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果然,汪小菲最新评论称“我好想你”。很多人觉得这有些惺惺作态,所谓迟来的爱太过廉价。但我相信,汪小菲这话多少带些真心,这就是人生的幽暗与无奈。
大S去世,不少人都在等汪小菲表态。
果然,汪小菲最新评论称“我好想你”。很多人觉得这有些惺惺作态,所谓迟来的爱太过廉价。但我相信,汪小菲这话多少带些真心,这就是人生的幽暗与无奈。
当年,他们二人看起来确实十分般配,见面结婚一气呵成,堪称一段佳话,只是结局令人唏嘘。在与汪小菲相伴的最开始那几年,或许是大S人生中极为快乐的一段时光,相信他们曾真心相爱。
然而,再美好的感情,不仅是爱情,也包含亲情与友情,也经不起反目、怀疑,以及后来诸多利益的考量。
人性就是如此,爱得真切,恨得也真切,利用与打压同样真实。 人生,到底不能停留在初见,男女都一样。
01爱vs恨
有时候,爱与恨,本身就是很难说清楚的同一件事。
最近春节期间,一些朋友都在热烈讨论各类影片。我因为回家没看电影,而是陪着家人重温了老片子《甄嬛传》。其中感慨蛮多,比如安陵容和甄嬛的纠结一生,这个在网上已经有很多段子传播,甚至“鸟嬛文学”的说法。
图片来自网络
尤其看到安陵容去世那一段时,感触颇深。安陵容与甄嬛的一生,从秀女入宫,发展为姐妹,中间历经种种渐行渐远,又有过和好如初,
之后再次分离,最终反目成仇,彼此对立,甚至不死不休。
最后,安陵容被甄嬛设计,但是她临死前,还是要求见一下甄嬛。
安陵容说,自己不担心,姐姐,反正你和我是一辈子的仇人。岂料,甄嬛甚至却连仇人也不愿意承认,说不恨她也不想原谅,淡淡说,“因为太不值得”。
这种回答,大概是对于安陵容一生最大的否认。这恰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
我们都活在他人的记忆里,爱人如此,仇人亦是。有时候,恨你的人反而能促使你活得更久。反过来说,那些对你恨意最深的人,对你其实也怀着一种纠结的情感。
就像安陵容与甄嬛,安陵容对甄嬛的情感极为复杂。无论甄嬛对她是好是坏,哪怕她认为那只是施舍,可也是她一生得到为数不多的温暖。
然而,她想要更多,而甄嬛所拥有的诸多东西,让她满心不甘。尤其是在情感方面,在安陵容心里,甄嬛或许是独一无二的,可在甄嬛眼中,安陵容不仅不是唯一,其地位更是远远比不上从小一起长大的沈眉庄。
图片来自网络
当各种情感相互比较时,人心的残酷便展露无遗。这也正是《甄嬛传》如此经典的原因,哪怕是剧中的坏人,也有着复杂的一面,并非单纯的恶。
这次春节,满屏都是deepseek的新闻,硅基生物即将取代碳基生物的呼声也高。越是这种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去理解人性,情感其实是人性的优势。
人类是依赖记忆生存的生物,活在他人的记忆之中。一旦失去过去的记忆,我们便如虚无般存在,这才是最可怕的“死亡” 。就如同美股《冰与火之歌》里的终极大boss异鬼,他们最为可怖之处在于能将所有人都变成没有记忆的行尸走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彻底死亡。
从这个角度看,情感是人类的软肋,也是优势,可能成为我们进化最后堡垒。
就像大S虽然离世了,年仅 48 岁,但他这不到 50 岁的人生,却精彩得仿佛活了几辈子,并且永远活在大家的记忆之中。对她而言,或许这样便已足够。
毕竟加缪曾说:“人生最重要是活得最多,而不是最好。”说实话,我们其实没有资格去评判她的好坏对错,毕竟我们其实未曾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她让世人看到的,永远是她愿意展示的一面或者不得已展示的一面。
02 真实vs虚假
回看大S和S一家,一路走来,可以说华语娱乐圈的超级真人秀,类似美国的卡戴珊家族。对于不少80后90后,大S是青春记忆的一部分,她的离开,就像一个互联网故人告别。
我不算她的粉丝,也不喜欢互联网对她的恶意。当然,她一些观点也不以为然。比如她对白瘦幼的极致追求、对颜值的极度推崇,以及在情感和为人处世方面的一些做派,对她对小S以及阿雅的一些打压姿态。
这些在她甚至身边人看来看来或许都有道理,可在旁人眼中却未必如此,这不是简单的善恶可以定论。比起一些评论臆想的女权思想,她应该更像是东亚社会中典型的“长女”形象,正如《红楼梦》里的贾元春,在家族定位是长女如母。
在这类“长女”面前,无能的父母往往要退避三舍,而这类“长女”本质上也是整个家庭的供养者,她既继承了母亲的某些特质,同时还带有父亲的一部分专断。
在大S的人生中,她被描画得性格直爽,是家庭的主心骨,从小便是家里的话事人。她妈妈其实跟不上他的脚步,她爸爸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他妈妈经历地震时,都需要她打气,他也因此深受影响。就连妹妹进入圈子,合同条款都是她去谈的。
也正因此,大S的形象是复杂的。在一些正面媒体报道中,她有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心肠,在另外一些报道中,比如姐妹团中对阿雅的态度,很多人觉得这是霸凌。因为在她习惯的小世界里,行为规范便是如此,时间仿佛停滞,她自认需要作出决断,也习惯为他人做决定。
不少媒体热衷于讨论她原生家庭,甚至有评论觉得她应该早点离开原生家庭。我觉得这就是她所选择的道路吧,在原生家庭,她熟悉,也自在,实在难以评价其好坏。
毕竟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年人,同样也需要生活在这种家庭关系交织的网络之中吗?既受其庇护,又深受其困扰。要真正从中摆脱出来,谈何容易,这也是徐瑾经济人前段时间谈及“断亲”现象时的感慨。
其实,无论说她多好还是多不好,都过于简单了。我觉得她的世界,比我们想象得简单,又比我们想象得复杂。但说到底,我们不是她,她的爱人值不值得被爱,她的人生之路如何选更好,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无法作答,如今或许已经不重要了。
她与“与S家同行”的经历,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盛大的“真人秀”。我们以为知晓了他从小到大的故事与爱情,就了解了大S。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她或者传媒想让我们看到的,经过加工放大与扭曲,或许连她自己恐怕都不清楚内心真正的渴望。
哎,这便是这类真人秀节目既无比真实又极度虚假之处,《再见爱人》之类也是如此,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就像如今,关于大S去世前的一些细节陆续浮出水面,各路评论也纷至沓来。其实徐瑾经济人觉得,即便知晓再多细节,我们也永远无法真正洞悉当事人的决策和心态,所以此时进行评价,意义不大。
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有时秉持“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态度,也是一种尊重,希望她安息。
最后,对软阶层而言,更需要反思: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看起来真实,有时候也不过是玻璃笼子。
作为人类,比起积累杂乱的知识,在未来更重要是培养独立的判断力,框架远远比信息重要。
关于徐瑾:
写过十来本书,最新出版货币三部曲
徐瑾私塾是我的小圈子,第5年
拍下有面试与审核,不通过原路退款
来源:徐瑾经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