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威深度采访:揭秘自然生态摄影师镜头下的自然奇遇

360影视 2024-11-28 11:11 4

摘要:一位在自然摄影领域深耕二十多年的探索者,用他的镜头捕捉了无数的自然与生灵之美。从最初的胶片相机到如今的超高清数码设备,程中威老师见证了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他从实践中得来的体悟与理解,以更生动、深情的方式传递给大众。

一位在自然摄影领域深耕二十多年的探索者,用他的镜头捕捉了无数的自然与生灵之美。从最初的胶片相机到如今的超高清数码设备,程中威老师见证了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他从实践中得来的体悟与理解,以更生动、深情的方式传递给大众。

让我们跟随程中威老师走进他的影像世界,分享他从业多年的珍贵经验、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对未来摄影和视频创作趋势的独到见解。

( 翻转手机横向欣赏宽幅作品 )

/ 您在成为摄影师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的呢?

程中威:我曾从事过多种类型的职业,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大多数与IT 领域有关。虽然小时候家里曾经经营照相馆,但是当时的我对此并未展现出多大兴趣,但对摄影的好奇在心底悄然生根,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记录下珍贵的瞬间和感动。我也曾专业学过美术,因为几分之差与美院失之交臂。然而我也深深感到总有些画面难以通过画笔完全呈现出来,而摄影却能够更准确地记录下某些场景中的氛围与情感,毕竟记忆总是容易出现偏差。

真正点燃我对摄影热情的是在高中时期,那时候渐渐开始有强烈的表达欲。我找机会借到了一部无法变焦但却风靡一时的奥林巴斯卡片相机,除了机身价值不菲,购买和冲洗胶片的成本也十分高昂,我小心翼翼地在每一个“决定性瞬间”按下每一次快门。从那时起,我就有了自己的标准去定义所谓“决定性”,我认为一切瞬间都是时光的切片,只代表那个瞬间而已。这是我摄影之旅的起点

/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数码单反的呢?

程中威我在 2001 年左右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是通过电视购物平台看到的,像素只有 50 万。相比我们现在的手机动辄5000万像素的规格,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时代的发展,时光的流逝,令人慨叹。只记得我拿到相机后迫不及待地在午休时跑到附近的公园去拍荷花,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各种试拍之后还是把它退了。

后来,还是坚持使用美能达的胶片相机拍摄,直到两年后我购买了第一台二手的尼康5700 一体机,才算是正式踏入了数码相机时代。现在回想起之后入手尼康D70和佳能 350D 数码单反的心情,丝毫不亚于现在用最新的 8K专业电影机的激动。

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微距镜头拍摄昆虫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一是源于我从小就喜欢各种漂亮和奇特的昆虫,二是我在拍摄和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这不同于小时候的乐趣,而是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期间我开始活跃在一些摄影网站和昆虫爱好者论坛,在交流和互动中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2006 年元旦我带领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栏目摄制组去海南蝴蝶谷进行我和另一个朋友的专访报道。在那一刻我才开始重视传播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 您为什么最后没有选择从事电脑专业的工作呢?

/ 您是怎样把「摄影」变成职业的呢?

程中威当时觉得IT相关行业前景不明,而且也是一种“青春饭”,我只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和焦躁,我心里便萌生了转向职业摄影的念头。后来有机会进入到本地一家企划公司,主要负责图片编辑调色、撰文、策展等工作,帮助客户去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摄影作品,以及通过图文编辑的过程来提升他们的意识水平和创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获得了大量高强度的锻炼和提升,尤其是很多想法有机会通过项目来实践,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深深地融入这个行业。

/ 您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程中威那时候我其实更倾向于记录事物的真实,也就是其本来的样子,尤其是表达要准确,因为真实的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和价值是超越表象的,是可以历久弥新的。我不喜欢虚构或编造的内容,因为这种人为造作的东西,只是代表了某种观念或者是偏颇的主观解读,在更大的时间维度里这种价值非常有限。而且那个时代国人对观念摄影还是不太了解也不易接受的。

/ 为什么后来专注于生态摄影这样小众的赛道呢?

程中威:说到生态摄影,我最近刚从青海回来,给福特拍了一个三江源主题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生态摄影不仅是小众,甚至都不算是有赛道,想要在这种极小众的领域活下去的确很难,得非常用心并巧妙地进行融合才能创造价值。

回想到2012 年,我第一次以摄影师身份跟国内第一个做影像生物调查的专业团队合作,拍摄云南普洱的自然保护区,全方位深入调查和拍摄,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第二年我正式加入了这个组织,开始专职做生态摄影。虽然当时工资并不高,也没有额外奖金补贴,但是我可以去到那些很多人向往却难以到达的地方。大家以团队协作的方式一起在野外风餐露宿,长时间在野外工作即能磨炼意志品志,也有机会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地以影像的方式做最专业的调查记录,这不仅给合作单位提供了宝贵和可靠的数据资料,也为以后的各种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是在乐此不疲地为利国利民的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

/ 拍摄生态摄影的摄影师们实际拍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程中威其实真正的野外自然环境和条件都是比较艰苦的,长期在户外拍摄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复杂多样的野外环境,身体需要快速适应各种干燥、潮湿、高海拔和气压变化带来了压力经常都是始料未及的。而食物和饮用水之类的质量都很容易导致过敏或者其它疾病。我本身是敏感体质,通常又必须去到各种恶劣的远离城市的环境才可能遇到那些珍稀动植物。

我最长一次的出差时间有49 天,我统计过这期间至少换了 20 多个住处,经常在早晨醒来的一瞬间都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这种身心的综合压力确实是一言难尽的。而且我发现,大多数人长期在野外这种不确定的极端环境下生存,都不太可能适应得特别好,身体通常都会出各种问题。再加上天然的身体素质也没办法和长期生活在那些环境里的当地人相提并论。大家某种程度上都是在硬着头皮去煎熬,靠着心里那份热爱和信念在苦苦支撑

/ 如何解决和克服这些困难呢?

程中威除了内在的顽强意志力,还有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大地。每一片山林,甚至每一朵云和每一阵风都在无形中和我进行能量互动。我能在某些时刻感受到被一些神秘的力量所加持,我同时也是被滋养着的。通常情况下大家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很容易放弃逃避,这也是人的本能反应。但我要想拍到独特而珍贵的画面就必须得坚持下去,比如某些物种它就是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季节才会有,真的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然而所有的努力也并不代表可以换来回报,尽力做到自己最好的程度,用极致的拼搏之心和敬畏之心慢慢领悟,逐渐感受到这种天地间的大道,看似无情却有情。

/ 您的伙伴是如何进入这个团队的?

/ 您团队的人是如何看待摄影的,他们有什么特点?

程中威: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大家虽然背景不同,但最终都因热爱大自然而汇聚一堂。有的人原本是大学讲师,有的是生态旅行领军者,有的是科研工作者,摄影水平虽然高低不一,但都因热爱而尝试用影像却表达自己的视野和焦点,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也能让团队的作品更加丰富。

在2016 年,有人提议出资拍摄一部关于我们的纪录片,讲述我们如何经历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最终都踏上了生态摄影这条路。我认为这个行业确实值得被记录,因为很多人所经历的困难都鲜为人知,也很少有人有机会表达和呈现。就我个人而言,双膝严重受损、肾结石、湿疹等都是我在这个行业里的职业病。在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专业的防范和保健意识,也往往是在无意间就造成了不可逆的很多问题。

同时,我也想提醒大家,有些摄影师为了在户外拍摄中显得更专业,可能会无谓冒险,比如非专业攀爬、户外搭帐篷等,这往往都是不必要的,反而会增加系统性风险,也是一种对自己和团队都不负责的行为。当然,如果遇到不专业、不负责的团队,也要敢于据理力争,保护自己。宁可放弃也不要带着侥幸的心态去赌,永远不要忘记探险不等于冒险的基本原则

/ 多年的拍摄过程中,您觉得什么是最难忘的?

程中威:回想起来确实有太多难忘的经历了,尤其是那些独自一个人在大自然里的时候,最具挑战的是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可能身处社会人群中的时候,人总是会不自觉的带着某种程度的表演,这是近乎本能的一种模式。最难的就是要带着觉察跳出一个又一个的模式,无论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来习得的都无比顽固。尤其是要克服大众所认同的那些价值取向,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就要做出勇敢的选择。比如最简单的挑战就是在某些场景下我要拍摄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画面,还是敢于特立独行地想象和创造新意。

当然,还要无数次克服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孤独。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就是夜里自己一个人开车行进在一个峡谷里,看到美丽的星空就快速下车拍摄,但是因为之前关闭了自动电子手刹,导致车辆溜进路边的沟壑里。我还记得当时飞奔冲过去打开车门拉手刹的过程,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原狂奔,那种紧张和刺激以及心跳和喘息都永生难忘。一次次遇险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上天的护佑,这种切身的感受才是最难忘,也是最感恩的

/ 从拍纪录片转变到拍短视频,您是怎样调整和学习的呢?

程中威:实际上,在很多年前以拍摄照片为主的时代,我就意识到很多珍贵的拍摄机会和内容,在视频中所能展现出来的效果是静态图片无法企及的,或者说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但是早期我并不熟悉剪辑软件,有些想法和构思只能交给了后期制作公司处理,还是存在诸多的不便和不尽人意。后来就专门去学习了各种剪辑软件,经过大量实践来达到心手合一的效果,至少我可以快捷并自主地来完成粗剪,把导演思维落实到从策划开始到完成拍摄的每一个环节。

再加上我之前也喜欢多种类型的音乐,大概在5 年前就开始自己制作了,再加上和专业剪辑团队的合作,才慢慢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我从中也可以充分体会到从策划创意开始到拍摄过程以及后期制作的全工作流程的乐趣。

/ 您在外出拍摄时会如何配置机器和镜头呢?

程中威:我们必须配置多机多镜的组合,特殊机位也会准备,比如GoPro 或者遥控拍摄等。因为每个设备的特性是不一样的,会根据拍摄的需求,比如对焦快或者防抖好或者色彩表现等方面来进行组合。当然更重要的还有拍摄周期的费用预算和时间预算都要统一考量和平衡,其实无论怎样都无法做到最优化,平衡就是制高点。

/ 在行业从事20多年的从业经验,给您带来了哪些提升?

程中威:拍摄自然生态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像传统电影可以大量地通过脚本和分镜头设计来统筹拍摄,这种长期在野外第一线的综合历练,可以让我在项目立项阶段就做出重要而有效的评估,这种能力很难通过单纯的理论学习获得,只能是在实践上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灵活处理,运筹帷幄。

而且,因为我需要重度参与后期制作,所以更加了解拍摄时需要获取怎样的内容。由于我对环境气象、地质地貌、动物习性等有深入的了解。就能够第一时间对拍摄对象、拍摄设备、拍摄技巧等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部署。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我还要对摄影团队的各种人员组成做合理安排,选择合适的人同样重要。所有这一切都是有机组合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要做到不偏不倚地协调各种事务,这种锻炼的益处是无穷的,也是可以拓展到各种领域的。

/ 您现在是否还能继续享受摄影的过程呢?

/ 摄影现在带给您的启发是什么?

程中威:我现在也非常享受摄影这个过程,收获也是全方位的,不同时期对同样事物也会不一样的视角和体会。我最近在制作的一部片子起名叫《生命之光》,我觉得这更像是对我真实的内心的映射,我能专注于自己本身最真实的想法去完成想做的东西,这也是一种自我实现。因为人们本能地害怕被评判,在创作时就总要去迎合大众和复刻经典,而不敢去做真正的自己原创的东西,这也导致在这种心态下做出来的东西没有那么真实而自然,而真实的力量是巨大的,超越一切主义、一切形式

目前我也更想让大家知道很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以及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虽然在没有亲身体会的基础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但这也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吧。我也一直在不同渠道和平台做讲师,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分享,也是一种心灵碰撞。更重要的是我更希望有一天,有更多人去带着敬畏和热爱的心走进自然,走“近”自然。

/ 对于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新人,您有什么建议?

/ 新人应该如何入行并保证收益?

程中威:这个行业的一些官方机构和大型企业当然会是重要的平台,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的爱好者,新人想要入行的门槛和以往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其实无论是做自媒体还是寻找机会就业,在当今的大环境下,除了要有百折不挠的心态,还要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等

最重要的还是要真正喜欢,甚至是热爱,而不是图一时之快只看到其中的利益和价值,在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和磨练,并且什么保证也没有。这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长跑,只有内心笃定地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才更有可能入行后逐步成长。不断锻造自己,提升自己成为那个想成为的人。

/ 您在商业项目方面,是如何获得资源的呢?

程中威:做商业项目更像是一种综合大考,无论之前的经验如何,每一次都可能是巨大的全新的挑战。渠道和资源有的是通过朋友关系介绍,有的是要自己去谈判争取,有的可能纯粹需要运气。在这个行业做了这么多年,很多业内的朋友也知道我在专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和意识水准,这种积累的信任可能是更加重要的

对于合作项目而言,我一般都会在计划启动前已经开始做大量准备工作,甚至要做出计划外的预案,保证高质和高效地完成,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态度。

/ 您认为一个好的生态影像作品最重要的关键点是什么?

程中威:所谓各花入各眼,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目前的理解无论是单幅瞬间还是组图故事,首先要能赋予作品自己想表达的真情实感,任何一次真实的感动都是无以伦比的;第二,作品是否能融入自己的深刻见解和体悟,不只是在构图和光影上取巧,这也体现出作者的审美风格和水准。第三是如果能有在经典之上的创新和尝试,不管是视角、机位和各种巧思以及娴熟的技术手法等等,不拘一格,以一切为我所用的心态来为作品服务,都是难得的上佳之作。

其实作品自己会说话,虽然大众甚至某些非专业评委未必看得出更多的信息,但是对于长期做自然观察的专业人士来说,可以看得出来创作者是否对拍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和尊重,这种发心也是至关重要的。再者,还是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灵感,这是超越套路和规则的部分,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对于艺术表达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这跟我们的生活经验经历等都有关系。如果作品能够做到自然动人,精彩奇妙,继而能引发更多共鸣与传播,其价值就远超作品本身了。

来源:影像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