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水下生命——全球四分之一淡水物种濒临灭绝 | 海洋与湿地

360影视 2025-02-05 21:18 2

摘要:1999年之前,西班牙南部的一条河流里,最后的几尾帕氏伊比魯鯉(Squalius palaciosi)悄无声息地游动,它或许未曾意识到,这是它们物种的最后一刻。二十多年后,这一物种被正式宣布灭绝,罪魁祸首是栖息地的丧失——水坝和堰塞湖的修建阻断了它们的生存之路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昆山
本文约4100字,阅读约9分钟

1999年之前,西班牙南部的一条河流里,最后的几尾帕氏伊比魯鯉(Squalius palaciosi)悄无声息地游动,它或许未曾意识到,这是它们物种的最后一刻。二十多年后,这一物种被正式宣布灭绝,罪魁祸首是栖息地的丧失——水坝和堰塞湖的修建阻断了它们的生存之路,同时,入侵物种的竞争让它们失去了最后的生机。

如今,这样的故事在全球淡水生态系统中不断上演。


淡水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上图为神农架大九湖的高山湿地奇观。大九湖位于神农架林区西北部,海拔较高,四周群山环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高山盆地。这里湿地生态保存完好,湖泊星罗棋布,草甸广阔,被誉为“湖北的呼伦贝尔”。摄影:LGM。©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图文无关)

最新的全球评估结果令人震惊。根据《自然》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全球24%的淡水鱼类、蜻蜓、豆娘、螃蟹、小龙虾和虾类正面临灭绝的威胁。这项研究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导,并基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数据得出,这是迄今为止对淡水生物最全面的全球评估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全球四分之一淡水物种濒临灭绝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淡水成为联合国气候峰会关注的焦点 | 环境署专家谈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联合国报告:全球一半国家淡水系统已退化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为什么要建立淡水生物多样性数据数据全球标准?


“淡水生物”是指生活在河流、湖泊、湿地、溪流以及地下水系统中的生物群体,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甲壳类、昆虫以及多种水生植物等等。这些生物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调节营养循环、净化水质,并为其他物种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但同时,淡水生态系统也是极为脆弱的,受人类活动、污染、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严重,导致许多淡水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一些蜻蜓的标本。©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图文无关)(CC BY-SA 4.0)


这项研究表明,全球淡水生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消亡。

全球范围内,至少23,496种淡水动物已被列入红色名录,其中4,294种被归类为“高度濒危”。受威胁物种数量最多的区域包括维多利亚湖(Lake Victoria)、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斯里兰卡湿润区(Sri Lanka’s Wet Zone)以及印度西高止山脉(Western Ghats of India)。这些地区是世界上淡水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众多特有物种的唯一栖息地。

此外,地下水系统的物种威胁状况也比预期严重。例如,北美地区的小龙虾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其中美国阿肯色州特有的黛西穴居螯虾(Fallicambarus jeanae)已被列为易危物种。


极度濒危物种——墨西哥的救世阿斯蒂安纳克斯鱼 (Astyanax salvatoris),该物种目前面临极度濒危的生存危机。图:Topiltzin Contreras MacBeath


河流生态系统多样复杂,许多淡水生物,如鱼类、两栖动物和昆虫,它们的生命周期都离不开河流。河流为它们提供了产卵、孵化、生长和迁徙的场所,确保了物种的繁衍和延续。上图是西班牙瓦伦西亚市区的河流景观。摄影:卫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图文无关)

淡水生物的保护不仅关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直接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淡水生物在食物链中扮演关键角色,它们调节营养循环、维持水体健康,并提供渔业资源,支撑数百万人的生计。此外,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能够过滤污染物、储存碳,帮助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淡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源于多种人为因素。该研究表明,农业和林业造成的污染,影响了超过一半的受威胁淡水生物。同时,土地的开发导致湿地和河流改道,而水资源的过度抽取水坝建设进一步加剧了栖息地的丧失。鱼类的洄游路线受到阻断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争夺资源,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不堪一击。2020年,菲律宾的拉瑙湖(Lake Lanao)中,有15种鱼类被正式宣布灭绝,这些物种曾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却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另外一种生物——白鱀豚。白鱀豚是世界上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淡水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上面的珍贵视频是水下观察白鱀豚的活动(1998)。©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尽管许多淡水物种与其他濒危动物如两栖类、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共享同一片栖息地,但它们面临的威胁却不尽相同。例如,在印度西高止山脉,老虎和大象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并未惠及极危物种——弓背印度鲃(Tor remadevii)。这一鱼类由于河流工程项目、河砂和岩石开采、偷猎以及入侵物种的影响,正在快速走向灭绝。正如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 SSC)淡水鱼类专家组南亚主席拉吉夫·拉加万博士(Dr Rajeev Raghavan)所言:“要拯救弓背印度鲃,必须保护其所在的河流及其支流,同时加强渔业管理,并禁止进一步引入外来物种。”


很多人觉得,淡水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相距甚远。事实上,它跟我们消耗的资源息息相关。举个例子:淡水生物多样性与建筑材料——尤其是河沙——存在紧密关联。河沙是全球建筑业不可或缺的资源,被广泛用于混凝土、玻璃和道路建设。但是,河沙的过度开采严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导致河床下陷、水流速度改变,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例如,许多鱼类依赖河床的沙质底部产卵,而河沙开采会破坏这些繁殖场所。同时,沉积物减少会导致水体浑浊,影响滤食性无脊椎动物的生存,并破坏整个食物链。科学研究表明,过度采沙已成为全球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因此,合理管理河沙开采对淡水生物的保护至关重要。上图是北京某处建筑工人正在将河沙与水泥混合,准备铺路。©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以清淤疏浚为名盗采河砂超过14万吨!湖南怀化市沅水河道 | 生态环保督察通报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联合国环境署报告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海沙需求激增,但开采代价高昂

这项研究还发现,高水资源压力(即水需求量大而供应量低)或富营养化(即水体富含过量营养物质,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过度生长)的地区,受威胁物种的数量并不一定高于水资源较为稳定的地区。这表明,仅凭水资源压力、或富营养化程度来判断保护重点,并不可取。IUCN SSC淡水保护委员会的联合主席托皮尔津·康特雷拉斯·麦克贝斯博士(Dr Topiltzin Contreras MacBeath)指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必须将淡水物种的数据纳入考量,以确保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他进一步强调,全球需要加大对淡水物种的监测和研究投入,以提供最新的科学依据,指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


笔者认为,其实,上文中对于洞穴鱼类的描述是不足够的。洞穴生态系统长期被忽视,成为采矿业、旅游开发的受害者,却不为人知。洞穴鱼类是指生活在地下洞穴水域中的鱼类,它们由于长期适应黑暗、食物匮乏的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特征。由于洞穴中完全黑暗,视觉功能变得不重要,洞穴鱼类的眼睛通常会退化,甚至完全消失。为了在黑暗中感知周围环境和寻找食物,洞穴鱼类的触觉器官,如触须、侧线等,通常非常发达。上图是安氏坑鱂(学名:Phreatichthys andruzzii),这是属于鲤科坑鱂属的一种鱼类,是该属目前已知的唯一物种。这种鱼类是索马里特有物种,并且是首个发现的生物钟与阳光无关的动物。这种鱼生活在索马里的一些地下水洞穴中,完全适应了黑暗的环境。由于栖息地狭窄,它们的种群数量较少。摄影:Hectonichus(CC BY-SA 3.0)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黑暗中的生命栖息地——洞穴生态系统为何脆弱?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投毒!四川达州“暗夜精灵”穴胫步甲遭毒害:为卖“爬宠”搞洞穴生态灭杀,法律管得着吗?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地下水警报!全球40年内,近一半地区水位直线下降

在所有受评估的淡水生物中,螃蟹、小龙虾和虾类的灭绝风险最高,其中30%的物种受到威胁;其次是淡水鱼类,占比26%;而蜻蜓和豆娘的受威胁比例为16%。这些数据来自1000多名全球专家长达20年的研究成果。

这些发现,引发了全球保护界的强烈关注。新墨西哥生物公园协会(New Mexico BioPark Society)保护主任蒂姆·莱昂斯(Tim Lyons)表示:“这些研究结果是对全球淡水生物的警钟。淡水生态系统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长期被忽视,但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正视污染、栖息地破坏和入侵物种扩散的问题。”


阿尔巴尼亚和黑山共有的斯库台湖,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淡水湖。斯库台湖拥有超过50种淡水鱼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红眼鱼(Scardinius scardafa)、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以及多种特有鲤科鱼类。此外,湖泊还是欧洲重要的水鸟栖息地,约280种鸟类在此繁殖或迁徙停留,包括濒危的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和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该湖的湿地区域还孕育了丰富的无脊椎动物,例如特有的淡水螃蟹和蜗牛,它们对湖泊的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如今,斯库台湖生态系统仍保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但近年来受到污染、水坝建设、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的威胁。科学家们呼吁加强跨国合作,制定可持续的管理措施,以确保这一独特的淡水生态系统得以长期保护。上图摄影:王之佳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图文无关)

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高级副总裁斯蒂芬妮·威尔(Stephanie Wear)指出:“淡水生态系统正面临极端压力,气候变化加剧了干旱,饮用水资源日益短缺,污染问题愈发严重。而如今,我们知道全球四分之一的淡水物种正在濒临灭绝,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危机。螃蟹、小龙虾和虾类虽然体型微小,栖息在水底深处,往往难以被察觉,但它们对于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淡水生态系统的物种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它们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人类生计至关重要。”Re:wild组织淡水鱼类保护协调员秋莉·欧(Chouly Ou)表示。Re:wild是全球淡水物种保护联盟SHOAL的合作伙伴,致力于支持全球范围内的地方保护行动。

这项研究的发布,恰逢IUCN红色名录发布的60周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淡水物种的保护,IUCN及其合作伙伴已经发起全球社交媒体宣传活动,旨在提升公众意识,并筹集资金加快物种评估和重新评估的进程。这场保护行动的高潮将在2025年10月于阿布扎比召开的IUCN世界保护大会(WCC 2025)上到来。


如果我们不采取紧急行动,那么,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帕氏伊比魯鯉将成为历史的“注脚”。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发现,已被宣布为“灭绝”的帕氏伊比魯鯉,连遗像都没有一张。图源:IUCN红色名录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资讯源 | IUCN,Wikipedia等
文 | 王昆山

海湿编辑 | Linda Wong

排版 | 绿叶


王昆山.消失的水下生命——全球四分之一淡水物种濒临灭绝.海洋与湿地.2025-02-04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QUESTIONS & CRITICAL THINKING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https://iucn.org/press-release/202501/one-quarter-freshwater-animals-risk-extinction-iucn-red-list

Sayer, C.A., Fernando, E., Jimenez, R.R. et al. One-quarter of freshwater fauna threatened with extinction.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375-z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berocypris_palaciosi

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60375/137269246

【你知道吗?】长期以来,在全球,船舶的开放式螺旋桨在航行过程中给海洋生物带来了显著的伤害和死亡,尤其是对于大型海洋生物如鲸类、海豚、海龟、儒艮、海牛等。例如在北大西洋,因开放式螺旋桨撞击带来的鲸豚死亡比比皆是;如在卡塔尔海域,有超过50%的鲸鲨身上都有明显的螺旋桨伤痕。这显示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我国也不例外,多年来沿海发现因被螺旋桨打死的海洋动物不在少数。此外,开放式螺旋桨对于人类(游泳者、潜水人员和海上作业人员)的伤害案例也比比皆是。许多专家建议,在海洋保护区、或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或重要迁徙路线上降低船舶速度、加装螺旋桨保护装置,是减少损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举措。(海洋与湿地·宣)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