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厌学躺平,为追星扬言弑父,父母过度共情是废掉孩子最快方式

360影视 2025-02-05 11:40 3

摘要:我怎么也想不到,就因为迷上了越剧演员陈丽君,她就一门心思要去参加越剧少年班招生考试,把家里搅得鸡飞狗跳!

“我要杀了你!”

女儿冲她爸大叫,眼睛红红的,手里还抓着把刀。

我怎么也想不到,就因为迷上了越剧演员陈丽君,她就一门心思要去参加越剧少年班招生考试,把家里搅得鸡飞狗跳!

她学习成绩向来拔尖,原本按部就班考大学,未来一片光明。

可她却突然说,我们给她规划的人生没意思,她要走自己的路。

我当然不同意,家里又没这方面资源,学了也没前途。

她爸更是火冒三丈,一气之下扇了女儿一巴掌。

从那以后,女儿看我们的眼神都变了,充满了疏离和怨恨。

现在她不光不信任我,对她爸更是恨之入骨,甚至扬言要杀父。

我无数次在夜里偷偷抹泪,到底是哪里出了错,让女儿变成了这样!

01

女儿从小到大没吃过苦

我跟老公都是在国企工作,朝九晚五,收入还算可观。

自从女儿出生后,我们就没有再要二胎的打算。

作为独生女,女儿就是我们的心肝宝贝,平时吃穿用度,都是挑最好的买。

家里老人更是把她宠得没边儿。

只要女儿一撒泼撒娇,我婆婆就什么都依着,即使有些事并不合理合宜。

比如,女儿本该早睡,否则影响明天上学,但婆婆拗不过她故意找事,每次都任由她磨蹭到很晚才睡。

明明不该吃太多零食和饮料,但是女儿一哭,婆婆就又递上薯片、可乐。

印象最深的一次,她的手被玩具轻轻划了个小口,就破了一点点皮。

我和婆婆愣是哄了近一个小时,她才止住哭。

女儿上小学后,我和老公也从不去“鸡娃”。

但意外地发现,女儿特别聪明,学什么都快。

到了初中,成绩更是一直名列前茅。

和朋友家沉迷游戏、成绩一塌糊涂的儿子相比,我觉得有这样的女儿真是老天爷给的福气。

可没想到,我们高兴得太早。

孩子喜欢看明星综艺,痴迷偶像陈丽君

女儿开始迷上各种明星综艺、网红直播。

作业也不认真做,上课老是走神,成绩开始下滑。

老师多次找我们沟通,委婉地提醒要多关注孩子状态。

那天吃过晚饭,女儿一脸郑重地走到我们面前,说:

“妈妈,爸爸,我想去学越剧,想去参加越剧少年班招生考试。”

我:“都初三了,马上中考,你还想着学这个?不上学啦?”

她爸直接拍桌子:

“别做这些不切实际的梦,老老实实考大学,找份安稳工作,才是正途!”

“你们朝九晚五的工作,我一点都不稀罕,又压抑又没意义!

不让我学,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大不了死给你们看!

“你再说混话!”老公被这话激怒,抬手就是一巴掌。

这一巴掌下去,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女儿难以置信地看着老公,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我恨你们!”

她奶奶听到哭声,赶忙从房间出来打圆场:

“孩子想去学,就让她试试呗,你们小两口别这么死脑筋,孩子有个爱好,说不定还能闯出一片天,这也是好事啊。”

“妈,你就别跟着掺和了!都是平时太惯着她,才让她这么任性!”

老公不耐烦地打断婆婆,家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从那以后,女儿对我们充满了仇恨。

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跟我们说话,甚至连学校都不去了。

每次目光交汇,她眼中的冷漠与厌恶都像一把刀,直直刺进我和老公心里。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女儿竟然生出要杀了她爸的念头。

一天,父女俩又因为一点小事拌嘴,本以为和往常一样,吵几句就过去了。

可谁知道,争吵中老公一时口不择言,骂了她的偶像。

女儿瞬间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愤怒与不可置信。

下一秒,她转身疯了似的冲进厨房,紧接着拿着刀冲了出来,刀尖直指她爸,怒吼道:

“我要杀了你!”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我跟老公呆立在原地,大脑一片空白。

怎么也想不到,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就因为这点事,竟要对我们刀剑相向?

02

原来,一切的根源

竟是“过度共情”

身边朋友劝我:“术业有专攻,你改变不了你女儿,不如找专业的人来帮忙。”

我一听有道理,打起精神,四处打听,找到了家庭教育心理咨询。

与咨询师深入交流后,我如梦初醒:

女儿如今变成“白眼狼”,都是我们过度共情埋下的祸根!

什么是过度共情?

就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挑战时,父母过分感同身受

甚至替孩子承担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成长压力。

但这恰恰是最容易废掉一个孩子的方式。

和咨询师聊完后,我才知道,过度共情会产生2个致命问题:

1削弱孩子的心理韧性

当孩子说“数学太难了,我不想学了”。

过度共情的父母往往会顺着孩子说:“是啊,数学确实太难了,要不先把这科放一放吧。”

这看似是理解孩子,实际上却是在告诉他:

遇到难题可以轻易放弃。

我婆婆平时就是这样对我女儿的。

女儿参加跳绳比赛,练习的时候不小心绊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

婆婆立刻心疼地跑过去,一边吹着女儿的伤口,一边念叨:

“咱不练了,这跳绳比赛太危险了,咱不去遭这个罪。”

在这种过度共情下,女儿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想放弃,抗挫能力越来越差。

2导致孩子习惯于归咎外部因素

有次女儿气呼呼地说:“今天历史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答错了,她居然批评我,我讨厌这个老师,以后都不想上她的课了!”

我听了,心里满是心疼,马上就说:

“老师怎么能这样呢,回答错问题很正常,她不该这么严厉,是她没考虑你的感受。”

后来我了解到,是女儿上课总是走神,没有好好听讲,对知识点掌握得并不扎实,才会回答错误。

但因为我的过度共情,女儿根本没有反思自己学习态度的问题,而是固执地认为全是老师的错。

这不仅影响了她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还导致她对这门课越来越没兴趣,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其实,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家长应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但不要过度解读,更不要被孩子一时的情绪牵着走。

此刻,我才惊醒,原来我们对女儿的那些“好”,居然是摧毁她的“刀”。

03

那该如何把握共情的度呢?

咨询师告诉我:

共情本身没有错,但错在没有原则和底线。

而且过度共情孩子,也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和逃避。”

那父母该如何把握共情的度呢?

1共情要克制

共情一定要适可而止,一旦孩子越过底线,就得及时制止和拒绝。

可以引导孩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解决办法。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情绪低落时,父母不妨这样说:

“宝贝,妈妈/爸爸知道这次没考好你心里肯定不好受,别太难过啦。

要不我们一起看看试卷,找找那些丢分的地方,分析下是知识点没吃透,还是因为粗心大意做错的。

弄清楚这些,下次考试我们就能进步啦。”

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他们适当的空间去面对挫折。

就像孩子尝试自己系鞋带,怎么都系不好,急得直哭时,父母不要立刻帮忙,而是可以在一旁鼓励:

“别着急,慢慢来,妈妈/爸爸相信你可以的,想想之前是怎么学的,再试试看。”

适当“狠心”,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成长,培养出强大的内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跟老公听了咨询师的话,慢慢开始做出改变。

可一开始,婆婆特别不接受。

老公就吓唬她:

“妈,上次她拿刀对着我,这事儿多吓人呐!要是以后她还这么任性,指不定干出啥更离谱的事儿,这个家可就完了。”

婆婆知道她大孙女拿刀是对着她儿子后,心里也害怕。

毕竟再疼孙女,也不能不管儿子的死活,就答应不再瞎管女儿的事儿了。

一天吃饭,女儿又挑食,死活不吃青菜。

因为这个,我在网上学了好多做青菜的法子。

但是以前婆婆惯着她,她连尝都不尝。

这次,我看她把青菜挑一边,直接就把她面前的排骨拿走了,说:

“那排骨你也别吃了,挑食可不行!”

女儿一下子就懵了,以前她一撒娇,奶奶就帮她,这次她发现找奶奶也没用。

她委屈巴巴地看着我,我盯着她,认真地说:

“宝贝,吃青菜对身体好,你连尝都没尝,怎么知道不好吃呢?”

女儿犹豫了一下,夹了一筷子青菜放嘴里,嚼了嚼,然后说:“好吧,味道还不错。”

说完自己又夹了好几筷子青菜吃。

这要放在以前,只要婆婆在旁边,她准是鼻子一哼,满脸嫌弃。

婆婆也会赶忙把青菜端走,还念叨着 “孩子不爱吃就别逼她了”

2共情要有原则

有原则的共情,不过度,孩子才能情绪更稳定,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一味地纵容和过度共情,会让孩子难以明晰行为边界,无法辨别是非对错。

父母需要明确并坚守自己的原则,例如:

你可以生气,但绝不能骂人打人;

你可以着急,但最好不要打断别人说话;

你可以想玩,但大人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要学会等待,等等。

父母明确自身原则,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构建和探索自我边界。

当孩子明白行为的界限,他们在面对情绪和问题时,就能更好地自我约束和管理。

自从女儿请假不去学校了,整天窝在家里看明星综艺,生活作息全乱套了。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跟她说:

“你要是不想去学校,行,在家待着也成。

但必须得守规矩,看手机的时间我得给你规定好。”

女儿一听,当场就炸毛了,又哭又闹。

我平复一下情绪,再次温和而坚定地说:

“爸爸妈妈很爱你,但是爱你不代表事事都得顺着你。

如果明知道是错的,还纵容你去做,那不是爱你那是害你。

你要是还有什么想说的,等你愿意说的时候再叫我。”

说完,我就轻轻关上她的房门,我也不知道这样自己这样的坚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半小时后,我还在忐忑不安时,女儿从房间出来了。

她脸上没了刚才的怒气,看起来平静多了,走到我跟前,把手机递给我,说:

“喏,给你吧,但是你答应我的每天得让我玩一会儿,可不能说话不算话。”

我接过手机,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从那以后,因为看手机的时间被限制了,女儿闲下来没事干,一开始还嘟囔着无聊。

不过到底是学霸,没一会儿就自己找书看了。

3过度共情对父母是一种伤害

如今网上一堆要求家长无条件接纳、包容孩子的,哪怕孩子无理取闹,家长也得用同理心去化解。

然而,这种毫无底线的共情,对父母而言并不公平。

家长同样有自己的情绪,不能为了孩子就一直压抑自我。

若总是为了照顾孩子的感受,而忽视自身需求,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

在状态好时,这些情绪或许被隐藏得很好。

但一旦状态不佳,就会如火山爆发般宣泄出来,最终伤害到孩子。

父母应当让孩子感受真实的世界。

毕竟在家被过度共情惯了,到了外面,没人会跟你一样贴心地惯着孩子。

我跟老公之前就是不表露个人情绪,导致拒绝女儿要求后反应特别大。


我们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不再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在日常生活里,慢慢让女儿了解我们的立场。

我会跟她说妈妈也有自己的喜好和疲惫,有些时候没办法事事都顺着她;

老公也会稍微讲一下工作上的压力和烦恼,让女儿知道大人的世界并非一帆风顺。

慢慢地,我们和女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舒服,互相都能理解对方的边界在哪。

孩子爸爸说要跟妈妈一起努力

有一天老公下班回家,女儿居然主动问他累不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亲子关系变好,下一步就要找女儿谈心了。

老公率先开口。

“你想学越剧,有兴趣爱好是好事,爸爸否定你,是爸爸的不对,爸爸在这里跟你道歉。”

“我也有错,当时脑子一热,做了些不该做的。其实我早想跟你们道歉了,但是一直不好意思说。”

“妈妈想知道,你想学越剧,就是因为喜欢陈丽君吗?”

“有一部分原因吧,看到她们在台上闪闪发光,我很向往。”

“那你以后可以考上海戏剧学院之类的呀,能学表演、戏曲,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被更多人看到。”

女儿一听,眼睛一下子亮了,兴奋得不行:

“对呀!我咋没想到呢!

那我明天就要上学,我要让他们看看,就算请了这么久的假,我照样能秒杀他们!

在家待得快无聊死了!”

看着女儿风风火火冲进房间收拾书包的背影,我和老公相视一笑。

孩子回到学校,数学考试班上第一

陪女儿走过这段路,我才终于明白:

适度共情对孩子成长有益,但过度共情则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孩子情绪化和依赖性强。

真正优秀的父母,他们不会盲目迎合孩子的所有情感诉求,而是巧妙地设立合理界限。

教育真正的意义,绝非一味地宠溺、无原则地包容孩子。

而是教会孩子有勇气直面生活的挑战,让孩子在磨砺中收获成长。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