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临门》剧中婚服,为何有红有绿?

360影视 2025-02-05 11:11 3

摘要:正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热播的古装轻喜群像剧《五福临门》,反映北宋仁宗时期寻常人家郦娘子为五朵金花择婿的故事。颇为吸睛的是,该剧用穿衣打扮,婚嫁迎娶,酒楼茶肆,饮食美味、诉讼官司等寻常事来描绘北宋社会的市井生活,人间烟火气息浓厚。迎娶婚嫁是剧中的重头戏,观

正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热播的古装轻喜群像剧《五福临门》,反映北宋仁宗时期寻常人家郦娘子为五朵金花择婿的故事。颇为吸睛的是,该剧用穿衣打扮,婚嫁迎娶,酒楼茶肆,饮食美味、诉讼官司等寻常事来描绘北宋社会的市井生活,人间烟火气息浓厚。迎娶婚嫁是剧中的重头戏,观众注意到,剧中不同女儿出嫁,婚服的颜色也不一样,这是为何?记者采访了服饰学学家、江苏开放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黄强,发掘其中服饰奥秘。

从复古到美化的服饰美学

《五福临门》中巧于构思、精美设计的服饰,在一开剧郦娘子带着六位女儿从洛阳来东京汴梁,她们的服饰就跃入眼球,给观众视觉美感。黄强介绍说,宋代女性服饰主要有袄、襦、衫、褙子、半臂、裙子、裤、袍、领巾、抹胸、肚兜、膝裤、袜之类。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着裙子、裤。袄、襦、衫均为短衣,分内外之用,即袄、襦为外衣,衫子多用于内衣。

《五福临门》里的郦娘子时常穿着窄袖背子,长裙曳地,其服色有多款,红色调、蓝色的、赭石色的,也有搭配围腰(或称腹围)的。黄强说,“其造型依据河南偃师酒流沟宋墓出土厨娘砖上的厨娘形象。厨娘砖上有三种厨娘形象:其一梳高髻,戴高冠,内穿长裙,外着小袖对襟旋袄;其二与其一相同,增加了内束围腰;其三长裙外着交领衣,外束围腰,手臂上戴钏镯。围腰类似围裙,与厨娘的身份吻合。郦娘子造型中束围腰为的是衬托其四福斋老板的身份。围腰的采用是宋代市井生活、市民身份的体现,没有了围腰就失去了展现宋代酒楼茶肆行业特点,寻常百姓的职业特征。”

宋代女性背子长裙复原图

宋代的厨子,当时称呼“茶饭量酒博士”,有专门的服饰,所谓士农工商服饰“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制服便于顾客识别,市场管理,服务好坏,有无违规,“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剧中襻膊的使用又是一例。襻是一种系缚冠帽、衣裙的带子。所谓襻膊指向系衣袖的带子,两侧系于袖,中间挂于颈部,这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因为在劳作时,衣袖时常滑落下来,影响操作,于是用襻带围系,挂于颈项,类似将袖口卷了上去,操作强度大,袖口也不会滑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黄强说,宋人《撵茶图》中有此物,《五福临门》中再现了襻膊,可以说是对传统服饰的挖掘与复原。

剧中襻膊

《撵茶图》中襻膊

从穿衣风格来看,大娘子寿花服饰以窄袖背子搭配百叠裙,裙长曳地掩足,风格素净淡雅,衬托其孀居身份,沉稳持重的长女身份。三娘子福慧内着长裙,外穿长背子,领边、衣编饰衣精致花纹面料。采用真丝提花罗,植物染色,做工用圆圈绣、钉珠绣。长背子有多款,黄色的华贵,蓝色的大方。四娘好德的三裥裙依据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褶裥裙设计,行走时裙摆一开一合,具有动态美。其直领对襟背子,依据《中兴瑞应图》中人物服饰制作,不仅窈窕妩媚,又具端庄大方之气象。

服饰是日常生活美的具象表现,少了清雅绝美的服饰,就失去了观剧的视觉美感。黄强认为,《五福临门》从古画《耕织图》《听琴图》《女孝经图》《瑶台步月图》等借鉴,再现宋代服饰的淡雅、清幽风格,给人们秀美而清新的享受。因此《五福临门》剧中服饰复古不拟古,古意盎然又具现代审美,将宋代服饰美学发挥的淋漓尽致。

大娘子寿华素色服饰

从素色到艳丽的色彩美学

宋代服饰遵循唐代服饰制度,却又有所改变,通常认为隋唐服饰艳丽、奢华,宋代服饰趋向简朴,并归于保守。北宋初年北宋推崇俭朴,约束奢靡行为,“女子恭俭超千古,风化宫娥只淡妆”(《宫词》),社会道德观、价值观变化了,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变化,但宋代女裙色彩依然鲜艳,有红、绿、黄、青等多种色,如“石榴花似舞裙红”,“裙染石榴花”,“石榴裙束纤腰细”等。

四娘子夫妇素色服饰

黄强认为,《五福临门》中服饰表现了由俭朴、简约向艳丽的过渡。一方面是人物发展的需要,社会身份的变化。郦家五位娘子(不包括二娘子,加上养女琼奴)初到汴京,待字闺中(大姐是守寡单身),家境落魄。经济条件与社会地位决定她们的着素色衣,头饰也简单。

三娘子康宁服饰艳色

等到三娘子康宁嫁入商贾之家,大娘子寿花嫁给探花郎,四娘子嫁给开封府主官,身份变了,成为有身份人的家眷,加上四福斋经营上道,婆家的经济都不错,甚至是汴京大富户,其服饰就转向了艳丽。另一方面与社会服饰风尚有关。宋代总体是素雅,但是在宋代初期包括宋仁宗朝,服饰风尚仍然是艳丽的。因此,剧中郦家娘子的服饰与服色体现了这一时代特点。

二娘子福慧服饰艳色

比如大娘子未再嫁时,着窄袖背子,搭配百叠裙,其服色浅粉,淡雅素净,以切合其身份。再嫁探花郎杜仰熙成了官太太,服色转向浅黄、淡绿、青蓝、橘红,大面积的色彩逐渐铺开。服色由淡到深,由素到艳,以色彩来彰显身份的变化,以及家庭生活的多彩和谐。

五女婿服饰艳色

黄强说,剧中几位女婿的衣着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大女婿杜仰熙本为寒门学子,未登科前家境贫寒,穿浅色道袍,衣料为最为简朴的棉与葛布。高中探花后,衣上挂绿带彩,着官服襕袍,戴幞头。二女婿范良翰富家公子哥,其衣着华丽光鲜,服色花哨,各种花卉纹样遍布其身,烘托其纨绔子弟的身份。三女婿柴安本是京师富商,其衣饰华丽,设计中将山水画境缀于衣服上,突显洒脱之性格,以及古雅清隽之风格。四女婿沈慧照官场人物,冷面冷心,不近人情,其衣着以鸦色、烟灰、石墨基调的石青色圆领官袍,风格内敛,沉稳老成的官员形象。五女婿杨羡出场时是闻名京师的花花公子,着亮色锦袍,玉带垂腰,说话颐指气使,妆容油头粉面,活脱一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君。

宋代背子

不同的色彩作用于人类的视觉会引起不同的生理变化。色彩也各有代表,各有象征,红色与战争,火热有关,绿色活泼,与生命活力有关。古代的色彩染于服饰,其作用不仅仅是等级的区别,也是社会审美的体现。宋代服饰,民间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一般贵族和官僚妇女,衣着虽然不及唐代华丽,但是在配色上却很大胆,打破了唐代以青、碧、红、蓝为主色的习惯。《五福临门》剧中服饰美不美,俏不俏,在衣在色。

寿华绿色婚服

从绿色到红色的婚服演变

《五福临门》以郦家五女婚姻为故事主线,保人说媒,迎娶婚嫁是剧中的重头戏。观众也多次在剧中看到不同的婚嫁场景。《五福临门》剧中出现了两套婚服,多款花冠。三娘出嫁穿一套绿色婚服,戴凤冠;五娘出嫁穿一套红色,戴花冠。为何颜色不一样?黄强表示,前者依据唐代婚服,后者依据明代婚服。文献对于宋代婚服记录不祥,宋代上承隋唐,下启元明,其婚服审美处于“青红转换”之际。

唐代女子出嫁,着花钗礼衣,按等级在配套服饰上有所递减。唐代亲王纳妃所著之服的花钗礼衣,由花钗、大袖衣、裳、中单、蔽膝、大带、革带及履袜等组成。花钗,即镂金银等首饰之钗。《唐六典》:“凡婚嫁花钗礼衣,六品以下妻及女嫁则服之。其次花钗礼衣,庶人女嫁则服之。钗以金、银涂,琉璃等饰。连裳青质,以青衣带、革履、袜,皆自制也。”婚服中礼服大袖衫,以青色为主,衣裳袖子前端、边饰为红色。

官员娶妻着大袖连裳,平民娶妻着花钗连裳。平民新娘的花钗连裳材质为麻布,普通丝帛,也没有内衬素纱中单的要求。同样为青色,丝织品青色与麻织品青色,色差很大。富裕人家可以用真金冠,珍珠饰,婚服面料也相对考究。普通人家花钗冠用铜、铁,涂抹金、银色,以花色杂珠为妆饰。更有贫穷人家用金纸剪成凤冠,饰以绒花、纸花或鲜花。

剧中三娘婚服采用青色花钗礼服,沿袭唐代风尚,其婚嫁男方是汴京富商,并非官家。到了五娘婚嫁,考虑到男方杨羡为皇亲国戚身份,采用真红大袖衣,霞帔,头戴金色元宝冠,配以珍珠绒花,高髻盛饰交相辉映。宋代后妃礼服着大袖衣、霞帔。霞帔用于命妇礼服,始于宋代,以狭长布帛为之,上锈云凤花卉,穿着时佩挂于颈,由领后绕制胸前,下垂至膝。底部以坠子相连。明代女性礼服则以对襟式大袖衫为主,襟宽三寸,用纽扣系合。《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三年(1370)规定,皇后常服用金绣龙纹诸色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红背子。

五娘子红色婚服

民间婚礼中借名使用凤冠、霞帔作为婚服由来已久。其婚服仿制后妃服饰,又有所不同,可以相似,也可能完全不同,由婚家依据家庭地位与经济条件。婚服的服色崇尚自然会有唐代崇青,明代崇红的转变。《五福临门》为了展示婚服之美,审美变化,用两套婚服,多款冠式来说明。绿色婚服用于大娘婚礼,其服延续唐风,尊古风尚,意在强化大娘的遵循传统,执念本分的贤德。红色婚服用在五娘婚礼中,一是随着时间的流转,红色喜庆、热烈倾向在传统婚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与红色搭上。二是符合五娘性格活泼通脱,敢说敢做的强悍个性,以红色婚服来衬托、渲染、突出。“两款婚服的选择,不能简单地说展示宋代时尚,其凝聚在婚服上的审美价值取向,也暗合《五福临门》之五福即吾福,好人自有好姻缘的主旨。”

黄强说,《五福临门》中的宋代风雅并不局限于服饰、色彩,还有饮食美味,插花、点茶、焚香、挂画的日常生活,皆有清逸古雅之风,坐实了宋人的美生活。至于街市斗嘴,寺院祈福,穷攀姻亲,甚至设计认亲,恶意诉讼,皆是生活中寻常事,有“生”有“活”,才是生活。正是品尝到酸甜苦辣咸的滋味,调和着不即不离的人际关系,生活才有烟火气息,也才能慢慢感知生活美学的真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

来源:紫牛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