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需要给各位小伙伴提个醒,福建西部山区高速路段的充电桩相对较少,最大功率也相对较低,电费不便宜。错峰出行基本可以满足充电需求,但是过年期间有出行需求的伙伴,还要及早规划,同时多些耐心等待充电。
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小伙伴而言,这处南方“仙界”都是非常值得打卡的自驾去处。
放眼华夏,民间信仰最盛之地,非闽粤两省交界莫属。闽南、潮汕和客家几大民系在此交汇,陆地海洋的文明在此融合,创造出多元和灿烂的文化。
冬日寒潮的冰锋最南一般可以抵达长江沿线,此时继续南下,气候正好温和适宜。所以,我选择在年末从长三角出发,开着一台纯电动车,去这片神奇的土地瞧一瞧。
Day 1龙岩永定-漳州南靖
从长三角到福建龙岩,路程在800至900公里左右,一天正好可以抵达。对纯电车主而言,中途简单休整一下,充一次电即可。
不过需要给各位小伙伴提个醒,福建西部山区高速路段的充电桩相对较少,最大功率也相对较低,电费不便宜。错峰出行基本可以满足充电需求,但是过年期间有出行需求的伙伴,还要及早规划,同时多些耐心等待充电。
第一站去龙岩,是为了打卡福建最具地标特色的建筑之一——土楼。福建省内大大小小的土楼数以千计,而其中最著名的两处,莫过于龙岩永定的土楼王,和漳州南靖的“四菜一汤”。
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至闽西南的山地,面对猛兽和匪患风险,选择围屋而居。土楼对外是防御的堡垒,对内则是温暖的港湾。当走进土楼的那一刻,“家”的概念得以真正的具象化。
在近400年历史的“土楼王”承启楼内,江氏家族构建起了一个功能完整的小型都市,家族里的每家每户在土楼里公平地分得一套四层小楼,用于生活起居。土楼以易经八卦布局,由四条环状建筑构成土楼不同的功能区,兼顾居住、待客、教育、祭祀等多重功能。即所谓“高四层,圆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
所谓“承启”,寄托着江氏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愿景。承启楼数百年间走出了40余位进士、举人、贡生,在现代更是走出了80多位大学生、科学家、作家等。耕读传家的中原故人,将文明的火种播撒在这片山海之间的土地,让客居的“他乡”变成后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离承启楼约半小时车程的另一处著名的土楼群,便是漳州南靖县的土楼群。南靖土楼所处位置更深,但可以窥见土楼更多元的样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
黄氏家族自元代起,便在深山中一处不易寻觅的凹坑内定居,后代繁衍至今,陆续建起外部包围着的四座圆形及椭圆形的新土楼,供几房后人居住生活。五座建筑矗立在山间,就像翻阅一本五册的“家谱”,一个家族枝散叶,形成人丁兴旺的族群,整个数百年的繁衍史,皆凝聚于此。
南靖还保留着目前历史最悠久的“裕昌楼”,见证了五姓家族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历史。其中倾斜的梁柱,却是这座近700年历史的土楼历经台风地震磨难保留至今的奥秘所在。
大部分土楼的正中央是客家人普遍祭祀的观音庙,而家族的宗祠则一般建在土楼之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塔下村的张氏宗庙。张氏族人遍布海内外,其宗庙前的石龙旗,是客家人纪念乡贤的丰碑,类似我们所熟知的“牌坊”。家族后人在石龙旗的感召下,奋发争先,光耀门楣。
美食方面,福建西部走出了全国闻名的“沙县小吃”,而其中最有特点的菜品莫过于炖汤,龙岩地区亦是如此。闽西南地区的百姓喜欢将丰富的食材炖煮于一人份的汤盅之中,方寸之间,各种鲜肉与其他食材的气味相得益彰,品之鲜甜,各种标准化的调料此时却显得无比多余。
Day 2 潮州
驱车南下,从闽西南转入潮汕地区只需约2小时。许多人眼中,潮汕是一体的区域,其实从历史沿革而言,两者略有差异。潮州自东晋即为潮汕地区郡治所在,故已有1600余载历史,汕头则是近代开埠以来形成的近现代都市。在潮州,你可以探寻到的,更多是古城街巷间的唐宋遗风。
漫步潮州古城中,可以瞥见许多千年古迹,潮州开元寺便是之一。它与泉州开元寺南北相望,同为唐代“十大州寺”的孪生印记。
步入寺内,唐代石经幢上的梵文隐约可辨,宋代的木构斗拱如凤凰展翅,元代的陨石香炉静立檐下。大雄宝殿前,两株南宋菩提树已亭亭如盖,枝叶间筛落的阳光,穿越千载。潮汕特有的嵌瓷工艺,让原本色彩单调的屋檐雕塑,变得栩栩如生,如游龙戏凤。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古今代有才人出。从这里走出了“潮州之子”饶宗颐——一位通晓六国语言、横跨十三领域的国学泰斗。潮州东城墙边,有一处饶宗颐纪念馆,介绍这位大师的生平与成就。手稿真迹与敦煌拓片间,可见他笔下“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治学境界。
出广济门,便来到 “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广济桥,这种设计是桥梁史上的孤例。浮舟相连如琴键跃江,梭船解缆令潮汐奔涌。
同一座桥,便可兼顾贸易互市与航运通行之需,即使是用于海运的高桅帆船,亦可通行韩江。这种因地制宜充满智慧的设计,刻录着潮汕地区自古重商,通达四海的基因。
何谓韩江?走过广济桥便知。韩江对岸,笔架山麓的韩文公祠,这里藏着潮州人对韩愈的永恒敬意。尽管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仅在潮州主政八月,却施行了驱鳄、兴学、释放奴婢等多桩利民政措,令蛮荒之地“山河为之易姓”。祠中“功不在禹下”的碑刻,恰是潮州“海滨邹鲁”文脉之肇始。
驾车转向汕头澄海前美村,暹罗侨商陈慈黉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令人屏息。陈慈黉是19世纪的“暹罗米王”,其后人亦是现代泰国的保险业大亨。
陈氏家族三代人共同打造了“驷马拖车”式宅院群,能工巧匠将南洋巴洛克浮雕与潮州金漆木雕共冶一炉,虽为严谨的中式宅邸格局,但地板可见精致的意式地中海风格,1866扇门窗无一重复。侨民是融贯中西的纽带,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这里,我还邂逅了一场震撼的潮汕非遗——英歌舞。画着脸谱的舞者执槌击鼓,腾跃间似梁山好汉破阵而出,古老的傩舞血脉在铿锵节奏中复活。
潮汕美食近年来名扬在外,我也得以在当地吃上一顿正宗的美味。蚝仔烙在铁板上滋滋作响,地瓜粉裹挟着珠蚝的鲜甜,煎至边缘焦脆如蕾丝。
夜晚,牛肉火锅的江湖在此沸腾,脖仁雪花纹如大理石,匙柄肌理透如琉璃,沙茶酱的咸甜勾出肉香,方知潮人“庖丁解牛”的功夫已臻化境。
Day 3 汕头
从澄海向东南驱车不过一小时,韩江在此汇入南海,咸淡水交界处滋养的汕头,既有百载商埠的南洋遗韵,又有向海而生的鲜活烟火。
这一天,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这处礐石湾畔的“潮汕红头船”造型建筑内,一部潮人闯荡四海的历史徐徐展开。从樟林港出发的红头船模型,甲板上堆满陶瓷与丝绸,船舱里蜷缩着“过番”劳工的蜡像,皱纹里刻满离乡的决绝。侨批展区泛黄的信笺上,“批一封,银二元”的辛酸与温情流淌,海外游子用血汗钱换来的家书,字字皆是“海水到处有华人”的注脚。
中国人向来讲究安土重迁,但是潮汕这片夹于山海之间的土地,客观而言对农耕时代的先民存在诸多制约。当陆地的开发达到顶峰时,神秘未知的海洋,自然成为了潮人下一程的目的地,也塑造了他们与中原地区迥异的文化、性格。
海洋的凶险使谋生的潮人付出了太多血泪,搏击其中的潮人形成了敢为人先、勇敢坚毅、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拥有蒸汽和内燃机、电报和通讯的近现代,海洋的阻隔变得不再那么可怖,而潮人血液里流淌的精神,却使他们成为现代商业社会中成就非凡的弄潮儿。
临近傍晚,踏入小公园骑楼群,仿佛走进上世纪30年代的胶片电影。中山纪念亭如一枚金色纽扣,缀在放射状街巷织就的扇形路网中心。
修复后的永安百货大楼外墙,巴洛克山花与潮汕瓷嵌画相映生辉,斑驳的“南生贸易公司”招牌下,铁门吱呀声惊醒了沉睡的民国银号旧址。转角处的飘香小食店飘来粿品蒸汽,手打牛肉丸的捶打声与嵌瓷匠人的叮当声,合奏出老城永不谢幕的市井交响。
汕头开埠后,现代化的邮政、电报、电气、自来水等公共服务,以及各类制造工业,都由侨民从海外投资引入,让汕头成为了中国沿海最早开放的近现代化城市之一。许多侨民虽在异乡繁衍数代,但是故土“唐山”依旧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家园,造福桑梓,也是他们心中始终未曾动摇的执念。
潮汕的美食总能带给我惊喜。白天,路边摊档一份沙茶拌粿条配猪肝蛤蜊汤,只需11元,就能品尝到最鲜美的食材。
夜粥大排档的烟火里,砂锅海鲜粥正咕嘟冒泡。米粒在瑶柱与虾膏的浸润下化为绸缎,起锅前撒一把冬菜与芫荽,鲜美至极,搭配一份普宁炸豆腐,味蕾之丰盛无与伦比。
街头甘草水果摊则是色彩的狂欢:青芒脆如碧玉,蘸南姜末与甘草汁激出酸甜;腌桃李泛着胭脂红,咸甜交织。
Day 4-7 未完待续
接下来,我的行程将去休闲度假的南澳岛,并返回福建前往“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以及祖国大陆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平潭岛一游,探索更多的惊奇与未知。感兴趣的朋友,如果假期还有余额,不妨持续关注!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温风
来源:踢车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