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商业世界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一种是“卖货”,另一种是“做品牌”。前者是短兵相接的流量争夺战,后者是润物无声的价值沉淀。当你的团队深夜还在为促销方案绞尽脑汁,或为直播间流量焦虑时,或许该停下来问一问:我们究竟是在追逐短期的销量,还是在经营一份能让消费
你是在卖货还是在做品牌?
做品牌,消费者主动找你;卖货,你被动找消费者
在商业世界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一种是“卖货”,另一种是“做品牌”。前者是短兵相接的流量争夺战,后者是润物无声的价值沉淀。当你的团队深夜还在为促销方案绞尽脑汁,或为直播间流量焦虑时,或许该停下来问一问:我们究竟是在追逐短期的销量,还是在经营一份能让消费者主动奔赴的长期事业?
卖货的逻辑简单直接——找到消费者,说服他们下单。无论是直播间的“9.9上车”,还是电商平台满屏的“限时秒杀”,都在用低价、促销、话术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但这种模式下,企业往往陷入三个泥潭:
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当所有人都在竞价排名、抢头部主播坑位时,获客成本必然水涨船高。某美妆品牌创始人曾坦言:“一场直播GMV 500万,实际利润不到5%——流量费、分佣、退货,最后只是给平台和主播打工。”用户忠诚度趋近于零:消费者因为低价而来,也会因为更低的价格而走。没有品牌认同的支撑,复购率只能依赖持续的价格刺激。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当价格战成为唯一竞争手段,行业逐渐内卷,最终演变成“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的死循环。更残酷的是,算法支配的流量世界里,品牌一旦停止投放,就可能被消费者彻底遗忘。
品牌是什么?它不是LOGO,不是广告语,甚至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一种“无需解释的选择”。当消费者想喝碳酸饮料时下意识拿起可口可乐,想买运动鞋时第一个想到耐克,想换手机时自然走进苹果门店——这种条件反射般的决策,才是品牌的终极竞争力。
真正的品牌逻辑是“反流量”的:
从“说服购买”到“吸引认同”:lululemon不卖瑜伽裤,而贩卖“热汗生活方式”;Patagonia不卖冲锋衣,而倡导“地球优先”的环保理念。它们用价值观筛选用户,让消费者主动成为品牌的传播者。从“流量收割”到“资产沉淀”:可口可乐前董事长曾说过:“即使工厂一夜烧光,只要品牌还在,第二天就能重建。”品牌资产是抗周期的护城河,它沉淀在消费者的心智中,而非平台的算法里。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爱马仕的铂金包每年涨价依然排队抢购,戴森吹风机比同行贵10倍仍供不应求。当品牌成为品类的代名词,就拥有了定价权而非被市场定价。转型品牌并非否定销售,而是重构生意的底层逻辑。这需要企业完成三个关键跃迁:
从“产品功能”到“情感共鸣”“卖货思维”在介绍参数,而“品牌思维”在讲述故事。观夏香薰用东方庭院的美学叙事,让香氛成为都市人的精神栖息地;好利来联名哈利波特、芭比,用IP化运营将甜品变成社交货币。当产品被赋予情感价值,消费者的购买理由就从“需要”升级为“想要”。从“流量入口”到“用户运营”
完美日记早期靠小红书KOC投放快速起量,但真正让它穿越周期的,是私域社群中2000万用户的深度运营。通过小完子人设、会员体系、定制服务,它把流量池转化为品牌的自有阵地。真正的品牌,会把用户当作“人”而非“数据”来经营。从“爆款逻辑”到“系统建设”
花西子凭借雕花口红一战成名,但支撑其国风美妆品牌地位的,是东方美研院的研发体系、非遗工艺的供应链深耕、以及贯穿产品/视觉/内容的中国文化表达。品牌需要战略定力,用5-10年构建从产品创新到文化输出的完整系统。
短期来看,做品牌似乎比卖货“慢”,但拉长时间轴,品牌才是最高效的商业模式:
降低获客成本:苹果几乎不做促销,但果粉每年追新机;特斯拉没有广告预算,但官网访问量超过所有车企之和。提升溢价能力:同样材质的T恤,优衣库卖99元,印上Supreme的Logo就能标价999元。穿越经济周期:经济下行时,强品牌往往更具韧性。2023年全球消费疲软,但LV集团上半年营收增长17%,爱马仕增长25%。所有企业都始于卖货,但只有把货卖成品牌,才能跳出内卷的囚徒困境。当消费者开始主动搜索你的名字,当你的新品上市即引发社交媒体讨论,当用户愿意为你的联名款通宵排队——这些瞬间都在印证:品牌,才是商业世界最珍贵的复利。
卖货是战术,品牌是战略;
卖货解决生存问题,品牌回答存在意义。
你的选择是什么?
来源:丹丹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