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职场分水岭!超半数人都踩过的危机陷阱,如何避开?

360影视 2025-02-05 16:36 3

摘要:在当今的就业环境下,35岁危机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无数职场人的心头。今年的就业市场本就惨淡,提及35岁危机似乎更添焦虑。但身边的诸多见闻让我深感,若不及早应对这一危机,一旦深陷其中,便可能难以脱身。

在当今的就业环境下,35岁危机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无数职场人的心头。今年的就业市场本就惨淡,提及35岁危机似乎更添焦虑。但身边的诸多见闻让我深感,若不及早应对这一危机,一旦深陷其中,便可能难以脱身。

更令人无奈的是,网上不少大V谈及如何摆脱35岁危机时,给出的建议往往只是在糊弄大众。他们声称只要潜心钻研技术、提升能力,35岁甚至65岁都不成问题,还以姜子牙八十遇文王、杨振宁百岁当教授为例。然而,这不过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成功人士的经历难以复制,我们并非都能拥有他们那样的成就与机遇。所以,探寻摆脱35岁危机的有效方法,对每一位职场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要理解35岁危机的产生,我们不妨参考Sigmund鲍曼所著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在现代社会,经济增长早已不再单纯依赖劳动力,劳动力过剩成为普遍现象。在人力使用精细化的过程中,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如同挑选猪肉时优先选择里脊一样,倾向于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群体。总体而言,35岁以前的劳动力更受青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年轻人大多没有家庭的拖累,能够接受高强度的工作模式,996甚至007的工作时长对他们来说不在话下。而35岁以上的职场人,往往需要兼顾家庭与工作,精力难以完全集中在工作上。其次,从生理角度来看,人的精力和体力在35岁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即便有些职场成功人士声称自己过了35岁依然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但很多时候这可能只是下属的奉承之词。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年轻人的用工成本相对较低。综合这些因素,在大量重复性劳动岗位上,包括码农等职业,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年轻劳动力,这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虽然依靠技能摆脱35岁危机对少部分人来说是可行的,但如果盲目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无疑是风险巨大且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毕竟,我们不是杨振宁,也不是姜子牙,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上。如果壮志未酬,在孩子的教育、家庭的开销等压力下,最终可能只能拿着N+1的补偿,无奈地加入送外卖、送盒饭的大军。

在35岁之前,在职场中攒到足够的钱,这看似是一句人人都懂的废话,毕竟谁不想多挣钱呢?但能挣钱并不意味着在35岁时就能拥有丰厚的积蓄,更不用说实现财富自由了。财富的积累不仅需要入对行、选对单位,还需要一定的运气。然而,我想说的重点并非这些外在因素,而是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从毕业到退休,职场轨迹会一直单调上升,今天挣1万,明天就能挣1万5。

在该挣钱的时候,我们要果断出手,抓住机会。不要总觉得以后还有大把的机会,而忽视眼前的利益。同时,务必要远离消费主义。现实中,有许多在大厂工作多年、工资不低的朋友,手头存款却连10万块钱都拿不出来。一旦在35岁被裁,他们将陷入极度被动的境地。消费主义往往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消费陷阱,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忽略了财富的积累。手中有粮,心里才能不慌。如果在35岁被裁时,即便没有实现财富自由,但手中的钱足以支撑一年半载的生活开销,那么在规划后面的人生道路时,我们便能更加从容。

在35岁之前,注重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这是摆脱35岁危机的又一关键途径。我们常常会发现,优秀的销售(top sales)似乎不太担心35岁危机,这是因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精力和体力,而在于手中拥有一批铁杆客户。这些客户是他们在职场中的宝贵财富,无论走到哪个单位,客户都会跟随而来。无论是通过喝酒应酬、真诚待人还是其他方式积累起来的人脉,都如同 “铁杆庄稼”,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销售如此,其他岗位也不例外。在职场中,积累一批出了公司大门还愿意与你交往、吃饭的朋友,这将成为你一辈子的 “饭票”。当你辞职创业时,他们可能会成为你的投资人,愿意倾听你的项目想法,甚至为你提供资金支持;当你开一家小店时,他们也可能会为你带来客源。然而,积累人脉这件事,公司通常不会主动教导你,社会上的大V也很少提及。因为积累人脉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原公司的资源,实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互惠互利。大公司自然不愿意员工这样做,所以主流论调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尝试,只是在做之前,需要权衡利弊,谨慎抉择。

在35岁之前,努力形成一定的个人影响力,这也是摆脱35岁危机的重要途径。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有些专家不爱交际,却依然有很多投资人追着投钱?这是因为他们拥有比人脉更重要的资源 —— 影响力。影响力是指在不依赖社交关系的情况下,被他人所关系的情况下,被他人所认识和认可的程度。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影响力是一种稀缺资源。除了自己的父母,社会上能认识你且不讨厌你的人并不多,正因为稀缺,所以它的价值巨大。

在自媒体时代,影响力的价值体现得尤为明显。网络大V可以轻松实现变现,明星开个账号就能迅速走红,这都是影响力的作用。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搞自媒体,成为薇娅、李佳琦那样的人物,这同样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我想说的是,要在自己的行业内有意识地培养垂直影响力,这是最高效的个人投资之一。同样级别的Java专家,如果有1000人认识你,那么你的价值和待遇就会比只在单位内小范围被认识的专家更高。这是因为在企业挖人时,从众心理会发挥作用。如果两个候选人水平相当,企业往往会选择大家都知道的那个,这样即使选错了,决策者也更容易解释。

那么,如何培养影响力呢?我们可以参考大厂高层的做法,借助大厂的光环,潜移默化地将自己与背后的公司、产品联系起来。当竞品公司进入该领域时,往往也会愿意挖走这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因为他们代表了行业的标杆和形象。所以,我们不能只埋头工作,还要抬头看路,积极参加行业会议,在社交媒体上以某大厂某某负责人的头衔发表观点,说不定就能因此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

35岁危机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主流声音很少提及的这三条破局之路,虽然在HR和公司政委眼中可能被视为 “不务正业”,但却是我们摆脱35岁危机的有效途径。我们不能仅仅依赖钻研技能这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而要在年轻的时候,认真思考这三条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有意识地去尝试和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35岁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掌握自己的职业命运。

文本来源@北冥乘海生的视频内容

来源:男科孔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