欧洲、中国都在竞逐这一战略资源。”
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也瞄准了月球南极,计划在2026年派遣探测器寻找水冰。而中国的“漏斗”机器人能否率先找到水资源,将直接影响未来登月计划的成败。
中美技术有何不同?
美媒对中国的飞行探测器设计表现出浓厚兴趣。《太空新闻》指出,相比美国此前的“毅力号”火星车或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探测器,中国的“漏斗”机器人采用了六足设计,具备跳跃、攀爬、短途飞行能力。这让它能进入传统探测车难以到达的永久阴影区。
《南华早报》也报道,嫦娥七号任务团队表示,该飞行探测器可进行三次动力跳跃,利用太阳能继续探索,还配备水分析仪,可检测水分子和氢同位素。这与美国探测器“VIPER”依赖轮式移动、需要更长时间探索的方式不同。
全球竞争升温,谁能率先在月球安家?
美国智库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分析师托马斯·布莱克(Thomas Black)指出:“月球水资源不仅对科学研究重要,对未来太空殖民、燃料补给、甚至军事战略都意义非凡。”
有分析认为,中国2026年的嫦娥七号任务,如果能成功确认水冰位置,将为2030年载人登月提供重要依据。这与美国计划最早2026年进行载人登月的时间表高度重合,竞争意味浓厚。
外国网友如何评价?
在社交平台X(原Twitter)上,不少外国网友对中国的月球探索计划发表了看法:
@AstroTechFan:“中国的探测器比NASA的更灵活,这可能让他们率先找到水冰。”
@SpaceRaceWatch:“这是一场新冷战的科技竞赛。谁先掌握月球水资源,谁就可能主导未来太空经济。”
@MoonBaseDream:“如果中国2030年在月球建基地,美国还能赶上吗?”
结语:太空竞赛的下一步
随着嫦娥七号任务的临近,中国正加速迈向月球南极。如果这款“漏斗”机器人能顺利找到水冰,将意味着中国在未来月球开发中占据优势。而全球航天界都在关注,究竟是中国的嫦娥计划,还是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会率先在月球南极留下决定性的一步?
来源:狼眼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