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我没再回老家,年初四回去,看到大门贴着的对联我愣住了

360影视 2025-02-05 17:57 2

摘要:年腊月廿六下午五点,大堂哥打来电话,我按了接听键,电话那头大堂哥充满喜悦的声音传了过来:“晋江,年初四你大侄子摆婚宴,你到时候要回来喝他的结婚喜酒啊!”

文/ 桂花 素材/梁晋江

(声明:为了方便阅读,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部分情节虚构处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我的父亲是一名村干部,高中毕业,他就进入了大队做基层工作,一干就干了几十年,直到他退休。

前年9月,父亲脑梗医治无效后去世,享84岁。父亲走完了他平凡的一生。

父亲去世后,小弟把年迈的母亲接到城里和他们一起生活。这一年多,我没再回老家。

年腊月廿六下午五点,大堂哥打来电话,我按了接听键,电话那头大堂哥充满喜悦的声音传了过来:“晋江,年初四你大侄子摆婚宴,你到时候要回来喝他的结婚喜酒啊!”

听了大堂哥的话,我欣然应允。

我本想年前回一趟老家的,自从父亲去世后,我已有一年多没回去了,老家房子和窗台,我想早已积满灰尘了吧。

弟弟和母亲在外省生活,离老家更远,我在省城生活,开三个钟头车就回到老家了。小弟让我年前抽空回一趟老家。我本想趁今年放假早一点回去一趟打扫一下卫生的,大侄子年初四摆结婚喜酒,那就等过了年再回去吧。

这样想着,我就打消了年前回一趟老家的念头。年初四回去早一点,打扫一下家里的卫生,开开窗透透气就行了。

这样想着,我就告诉老公我不回老家了,等过了年我们一起再回。

我的老家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春天一到,河堤两岸的柳条,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柳树下面,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白色小野花,美丽极了。

我家就落座在河堤岸上不远处,每天一打家开门,展现在眼前的是满眼的绿色生机。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季节是夏天,因为家对面的那座山头,一到夏天,就开满了杜鹃花。

每天早上,父亲去大队上班前,他盛一碗杂粮米饭,蹲在家门口,打开收音机,收听时事新闻。

几岁的我,看父亲打开收音机收,我就站在收音机不远处,静静的听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悦耳动听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我特别喜欢听播音员的声音,我觉得那声音特别好听,几岁的我常常想,为啥同是人说话,而播音员说出的话就那么好听呢!长大我才明白,人和人的声带是不一样的,说话好听的人,他们天生就有一副好嗓音。

晚上父亲没事干的时候,也喜欢打开收音机收听新闻,那时候还没有电视机,他对时事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听收音机获得的。

父亲听完了,他会把听到的国家大事告诉家我们。母亲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她不懂说普通话,但是她爱听父亲讲这些新闻时事。

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也爱上了听收音机,有时候父亲不在家,我也会捣鼓着按下收音机的收听键,听播音员说话。有时候听着听着,我竟然忘记了干家务活。

父亲下班回来看到了,他也不骂我,他问我,你那么喜欢听,你能听懂播音员说话的内容吗?

我笑着告诉他能听懂大部分,父亲一听说我能听懂大部分内容,他就兴奋的说,能听懂,说明你听得很认真呀!

女儿,以后只要你喜欢听,你就开收音机收听!

后来,只要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有利于增长知识的,父亲都支持我去学习。

有了父亲的鼓励,有时中午放午学我不回家,就跑到父亲上班的村公所那里去看报纸,《广西日报》,《法制日报》,《党纪报》我都看。

看报纸杂志,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我写的作文,常被老师班里当范文读。同学们听了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

1986年秋季的一天中午,我像往常一样放了学就往父亲上班的村公所跑,看到父亲的办公室里,围了好大一群人。

这些人情绪激昂,来到村公所还争吵不休,父亲看着这些争吵不休的村民们,他一边做着安抚工作,一边给他们调解。

在父亲的调解下,这些村民们情绪慢慢平稳下来,他们不再大声指责着对方,我仔细听后才知道,他们在争水源灌溉庄稼。

1986年,我们这里遇上了大旱天,秋季种下的庄稼,因为太干旱没有足够的水源灌溉,庄稼在烈日的暴晒一下都快晒枯萎了。

两村的村民们为了争得多一些水源灌溉庄稼,打起架来了。最后闹到大队村委部来调解。

我父亲急群众所急,亲自到那两个自然村去,为他们排忧解难。在父亲的调解下,村民们最后轮流放水,不再你争我夺,合理安排后,村民们的庄稼终于有水灌溉了,眼眼看就要枯萎的庄稼,有了水源的灌溉,又慢慢回青了。

有时候,父亲为了处理群众之间的矛盾,到了下班时间,他也不能回来,他一直调解到双方都满意为止,群众的矛盾化解了,他才放心回家。

曾经有过多次,父亲下村解决群众之间的纠纷,调解完成回到家已经是披星戴月了。平时的日子里,是父亲下班回来做饭的,母亲在外面劳作了一天,回来就坐等着父亲做饭。

当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回到家,看到家里还是冷锅冷灶的,她就知道父亲又去给某村的群众处理问题去了,不然这个点,他早就下班回家做饭了。

遇到这种情况,父亲晚上回来时,母亲总是抱怨他说:“梁博呀,难道明天天不会亮吗?你每月就领那百十元的工资,用得着那么卖力的去给他们工作吗?今天干不完,明天接着去干呀。”

父亲听了,苦笑着对母亲说:“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我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就要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群众有了矛盾,我就要及时给他们化解矛盾,我不及时调解,等他们的矛盾激化了,什么时候会都闹出人命来呢!”

听父亲说得这么严重,母亲听了只能叹气,闭嘴不说父亲了。

80年代中期,父亲的月工资并不高,只有几十元,父亲在一天职,他就兢兢业业的干活一天,他从不偷懒,他主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村民们对他十分敬重,都说他是一个好基层干部。

那年的大旱天过后,我记得最清楚,冬收结束后,父亲就带领民们修水利,有些人不想参与修建,只想享受其成。父亲知道后,他亲自登门去轮番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参与修建水利工程。

特殊家庭不能来参与修建的,父亲也理解,他对来参与干活的村民们说明情况,让他们多理解不能来参与修建的村民。村民们听了,都觉得我父亲是一个顾大局的人,为群众谋福利。

修建水利工程,就要用到水泥,因为群众捐的款不够,父亲就亲自写报告,向县委反映情况,县委很重视,派人来视察后,又经过父亲的多次奔走,终于得到了上级的拨款,为村民修建水的利工程终于顺利完成。

自从修建了水利灌溉工程后,我们当地那几个自然村,就是遇到大干旱天也不怕了。

父亲常说,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就要造福一方民众,做个有良心的人,不求能得到民众的称赞,但起码不要遭到群众的谩骂。

父亲为村民们做的好事枚不胜举。其中有一件事,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我小学毕业那年夏季,端午节前后,连续下了几天暴雨,河水涨水了,把村中的小学冲跨了。雨停过后,看着倒塌的教室,几位老师都不知道咋办。

村中的小学,是学前班及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此就读,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就要转到中心校去就读了。

低年级学生没有教室,就必须走一小时的路到中心校去就读,那么小的孩子走路也可怜呀。

我父亲了解情况后,他开始动员乡亲们捐款,重建学校。后来,在学校和村委的共同努力下,被水冲毁的教室,8个月后又重新建了起来。这样低年级的孩子们上学,就不用走那么远的路了。

学校建成那天,分校主任亲自到村委请父亲吃了一餐饭表示感谢。

吃完饭,父亲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神,他觉得为村里的孩子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父亲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天,各村的族长也来参加了,他们目睹了这振兴人心的一幕,他们都说父亲是一个好基层干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对于群众的称赞,父亲总是说那是他应该干的,不为群众谋福利的干部,就不是好的干部。那样的干部,群众也不会拥护和他爱戴他的。

当然,父亲也有遭人误解的时候。1990年,村里修建公路,原来的那条公路是穿过农田的,只有两米宽,自行车、人行道是够宽了,可是以后有了小车,根本就开不进来。我父亲很有远见,他建议把公路改整从河堤岸边通过。这样就不会占用更多的耕地面积。

可是,有一户人家被占了两分地,他就不乐意了,阻止公路从他地里通过,当亲民们修路时,他就搞破坏,父亲一直做他的思想工作,可是他不听,还拿石头把父亲的头都砸伤了。还说是我父亲做的主,让公路从他地里通过,补偿太少了,他不肯。

村民们知道了很生气,骂那个人没有功德心,公共利益的事情不参与,斤斤计较,还带头搞破坏,偷偷找人把那人打了一顿,我父亲知道后,劝村民们不要那么冲动,凡事都有办法解决的。

后来我父亲又带头捐款,给那人一笔大补偿,他才不闹了,村里的公路顺利改建。建成公路后,大车能开进村里来了。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1995,我们村的村民开始种沙田柚。几年后,一车车的沙柚,从村里运向外地。村民们都说,我父亲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把村里的公路改道了,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父亲为村民们干过的点点滴滴好事,都烙印在他们的心里。有句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对于为他们干实事干好的基层干部,他们是感恩的。

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勤奋,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一直都不错,我考上高中那年,我三婶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呢?长大了嫁人了,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我父亲听了就说,在我们家,无论男孩女孩,只要他们有出息,我就会供他们读。正是因为父亲的这种开明的思想,我读了高中,又顺利的考上大学。

我们村,女孩子们,就我一个读了高中又考上大学的。其他的女孩子,大部分读了初中就不得读了。

父亲的开明思想,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考上大学那年,弟弟读高一,我奶奶生病了,那年弟弟的学费,眼看都快开学了,还没有着落。那几天父亲因为没有凑齐学费而愁眉苦脸的。

一个姓周民伯父知道后,把我父亲的困境告诉了几位我父亲曾经帮助过的村民们。他们每个凑几百,硬是把弟弟和我的学费给够凑齐了。

弟弟去学校的前一周,周伯带着钱来了。他一进我家的门,就对我父亲说:“梁博支书啊! 你家里遇到了困难,你要告诉我们一声呀,你以前帮了我们大家不少忙了,现在你有困难了,我们应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帮助你,这几天,我们几个给你家凑了2000块钱,要是不够,我马上回去再凑。”

说完,周伯从口袋里掏出了2000块钱放在桌子上。

父亲看了推辞着说:“周老哥呀,谢谢你们的好意,你们几个家庭也不宽裕呀,也有孩子读书,你们借钱给了我,那你们家孩子读书留有预余钱了吗?”

周伯说:“我们肯定是留有余钱了,这些你就不用担心啦,把钱收下吧,孩子们读书要紧。”

父亲听说了,这才不好意思的把钱收下了。

父亲收了钱,又分别给他们打了借条。

周伯不收借条,他说不用写,你这个人我们信得过。

父亲说,你不拿借条我就不收钱,不得已,周伯才把借条拿了。

周伯送来的2000块钱,解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让我和弟弟顺利把学费交上。

直到现在,我和弟弟都感激他们 为我们家的付出。

后来弟弟也考上了大学。

我大学毕业,留在了省城工作,弟弟大学毕业,留在了外省工作。

我们姐弟俩,都是村人眼里有出息的孩子。

多年后,父亲退休了。父亲工作期间没贪过单位的一分钱,我们家一直住在以前的老房子里,我母亲说,如果父亲不做村干部,出去打工的话,家里的房子早已经翻新了。

直到我和弟弟工作多年后,才有钱把家里的老房子翻新。

前年九月,父亲突然中风去世了,走完了他平凡的一生。父亲去世后,很多人来为他送行。

办完父亲的丧事,弟弟就把母亲 接到身边和他们一起生活,我不再回老家。

年初四,我回老家喝侄子的结婚喜酒,当我看到老家大门贴上崭新的对联时,我愣住了,驻足客观了很久。

三婶看了笑着说:“晋江呀,这是你周伯的大儿子给你们家贴上的,他说离你们家不远,顺便过来给你家贴上对联,贴上了,你们家就年年家旺福旺。”

听了三婶的话,我的眼眶湿润了,你敬别人一尺,别人就会敬你一丈。人都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记住你的好的。

来源:秋韵7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