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旅热:解码中国消费升级的城市样本

360影视 2025-02-05 19:57 3

摘要:这座16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都市,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成为国内游客的“顶流”。这个春节假期,成都这座超大城市创下超170亿元文旅收入。

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与西安大唐不夜城刷新客流纪录时,成都以两项全国第一的数据刷新了文旅经济的想象边界——春节假期目的地机票量、租车量双冠。

这座16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都市,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成为国内游客的“顶流”。这个春节假期,成都这座超大城市创下超170亿元文旅收入。

消费转型的成都解法

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催化下,成都成为外国人体验中国年的“解码器”。从武侯祠非遗美食街到夜游锦江光影秀,外国游客通过“制作-品尝-分享”的沉浸式体验,将盖碗茶、川剧变脸转化为全球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这种文化传播的“涟漪效应”,使成都春节期间入境游客比去年同期增加两倍多。

除夕当天,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机场两地起降超1600架次。这组数据背后,是成都从地理枢纽向文化枢纽的质变:当全国55%游客选择租车自驾时,成都以完善的“智慧蓉城”系统实现停车场空位实时查询,将交通便利转化为文旅竞争力;这种将基础设施优势转化为文化势能的能力,使其在春节文旅竞赛中实现从“过境地”到“目的地”的跨越。

成都文旅市场的火爆绝非偶然。其文化IP的现代转化体系成为关键引擎:当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饰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在灯光秀中隔空对话,当宽窄巷子的川剧变脸艺人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锦江游船上的国风表演引发两岸此起彼伏的喝彩……

这些创新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文化本质的当代诠释。成都通过市场表现证明:唯有通过现代转化,文化基因才能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血脉。

创新不是简单的资源开发,而是用20%头部IP撬动80%市场关注,再以长尾效应激活全产业链。《哪吒之魔童闹海》等成都造电影票房在今年的春节档期拔得头筹,持续连带周边消费迅猛增长。

文化价值的释放,为破解文旅融合“叫好不叫座”难题提供了新方案。系列场景共同勾勒出了成都文旅创新的底层逻辑:让沉睡千年的文化符号在现代场景中苏醒。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春熙路商圈客流量增长5.8%离不开各大商超抓住了新消费时代的转型密钥:当传统景区困于门票经济,成都将整座城市转化为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文旅消费带动关联产业增长的发展态势显著。夜游锦江项目中,游船票占消费总额79%,其余21%来源于夜游锦江全线商业业态,这种“去中心化”模式印证了中央“培育新型消费”的战略远见。

数据表明,成都已悄然完成从流量经济到价值经济的跨越,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新消费时代城市活力再造的深层逻辑。

服务消费的新型生态

面对2000万人次客流压力,成都智慧治理系统展现出了弹性空间:地铁运营动态延长、消费投诉快速响应机制,这些数字化治理手段与出租车司机兼任城市推介官、社区志愿者提供暖心姜茶的人文关怀相结合,塑造出独特的“服务口碑-消费增长-城市认同”正循环。

这个春节,翻阅国内外社交平台,各地网友都对成都旅游赞誉颇高。这背后,既有对成都文旅消费资源、服务等的肯定,也有对成都城市治理举措和成果的肯定。这种治理效能与人文温度的交融,正是其16年蝉联幸福城市榜首的密码。成都实践证明了,服务颗粒度越精细,消费黏性越强,最终越能沉淀为城市品牌的核心资产。

外国游客在杜甫草堂体验国画梅花上色。 图源: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在传统文化开发同质化困局中,成都的改革开辟新径。AR技术让千年交子在商圈复活,区块链为盖碗茶赋予数字藏品价值,这些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文化本质的当代诠释。

创新力在各大文旅消费场景升维中持续迸发。东郊记忆工业遗址变身赛博朋克秀场,SKP地下空间打造水文生态艺术装置,不断上新的消费场景正在持续激发消费活力。

成都通过将整座城市打造成沉浸式消费场景,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跨越。从消费人群到实际消费额,成都已构建起文化场景、数字科技、生活美学交融的立体消费生态。

当扩内需、促消费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词,成都样本的价值在于如何让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转化成为发展的密钥——人们消费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站在岁首回望,成都春节消费热潮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转型升级的生动图景。从文化价值的深度开掘到治理能力的精细迭代,从物理空间的重构到情感联结的再造,这座都市正以它的从容与智慧,诠释着新消费时代的城市活力密码。(明川)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