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能练出来吗?喝酒脸红的人患癌风险高还是低?真相告诉你

360影视 2025-02-05 11:04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小时候,家里长辈总喜欢拍着胸脯说:“酒这东西,喝得多了就练出来了。”仿佛酒量和肌肉一样,靠锻炼就能变强。

还有人说:“喝酒脸红的人,肝功能好,代谢快!”这些话听着挺有道理,毕竟身边确实有人越喝越能喝,脸红得像猴屁股的人也不少见。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酒桌上的“玄学”到底靠不靠谱。

很多人觉得,刚开始喝酒容易醉,喝得多了,身体适应了,就能越喝越多。这种说法乍一听有点道理,但真相比这复杂得多。

酒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体内一种酶——乙醛脱氢酶(ALDH2)的活性。它的工作就是把酒精代谢成无害的物质,让身体尽快摆脱酒精的影响。

如果ALDH2活性高,酒精被快速分解,喝再多也不容易醉。如果ALDH2活性低,酒精在体内积累,人就容易醉,甚至出现头晕、心慌、呕吐等不适症状。

而那些喝酒“越喝越多”的人,并不是因为酒量练出来了,而是大脑对酒精的敏感度降低了。换句话说,他们只是不容易察觉醉意,但身体受到的伤害一点没少

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肝脏、神经系统都会发生变化,肝脏的代谢能力可能会稍微增强,但大脑的“酒精报警系统”变得迟钝,导致他们感觉自己能喝更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酒精的危害减少了,反而,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胃癌、食道癌等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酒量根本不是“练”出来的,而是“伤”出来的。

每次聚餐,总有那么几个一口酒下去,脸“唰”地就红了。他们通常会得意地说:“我是酒精代谢快才脸红!”但事实是,这些人并不是酒精代谢快,而是酒精代谢到了“半路”,卡住了

简单来说,酒精进入体内后,先被乙醇脱氢酶(ADH1B)转化成乙醛,接着乙醛脱氢酶(ALDH2)再把乙醛分解成无害的乙酸。如果ALDH2活性低,乙醛就会在体内积累,引发毛细血管扩张,脸就红了。

乙醛可不是个善茬,它是一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一级致癌物的毒性物质,会直接损害DNA,增加食道癌、胃癌等癌症的风险。所以,喝酒脸红的人,实际上是更容易受到乙醛的毒害,患癌风险比普通人更高,而不是更低。

35岁的刘先生,工作应酬多,酒量一直不大,但为了“练”酒量,每次都硬撑着喝。

刚开始,他也跟大家一样,喝酒就脸红,后来发现越喝越能扛,一场酒局下来还能像没事人一样。几年下来,他的“酒量”确实越来越大了,可他的身体却悄悄亮起了红灯。

起初,他只是觉得胃不舒服,吃点胃药就好。后来,饭后经常反酸、烧心,体重也开始下降。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吐血,被送到医院,一查竟然是食管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

当医生告诉他,长期饮酒导致乙醛在体内积累是罪魁祸首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练”出来的酒量,不过是身体对酒精的麻木,而这份麻木,正是他健康的代价。

喝酒到底伤害身体的哪些器官?

酒精进入体内,90%都要靠肝脏代谢。长期饮酒,肝细胞会被酒精毒害,轻则脂肪肝,重则肝硬化,甚至肝癌。很多“酒仙”最后都变成了“病仙”,不是酒量变大了,而是肝脏已经撑不住了

乙醛对胃黏膜的破坏力就像“强酸泼溅”,长期喝酒容易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特别是喝酒脸红的人,乙醛在胃里停留时间更长,癌变风险更高。

很多人以为喝酒能活血,其实酒精会让血管短暂扩张,随后迅速收缩,增加高血压、中风的风险。长期喝酒的人,血管就像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最终会失去弹性,导致动脉硬化。

1. 能不喝就不喝,别拿健康拼酒量。**如果一定要喝,控制量,男性一天不超过25克酒精(约250ml啤酒或100ml红酒),女性不超过15克

2. 饭前吃点东西,避免空腹喝酒。空腹喝酒会让酒精更快进入血液,加重肝脏负担。

3. 别相信“喝酒前喝解酒药”这种说法。解酒药只能让你感觉不那么醉,但酒精依然会伤害身体。

4. 喝酒时多喝水,促进酒精代谢。但别指望“多喝水就能解酒”,酒精还是要靠肝脏代谢。

酒桌上,大家都喜欢说“感情深,一口闷”。可这口酒下去,喝掉的可能不仅是感情,还有健康。酒量从来不是练出来的,而是身体的警告被忽视了。喝酒脸红的人,更不是“代谢快”,而是身体在求救。

真正的朋友,不是劝你多喝,而是提醒你少喝。敬人一杯酒,不如敬人一份健康。下次碰杯的时候,不妨换成茶水,少一分酒气,多一分清醒。

世界卫生组织(WHO):《酒精与健康全球状况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柳叶刀》医学期刊:酒精摄入与癌症风险的研究

来源:汤姆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