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米莱大幅削减了科研机构的资金,阿根廷国家科学和技术预算支出在去年相比2023年大幅下降了32.9%,这是自1972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
文 | 张是之
静悄悄的阿根廷,米莱的电锯又开工了,这次对准的是科研领域,干了一件在中国几乎不可能的事。
米莱大幅削减了科研机构的资金,阿根廷国家科学和技术预算支出在去年相比2023年大幅下降了32.9%,这是自1972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
预算的削减导致科研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一些省份的科研资金被削减了高达70%,主要科研机构都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国家大学的科研资金减少了72.6%,创新、科学和技术秘书处的资金更是下降了91.7%。同时,很多科研项目被迫暂停或取消,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更新也受到阻碍。
米莱发布了一项决议,允许国家创新、科学和技术秘书处审查和撤销之前政府授予的科研资金,并可能对未遵守规定的研究人员采取法律行动。
由于科研资金的削减和工作条件的恶化,许多阿根廷科学家选择出国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导致人才流失。
阿根廷科学家的工资在过去一年中下降了约30%,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问题。
阿根廷的科研困境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关注,68位诺贝尔奖得主签署了一封联名信,呼吁保护阿根廷的科学研究。
很明显,米莱并非不知道科技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径。
原来走的是“计划经济”的科研体系,这套体系不光阿根廷这样,中国也这样。
不是说没有成绩,而是这种成绩必然建立在巨大的浪费和低效之上。
正如米塞斯说的“创新不能被计划”,创新不是一种可以被预先设计或规划的活动,而是一种自发的、不可预测的过程。
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限制了创新的可能性。计划经济中的官僚机构缺乏市场机制中的竞争和激励,无法有效地识别和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另外,计划经济中的资源分配是基于行政命令,而不是市场信号,这导致资源无法流向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而在自由市场中,企业家和创新者可以通过价格变化等市场信号来识别机会,并通过竞争来实现创新。
市场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激励,如利润和声誉,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创新。此外,市场中的分散决策和自由竞争使得创新能够迅速传播和应用。
所以,经济自由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在自由市场中,个人和企业可以自由地选择投资方向、开发新技术和进入新市场。
这种自由不仅激发了创新的动力,还提供了创新所需的资源和环境。
在人类文明历史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创新和进步都源于个人的自由探索和尝试,而不是政府的计划。
比如希腊哲学、罗马法律、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发展,都是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实现的。
中国那些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也是在大环境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情况下取得的,随后又在严酷的环境下停滞不前,并被原本落后的西方文明反超。
实际上,今天国内AI的几个巨头,豆包、Kimi、DeepSeek,还有最近很多的几个机器人公司,也都是在市场中壮大起来的私营企业,是市场的产物而不是科研经费的产物。
再看看今天的俄罗斯和欧盟,实际上他们已经远远落后。原因也不复杂,就是管制太多,自由太少。
下面这张梗图,实际上就是今天欧盟的真实情况,没有像样的高科技公司,但是热衷于要求矿泉水瓶盖与瓶子必须相连这种破事,还热衷于以反垄断的名义,给各种大企业开罚单。
米莱改革的理论底色是奥地利学派,他很清楚米塞斯的观点,所以他采取的是另外一条路径,私有化和市场化。
米莱计划将这些公共科技公司私有化,比如做再生能源开发的IMPSA、阿根廷国有电信公司ARSAT,以及阿根廷国有核电公司Nucleoeléctrica等等。
它们恐怕都将被私有化,能不能成,就看米莱的了。
米莱的魄力是有,就看政治手腕是不是会玩了。
至于中国这边,想都不要想了,很可能连群众基础都没有,很多人还是喜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宏大叙事。
值得庆幸的是,只要是给市场留一点口子,别彻底关死,勤劳聪明的中国企业家们,就能够在狭小的空间里创造奇迹,期待未来更多的奇迹发生。
2025年02月03日
来源:正直光束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