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中国航天交出一张张硕果累累的成绩单,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太多发射的震撼瞬间,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浩瀚宇宙中留下了更多属于中国的印记。全年我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发射次数创历史新高。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更加值得期待,除了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
图源:网络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2024年,中国航天交出一张张硕果累累的成绩单,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太多发射的震撼瞬间,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浩瀚宇宙中留下了更多属于中国的印记。全年我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发射次数创历史新高。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更加值得期待,除了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天舟九号将飞天,昊龙货运航天飞机、轻舟货运飞船分别和它们的登天云梯——朱雀三号、力箭二号也将首次登台亮相。(据央广网)
梦虽远,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能圆。“嫦娥四号”首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天问一号”、“神舟”系列继续探究更加遥远的深空……跟人类的太空之旅一样,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旅也应不断探究未知之境。可是,“未知之境”不在眼前,无法触手可及,我们又该如何乘探索之舟,抵未知之境呢?
要永葆探索之心,扬帆驶向未知之境。好奇心是人们通向成长和成功的原动力。对于未知知识、未知世界的好奇,激发人们强烈的探索兴趣。
有一段时间,“养臭水”风靡小学校园。养臭水是指将剩菜剩饭、昆虫尸体等放在密封容器中“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这些物质开始腐烂,产生臭味,甚至还会爆炸。在教室里“养臭水”,倘若发生爆炸等情况,即便没有造成师生受伤,也会污染环境,影响大家的健康。于是,“养臭水”受到了广泛批评,很快就被全面叫停了。
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养臭水”背后的探索精神“真香”,与其一刀切地禁止,不如引导孩子们以更加安全的方式进行探索。在保障他们健康的同时,也呵护他们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只有永葆好奇心,才能登上“探索之船”,扬起驶向未知之境的风帆。
要提升探索之力,执浆划向未知之境。探索未知之境,既要有动力,也要有实力。这就好比船只不仅要扬帆出发,还要持续用力划桨,才能不断前进,接近目标。所有的探索都不应该是率性而为、天马行空的胡乱尝试,而应建立在不断积累的实力基础之上,讲究方法和策略。
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井底下有一只青蛙和一只蜗牛,它们都想要到井外面去,结果蜗牛爬了出去,青蛙留在井底。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因为青蛙虽然跳得高,但它腿的肌肉还不够支撑它一次跳出去。它的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让自己一次次跳起来又摔下去,每次都要从零开始,每一次都没有进步,最终只能放弃。而蜗牛虽然跑得慢,但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就形成积累效应,最终成功爬了出去。
任何探索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学会积攒力量,增长才干,步步为营,积硅步方能致千里。如果没有嫦娥一号至三号所积累的技术基础和经验,就不可能实现嫦娥四号首次在月背登陆、嫦娥六号首次在月背取壤的目标。对广大学生而言,先要老老实实地把“已知”的知识学深学透,化为己有,然后厚积薄发,开拓创新,循序渐进地接近“未知”之境。
要锚定探索之志,不断抵达未知之境。一个世纪前,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写下著名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我选择了一条更少人走的路,这使得一切都不一样”的诗句脍炙人口,给人以深刻启迪。
未知之境充满不确定性,一旦踏上这条“更少人走的路”,就意味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危险和挫败。探索之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足够坚强和坚韧,经得起波浪,受得了打击,像《老人与海》的主人公一样坚韧不拔,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只要我们始终永葆探索之心,不断提升探索之力,始终锚定探索之志,坚定地驶向远方,就能像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神舟”系列一样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实现人生的梦想。(文/李蓬国)
来源:姗姗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