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替代人类工作”的讨论再度升温。近两年,从ChatGPT到各类国产大模型,AI早已渗透职场人的日常——敲代码、写周报、做PPT……年后求职季来临,写简历作为求职第一步,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AI工具。面对“简历”这一职场敲门砖,试图用技术碾压竞争。但真能如此吗
春节期间最火爆的事大概就是AI领域又迎来一波新浪潮——国产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让世界再次见识了AI能力的边界突破。
“AI替代人类工作”的讨论再度升温。近两年,从ChatGPT到各类国产大模型,AI早已渗透职场人的日常——敲代码、写周报、做PPT……年后求职季来临,写简历作为求职第一步,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AI工具。面对“简历”这一职场敲门砖,试图用技术碾压竞争。但真能如此吗?实际体验究竟如何?
我们选取了国内几款主流AI工具,从零开始生成简历,并尝试用已有简历让AI优化,看看AI简历是不是真的能让求职者如虎添翼。
1从无到有:AI生成的简历,是“模板”还是“答案”?
如果你是一位毫无经验的新手,告诉AI“我想应聘新媒体运营工作,帮我生成简历”时,不同的AI们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卷。
一些AI直接甩出模板回复:“请填写工作经验、教育背景……”这类工具更像一本《简历写作指南》,用户需自行填写简历的详细内容。对于小白而言,虽提供了框架,但“授人以渔”的尴尬尽显——用户仍要绞尽脑汁量化成果、提炼亮点。
有些AI则堪称“保姆”。AI生成的答案会自动拆分工作内容,套用STAR法则(情境-任务-行动-结果),量化数据、方法论、职场黑话一应俱全,还会举例爆款案例,“播放量X%”“互动率提升X%”等数据。乍看之下,简历高端,用户只需要填空。
但以上结果无一例外,都不是一份简历,不过是有详略之分的简历模板罢了。
于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向AI补充了一些“职业信息”:
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在没有完全详尽的信息提供背景下,AI仅能生成模板式的答案,或许AI会根据以提供信息进行“成果”拆解,但细究你就会发现,这些“成果”多为AI根据市场岗位需求杜撰的“理想案例”,生成的简历堪称“职场爽文”,用户必须逐一核对真实性,有大量信息需要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修改。
与此同时,将同一份信息喂给不同的AI工具所生成的答案也会大相径庭,这和不同AI工具的模型算法针对领域有关。
可见,AI写简历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简单——AI写简历是有门槛的。
你不仅需要知道AI工具如何使用,还需要对简历究竟需要体现求职者的什么信息有概念。
一方面,知道AI工具如何使用,才能在使用过程中选择模型功能适配的工具。有些AI工具的算法模型主打编程,而你非让它写抒情长文,这种过程大概就会像逼着刘慈欣写琼瑶式小说,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极致折磨。另外,AI模型能生成的答案和使用者的使用能力是挂钩的,使用者给AI下达的指令越准确,AI生成的答案就越优质。对于AI使用逻辑不熟悉的用户,想要“训练”一个好用的AI工具,自己就要先下苦功。
另一方面,使用者自身需要有相应的知识,才能用好AI。如前面提到的,让AI工作是需要下达指令的,如果使用者本身对于“简历”没有概念,是无法提供给AI对应信息的。还有就是,AI通过模型分析再解读的内容也可能严重失真,使用者需要对如何写简历有概念,才能校准这些问题。
2从有到优:AI美化简历,是“助攻”还是“挖坑”?
既然从无到有难,不如换个思路,我们将已经做好的简历上传AI,只让AI来优化润色简历,结果又会如何呢?
转向AI简历优化功能后,我发现算法对“职场黑话”有惊人执念。对于原本简历中“根据素材情况和脚本需求,进行素材的二次创作,构架新的故事线和人物线”的描述,在AI优化润色后被修改为“依据……定位,精准梳理……,构建……脉络。”那股精英班味儿瞬间有了。
但伴生的问题是,AI润色升级的不只是词汇,还“升级”了部分我的工作内容。在原本简历中,一些我负责执行/参与的部分被AI解读为“主导”/“制定”,这显然存在过度美化的问题。
诚然,AI确实能帮助一些工作能力不俗、只是文笔不太好的求职者美化话术,校对措辞不当,让你的简历看起来很高级。但是也存在美化过度的问题。这在求职中,可能会为求职者造成面试被质询或者背调有出入的不便后果。
因此在使用AI润色简历后,也一定要仔细查验生成结果。否则真到了面试,发现自己的工作经历被AI包装成“构建私域流量矩阵”,实际工作不过是维护业主微信群,再跟面试官慌忙解释,可就来不及了。
3人机协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基于上面两种方向的AI写简历体验结果,现阶段我们想用AI写简历到底该怎么用呢?
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一种方法是,与其让AI从零开始天马行空,不如先自行梳理经历框架,再用AI优化措辞。对于不太会写简历的求职者,可以借鉴AI生成的简历模板中“项目背景-行动-结果”的结构拆解经历,重新组织内容。
不可否认,AI为求职者提供了更高效的起跑线——它能快速生成标准化模板、提供行业术语参考、甚至启发内容思路。但工具的本质是“放大能力”,而非“替代能力”。
AI让求职者能更直观地知道简历该怎么写,但简历里“我”是谁,只能自己回答。
当技术浪潮席卷而来,真正的竞争力,仍在于你独一无二的经历、思考与成长。
那些独一无二的故事,终究要靠自己书写。
来源:祝你前程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