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大学老师朱本轩先生|温故

360影视 2025-02-05 22:24 3

摘要:朱本轩老师是我的大学老师。在1987年下半年,他承担了我们班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的讲授任务。在课堂上,朱老师引入大量鲜活的中学教学实例为我们讲解抽象的教学理论,由此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文学领地,使我们开始琢磨如何把自己掌握的文学理论和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朱本轩老师是我的大学老师。在1987年下半年,他承担了我们班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的讲授任务。在课堂上,朱老师引入大量鲜活的中学教学实例为我们讲解抽象的教学理论,由此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文学领地,使我们开始琢磨如何把自己掌握的文学理论和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也许,这正是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朱本轩先生

随着时光的流逝,朱老师所讲授的中学语文教法理论和知识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变得模糊,但与朱老师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事却时常映现在我的脑海里。这种交往比那些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深刻地影响了我。

1988年上半年,朱老师成为我的实习指导教师,横亘在师生之间的那条鸿沟开始逐渐地被填平。在大学时期,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课桌前听课,师生间似乎并没有多少互动,也少有真正的情感交流,这也许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通病。然而,实习期间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朱老师带领我们班级的8个人到山师附中实习,每次上课之前我们都要进行试讲,朱老师则端坐在下面,极为认真地听我们试讲准备好的课程,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存在的问题,让我们加以改进。评点时,朱先生总是先指出我们的优点在哪里,然后再点出我们的不足。如此几遍下来,直到我们讲得符合要求了才可以走上讲台。正是在这一遍遍的课程打磨中,朱老师将我们每个实习同学的情况都摸得非常清楚,我们也由此开始把朱老师视为值得依靠和学习的指导教师。

朱本轩夫妇

大学实习是在初春开始的,这段时光恰如初春的鲜花,含苞待放的时间很长,但盛开的时光却是短暂的。然而,恰是这匆匆的盛开时光,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我的人生体验拓展到了中学语文教育领域,也对朱老师有了更多的敬佩——朱老师当年就是附中的语文老师兼教研室主任。要知道,当年的附中可是山东省著名的中学,从这所中学走出来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朱老师就是从这样一所顶尖的中学走向山师中文系的中学语文教育讲坛上的。

1991年,我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担任教师,朱老师也是这一年开始出任中文系副主任,他具体分管教学相关工作。记得有一年,他曾经与宋遂良老师等几位教学督导员到山师北院听课,随机选择来听由我主讲的写作课。在即将结束这节课时,我用几分钟时间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了前来听课的朱老师和宋老师,请他们分别说了几句勉励同学们的话。朱老师对我的这次授课印象较好,也许是因为他看到我在经过了多年的修炼之后,与大学毕业前夕实习时相比有了进步吧,这对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充分赏识的朱老师来说,也许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朱老师对我的优点的肯定并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层面上。曹明海老师作为与朱老师一起讲授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的老教师,与朱老师的交往非常密切。两三年前,曹老师与我交流时专门向我谈了朱老师给予我那次授课的好评,这让我非常感动。

实际上,大学课程既好教又不好教,毕竟,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初步定型,我们很难真正彻底地改变它。如果教师用力过猛、使劲太大,学生一旦受不了,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便麻烦了。好在这么多年下来,我还是坚信,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积极地促成学生自我成长内在驱动力的加速度运行,依然是教师神圣的使命。也许,这种教育理念也正是朱老师所坚守的。

朱本轩夫妇

我真正对朱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是在2019年前后。这一时期,文学院开始资助老教师出版个人著作,我便建议朱老师将自己的文章找出来整理出版。但朱老师面露难色,他说,自己的眼睛不好,看字总是影影绰绰的,精力也大不如以前,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当时想,自己作为朱老师曾经教过的学生,应该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老师完成这一宏愿。于是,我向朱老师表示:您只需要把自己的相关文章和著作找出来,剩下的工作由我来完成,您最后把关即可。于是,我便着手编选朱老师的个人著作。根据朱老师的既有研究成果,我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上、下两编,由文学院秘书转交给出版社。2019年7月16日,我联系上了中华书局的责任编辑白爱虎先生,开始编校朱老师的这本著作。需要提及的是,白爱虎先生不仅是一位极为严谨负责的编辑,而且还是一位极富人文情怀的编辑。我曾向他透露,朱老师已经年过八旬,还有一些老年病,想请他优先安排出版。白爱虎先生对此特别认真,专门把其他工作放在一边,开始编校朱老师的这本书。同年12月12日,我收到了白爱虎先生的微信回复:“朱先生书已经下印三天了,预计还得一个月,我已经交代出版部优先安排了。”我获得这一信息后非常高兴,便立即回信道:“太好了!(您)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您克服困难,促成本书的早日面世,了却了老一代学者的学术心愿!”2020年初,散发着墨香的《朱本轩语文教育论稿》像一枝迎着寒风的报春花,盛开在朱老师的书房里。朱老师抚摸着这本书,真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对我重复了好几遍:没有想到,这本书能够出版得如此之好!我心里明白,这是一位从事语文教育50多年的老学者依然心系学术的真实表白。

此后的日子里,我与朱老师、曹老师便有了更多的交往。2022年1月12日,我专门请朱老师和曹老师在学林大酒店一起坐了坐,还拍了照片。按照中国传统的礼仪,师生合影时不能并排坐着,我坚持请他们两位老师坐着,我在后面站着;他们坚持要我并排坐着。僵持不下,我只好采取了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两种姿态各拍一张。为此,我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由我们三人组成的“语文教育师生交流群”,师生之间有什么信息,便可以通过这个交流群发布。我一般都使用文字发表意见,朱老师则与时俱进,经常使用语音发消息。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语音已经被清理,无法再播放了。

2024年12月11日,我们师生三人再次相聚于学林大酒店。依然是原来的那个房间,我们又一次拍了两张不同坐姿的师生照片。这时的朱老师,谈兴甚浓,思维清晰,不乏幽默风趣。这个时期的朱老师视力严重下降,只能依靠有限的光感来辨认道路,我便去接朱老师。上台阶时,我见朱老师非常吃力,赶紧上前搀扶着他慢悠悠地踏上每一个台阶。朱老师幽默地说,你这是助我一臂之力。我突然联想到,在人生的拾级而上的历程中,何尝不是有许多人助了我一臂之力呢?

在2025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觉得有必要捎去我的新年问候,便委托我的研究生给朱老师送去一捧鲜花,这两位研究生还与捧着鲜花的朱老师一起合影留念。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作为一名从事了一辈子教师工作的朱老师,没有忘记给我的研究生讲述人生的道理。为此,他还结合我这位老学生的实例,教导研究生们要传承老师们尊师重教的精神。学生回来后告诉我,朱老师又这样评述我:“关键(是)宗刚这个人很厚道,非常厚道,很真诚待人。”也许是基于爱其师信其道的考量,朱老师还专门说道:“你这个导师人很好,人品挺好。他的研究生教育方面有所突破,既是一个好学者,也是一个好老师,更是一个好学生,总起来讲是一个好学生。”学生给我转达的这几句话犹如一股暖流自心灵深处涌上来。朱老师作为一位优秀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总是能发现学生的长处,这何尝不是一种精心的呵护呢!

其实,朱老师的可贵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他在培育学生方面有独到的绝艺,而且还在于面对那些他看不惯的条条框框乃至一些背离公平的行为时,他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用行动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不是那种“针尖对锋芒”的激烈对峙,而是用温和的言语表达自己内心的坚守。记得朱老师负责中文系的教学时,他对有些明显有悖于教育规律的做法,绝不会听到风就是雨,一切唯上面的指令是从。在职称评审时遭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他也是如此来处理的,这给我很深刻的影响。我意识到,人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既要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又要继续坚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继续辛勤耕耘属于自己的田园,用更大的收获来证明自我的价值。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老师在迈步跨进除夕之际却因病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教育事业。从生命的周期来看,他的生命长度能够达到90个时序轮替,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由此说来,朱老师的人生无疑是圆满的。但他的离去依然让我感到无限的伤感,思绪便不由自主地聚焦于朱老师走过的人生道路上。恰好,学院的领导请我提供一些朱老师的生平资料,我便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朱老师的人生作了这样一个概括:

在1990年代,朱老师出任中文系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函授夜大和自考助学的教学和管理等工作,为原中文系实现规模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教学方面,朱老师深谙教学内在规律,注重赏识性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他的教学工作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山师附中阶段,二是山师中文系阶段。在山师附中阶段,他担任语文教师,他的语文教学逐渐形成了春风化雨的温润风格,不仅培育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滋润了学生爱以待人的心田,促成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中文系阶段,他担任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教师,在继承既有中学语文教学教法经验的基础上,把自己历年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与大学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语文教学教法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的结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理论研究方面,他注重理论阐释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在丰富语文教学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的学术特点。他的相关研究论文收录于中华书局出版的《朱本轩语文教育论稿》一书。他还注重教材建设,是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作为总主编之一,主编了“专升本”系列教材多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专升本系列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这套系列教材起到了“对接专科阶段教学实际,拓展本科阶段学生学术视野”的积极作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此后,他还兼任山师汉语言文学自学助考点的“负责人”,为中文系教师走出象牙塔起到了促进作用,又为自考学生搭建起了通向象牙塔的桥梁,堪称山师的文学教育服务社会的先行者。

人的生命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在向死而生的过程中,有的人平淡地走过了一生,而有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并给那些认识他的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这样的人生便堪称完美的人生。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魏建教授在给朱老师撰写的挽联中这样写道:“半世纪传道授业育成繁华桃李怀揣瑾瑜尽藏颖;一辈子抱朴守拙甘为平凡绿叶胸有锦绣不示匣”,这也是对我的大学老师朱本轩先生的一生最准确的概括。

作者:李宗刚 编辑:徐征 校对:李莉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