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时120厘米!日本暴雪VS中国南方大旱!北极涡旋撕裂东亚气候

360影视 2025-02-05 08:06 3

摘要:据央视新闻援引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报道受强寒流影响,日本北海道部分地区2月3日遭遇强降雪,北海道带广市和芽室町两地,测得半日的积雪厚度均超过1米。

日本十年一遇寒潮引发灾害级大雪,

北海道12小时降雪120厘米创历史新高!境内379所学校停课数十架次航班取消!

据长江云新闻新闻报道称:

据央视新闻援引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报道受强寒流影响,日本北海道部分地区2月3日遭遇强降雪,北海道带广市和芽室町两地,测得半日的积雪厚度均超过1米。

新潟县和北陆地区的降雪也在加强。截至当地时间2月4日9时,北海道带广市12小时内新增积雪深度达120厘米,创下日本全国各观测点有统计以来的新高。

受大雪影响,日本北海道境内379所公立中小学校已临时停课。据日本电视台报道,受降雪天气影响,日本航空公司和全日空航空公司2月4日宣布取消在北海道起降的数十架次航班。

日本北海道遭遇“十年一遇”雪灾:极端天气背后的气候密码与东亚环流之变 !

2025年2月初,日本北海道带广市以“12小时降雪120厘米”刷新了日本全国观测史纪录,芽室町、本别町等地紧随其后,积雪量均突破1米。这场灾害级暴雪导致北海道379所学校停课、数十架次航班取消,交通与供应链几近瘫痪。看似偶然的极端天气,实则是气候系统异常与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本文从气象机制、环流异常与全球气候变化角度,向朋友们解析这场雪灾的深层逻辑。

一、冷流雪“核爆”:日本海的地理馈赠与气候之殇:

北海道此次暴雪的核心机制是“冷流雪效应”——强冷空气穿越日本海时,与相对温暖的海水接触,底层空气迅速升温吸湿,随后在陆地抬升冷凝为暴雪。这种降雪模式在日本西海岸本属常态,但此次强度与范围远超历史水平。关键推手在于两点:

1. 北极涡旋东移与冷空气“直通车”:今冬北极涡旋异常东偏,西伯利亚冷空气主力未如往年南下影响中国,反而直奔日本海,形成“冷空气高速通道”。

2. 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消失:往年冬季,鄂霍次克海的阻塞高压会阻挡冷空气东进,但今年其神秘“缺席”,导致冷空气长驱直入日本海,与暖湿气流剧烈交汇。

二、低压气旋“点火”:极端降雪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次暴雪的直接触发点,是2月初在北海道附近快速增强的低压气旋。该气旋如同“抽水机”,将日本海的湿气疯狂抽吸至陆地上空,配合强冷空气形成“雪暴列车”。气象数据显示,北海道带广市12小时内降雪量达120厘米,远超日本历史上多数冷流雪事件。这种短时极端降雪的破坏力,堪比台风登陆——积雪压垮屋顶、道路瞬间掩埋,社会运行被迫按下暂停键。

三、东亚环流“错位”:中国的“干燥”与日本的“雪灾”

耐人寻味的是,当日本深陷雪灾时,中国南方正经历异常干燥的冬季。自2024年12月以来,上海、广州等城市降水近乎“归零”,长江中下游干旱持续。这一“旱涝两极”的根源,正是东亚大槽的异常东偏:

槽线东移导致中国南方被下沉气流控制,水汽难以北上;

日本则成为冷暖气团交锋的主战场,降雪量激增。

这种环流格局的“错位”,使得东亚天气系统呈现“西旱东雪”的极端分化,暴露出全球气候系统的脆弱性。

四、气候变化“放大镜”:极端天气的常态化危机

北海道雪灾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12月,日本青森县酸汤气象站积雪深度已突破3米,1月更达到4.38米,累计积雪超10米(约3层楼高)。**这些破纪录数据背后,是全球变暖加剧大气不稳定的铁证:

北极升温导致极地涡旋稳定性下降,冷空气路径更易偏离传统轨道;

海洋温度升高为冷流雪提供更多水汽“弹药”,降雪强度随之升级。

气候学家警告,未来此类“十年一遇”灾害可能缩短为“五年一遇”甚至更频繁。

结语:雪灾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类世的警钟

北海道暴雪以残酷的方式提醒我们:气候系统的微小扰动,足以引发连锁灾难。当日本民众在雪中挣扎时,中国南方的干旱、欧洲的暖冬、北美的极寒,共同勾勒出全球气候失序的图景。极端天气的常态化,要求人类超越“应急救灾”的被动模式,转向“气候韧性城市”的主动建设——从加固建筑承重、升级交通网络,到重构能源与粮食供应链。唯有如此,方能在气候剧变的狂潮中,守住文明存续的方舟。

来源:渣叔20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