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美苏争霸的阴影笼罩全球。1961 年,美国 U - 2 高空侦察机对罗布泊的窥探,让中国核计划意外曝光。美国中情局迅速宣称中国核计划的存在,并预估中国将在几年后成功爆炸原子弹。
在全球能源发展的宏大进程中,核电作为高效清洁能源,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美苏争霸的阴影笼罩全球。1961 年,美国 U - 2 高空侦察机对罗布泊的窥探,让中国核计划意外曝光。美国中情局迅速宣称中国核计划的存在,并预估中国将在几年后成功爆炸原子弹。
美国 U - 2 高空侦察机
这一消息激起千层浪。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表示对中国拥有原子弹后的局势担忧,甚至妄图联合苏联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好在苏联出于自身战略考量,拒绝了美国的提议,这一危机才得以化解。
1964 年 10 月 16 日,罗布泊上空升起的蘑菇云,标志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这一壮举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为中国核电事业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此后,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尽管当时内地尚未有核电站,但凭借在核领域的成就,在国际原子能相关会议上,与老牌核大国同坐第一排。不过,相较于其他国家在研发出原子弹后短时间内便发展核电,中国核电的起步却显得迟缓,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与技术因素。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广东作为前沿阵地,经济迅速增长,但电力供应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当时广东全省电力装机容量仅 187 万千瓦,年缺电高达三分之一,停电成为常态。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王全国带领团队跑遍全省寻找传统能源,却发现广东能源资源极度匮乏,常规发电方式难以满足需求。
王全国
同年,王全国随团赴西欧五国考察,在法国,他第一次见识到核电站的巨大能量。核电站中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强大能量,以及那严密的防护设施,都让他深受触动。两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高达 200 万千瓦,远超广东全省电力总量,这让王全国看到了解决广东电力困境的希望,在他心中种下了建设核电站的种子。
由于建设核电站所需资金巨大,以当时中国的财力难以独自承担。恰逢香港缺电,提出与广东合资建核电站。王全国提出大胆方案,双方注册股本控制在总投资的 10%,其余 90% 通过向外国银行贷款解决,并承诺购买核电站部分电量用于偿还贷款。但这一方案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觉得香港提出的条件苛刻,风险过高;也有人认为应自主发展核电,而且内地民众对借巨额债务心存顾虑。
1982 年,国务院批准广东核电站项目,1985 年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成立。首要任务便是三大合同的价格谈判。大亚湾核电站计划从法国引进核岛,从英国引进常规岛设备。英法虽为核电技术强国,但报价远高于其他国家。
中方目标是压价 30% 以上,这一要求让谈判陷入僵局,英方甚至一度撤离。王全国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约见法方提出一揽子方案,同时向英国施压。经过半年艰苦谈判,最终成交价从 11.9 亿美元降至 8.6 亿美元,节省 3.3 亿美元,压价幅度达 27.7%,堪称谈判奇迹。
广东核电站
正当合同即将签署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爆发,全港市民掀起反对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签名运动,数十万人参与其中。王全国紧急致电国务院,强调若不建,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失信于英法,且影响香港供电与繁荣稳定。最终,邓小平拍板决定继续建设。
随后,核盈公司展开一系列公关行动,邀请香港各界人士参观工地,形象地向他们解释核弹与核电的区别,逐渐化解了民众的疑虑。1986 年,三大合同成功签字,1987 年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大亚湾核电站
1994 年,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截至 2022 年,已持续对港供电 28 年,累计供电 2893 亿度,每年为香港供电超 100 亿度,占香港总用电量的四分之一,在促进香港繁荣稳定的同时,也为环保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核电从萌芽到崛起,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与挑战。从核计划曝光时面临的国际压力,到改革开放后能源困境催生的核电构想,再到大亚湾核电项目突破重重阻碍,最终铸就辉煌成就,这一历程见证了中国核电人的智慧与勇气。
如今,中国核电不仅在国内蓬勃发展,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入 ITER 便是中国在核电领域探索更先进技术、推动全球核电发展的有力证明。
中国核建
尽管未来仍面临如福岛事故后公众对核电安全的担忧等挑战,但只要中国核电人坚守安全底线,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中国核电事业必将在全球能源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文章来源:老K档案馆
来源:围炉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