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瓜立枯病和猝倒病是两种常见的苗期病害,由于它们的发病季节一致且都属于土传病害,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混淆。
西瓜立枯病和猝倒病是两种常见的苗期病害,由于它们的发病季节一致且都属于土传病害,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混淆。
立枯病又称为茎腐病或枯萎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西瓜猝倒病最主要的病原是猝倒霉菌。
这两种病害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瓜农没有仔细观察,就容易搞混,随之而来就是误防误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那么这两种病害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它们的症状、发病条件以及防治方法又有何区别呢?
症状上的不同。
在西瓜发病后的数日间,立枯病的症状和猝倒病的症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很容易混淆。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症状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可以帮助我们将它们区分开来。
立枯病主要表现在茎基部有一个褐色带状的病斑,而猝倒病则在近地面处出现水渍状的病斑。
立枯病的病株干直立着,而猝倒病的植株则很快就会出现歪倒的现象。
发病速度的不同。
立枯病发病速度较慢,通常需要5-15天时间才能造成致死性的后果。
而猝倒病则发病迅速,通常只需要1-3天就能致死幼苗,甚至在幼苗还未退色之时就会出现倒伏现象。
田间表现上的不同。
发病中心处,立枯病一般会出现许多黑心、干枯的植株,但这些植株仍然直立着,且与周围健康植株之间距较大;
而猝倒病则会明显看到许多幼苗呈现歪倒态,幼苗之间间距非常小。
脱水情况上的不同。
在脱水方面,立枯病和猝倒病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
经治疗后的立枯病植株,如果其叶片仅有轻微变黄或少量萎蔫,那么它们大概率能够恢复生机;
而经治疗后的猝倒病植株,基本上不会有复生。
因此,通过观察这些不同之处,瓜农可以准确判断减轻损失。
土温环境影响。
土壤温度是影响这两种病害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在土温为15~21℃条件下最容易发生立枯病;
而土温为10℃时最容易发生猝倒病。
此外,在15~21℃下,土壤比较潮湿的时候也容易发生立枯病。
这一点是相互类似的。
土壤湿度影响。
土壤湿度对这两种病害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当水分充足的时候,就会导致土壤通气性下降,从而出现缺氧现象;
缺氧又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并且会影响根系吸收养分,同时还会减少根系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
这就为立枯菌和霉形体的入侵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条件,从而导致立枯病更容易发生。
此外,在土壤充分湿润的时候,地上部分也需要时间才能完全适应新的环境,这时候就容易被一些其他环境因素所影响。
如果这一阶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比如大幅度降温或者大范围降雨等,都有可能导致猝倒症加重。
合理管理田间环境。
首先,合理管理田间环境是防治这两种西瓜主要病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增强地力,有效改良土壤,通过有机物质施用增加保肥、保水、通气能力;
合理排灌水,从而降低田间湿度;
增施腐熟有机物,促进微生物繁殖,从而提高宿主植物抗性;
合理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残留的侵染子粒数量;
破坏虫源的同时抑制传播途径,还可以减少侵染机会;
其他措施,如采用高床煤炭栽培、无膜栽培等方法都可以提高土温,从而抑制病害发生。
土壤消毒措施进行灭菌处理。
为了防止这两种西瓜苗期主要病害引起大的损失,我们可以对土地进行一定措施的消毒处理:
使用药剂进行土壤消毒,灭菌效果非常好;
土壮后全园撒粉,将其深翻入土层进行处理,再全园开沟灌水7天进行灭菌处理,可以选择用二溴氯丙烷或者氟利昂进行熏蒸;
选择高温闷蒸或太阳能灭菌灭菌的方法,通过高温杀死西瓜罹患疾病种类,提高其有效性;
使用适当比例草木灰和新鲜牛粪进行配制,然后高温闷蒸处理,这样能够提高灭菌效果;
施用五倍子粉,也可以达到很好的灭菌效果;
等施用石碱时,也能起到抑制发芽和减少虫害等作用;
高温堆放秸秆污垢,也能够提高灭菌效果;
使用生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有良好的灭菌效果;
合理轮作也是防止种子及其杂物中有孢子残留的方法之一;
在春季出雨后早翻地,有助于提高地温并促进孢子萌发,从而为当年生物灭菌提供更好的条件;
将作物秸秆清理干净,并进行灭菌处理,有效降低世代交替带来的孢子数量;
不带根茬耕作可以降低种源。
种子消毒处理。
为了控制并消灭这些孢子,我们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对种子进行热水浸种处理,可以选择用65°C热水泡水处理种衣;
在播种过程中,可以使用50%多杀霉素600倍液等其他液体拌种;
采用生物技术,通过施用生物肥料等方式提高抗性。
化学防治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用50%多杀霉素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以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对于30%噻霉可湿性粉剂扩展喷雾处理均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来源:哒咪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