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马齐:昔日“水运商埠”探索发展新路径丨气象万千探百村

360影视 2025-02-05 19:54 2

摘要:杏坛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四面环水,西江干流、顺德支流、东海水道等水脉绕城而过,镇内水网纵横,大小河涌多达229条,河涌总长度达530多公里,从前,该镇水上交通运输发达,见证了顺德“一船蚕丝去, 一船白银归”的佳话,也成就了杏坛水乡集市的兴旺繁荣。

杏坛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四面环水,西江干流、顺德支流、东海水道等水脉绕城而过,镇内水网纵横,大小河涌多达229条,河涌总长度达530多公里,从前,该镇水上交通运输发达,见证了顺德“一船蚕丝去, 一船白银归”的佳话,也成就了杏坛水乡集市的兴旺繁荣。

马齐社区,位于杏坛镇中心地带,顺德支流经由齐新河、马齐大涌进入这里,其中,马齐大涌边上的古水步堪称旧时“杏坛第一要津”,外来的货船、渡轮在此停泊,再由驳船将货物、旅客送到杏坛各乡,日夜流转,带动了乡村商业蓬勃发展,也带来了马齐关东墟的繁华兴盛。

马齐大拱桥。

随着社会变革、公路交通迅速发展等因素,杏坛水上运输业日渐式微,从前商贾云集的关东墟早已远去。如今,马齐的河涌变了、埗头变了、一河两岸的街景也变了,但有一些东西被保留了下来,例如古桥祠堂、龙舟文化、巡游文化等。从历史走向未来,马齐社区接续前进,推动社区文化保育,提升社区环境、配套,让家园留得住乡愁,让居民看得见发展。

马齐大涌边上的古水步堪称旧时“杏坛第一要津”。

从水乡集市到繁华商圈

“蝶变”的马齐有不变的乡愁

在马齐社区的东庄陈公祠里,收藏着一幅名为《马齐关东墟时光图》的水墨画副本,该作品以关东墟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马齐社区昔日祠堂林立、舟楫往来、傍河成埗、因水成市、文化兴盛的历史旧貌与繁华盛景。

细看《马齐关东墟时光图》,一座三孔石拱桥尤为显眼,其位于马齐钜镇坊,跨越关东大涌,连接关东大道与东林大道吉祥街,不远处就是陈永思堂水步与陈崇本堂水步组成的关东大埗头。在过去,前往大良、容奇的人力渡船都停泊在该埗头,更有无数的大小船艇去往齐新河涌口接驳来自广州、肇庆、梧州、江门等地的过往客货轮,将卸下的旅客、货物载到大埗头再转运到杏坛各乡。

陈崇本堂水步。

从前,杏坛镇农业主要以养鱼、养蚕以及种植甘蔗、香大蕉为主,而粮食、油料、茶叶等物资主要靠外来货船运送进来,关东大埗头作为水上运输的中转点,其一河两岸也发展成为农产品、货品的集散地、摆卖点,当地更流传着“日渡夜渡,丝行当铺,桑市蚬炉”的民谣。

今年78岁的马齐社区居民陈公和如今依然记得关东墟的繁华景象,“那时候,经常天还没亮,大埗头就有船只进出、停靠,卖鱼仔的商户聚集在这里,兜售鱼苗,对面还有桑市,主要售卖蚕茧、桑叶,两岸的榕树下,还有各种摊位售卖肉菜、柴火等等,十分热闹,吸引了很多外姓人到这里工作、发展。”这些人后来在马齐扎根,其中,东北村民小组就有各种各样的姓氏多达四五十个。

农历七月初七,彩龙巡游在关东大涌上演。/马齐社区党委供图

在时光流转中,马齐关东墟早已消失,关东大涌也不复当年的熙攘喧嚣,唯有农历七月初七,彩龙巡游上演时,才能重拾热闹。每年这一天,伴随着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10多只龙舟穿梭在马齐的古桥、古庙、古水埗之间,比美斗艳、互相泼水,彩龙戏水的盛景往往吸引大批群众在河岸边驻足欣赏。龙舟上,人们握桨击流、劈波斩浪,旧时的生活记忆也在每年一度的欢聚中,转化成浓浓乡愁。

马齐关东市场。

除了龙舟文化之外,马齐社区的“商贸基因”也得以传承下来,以更丰富的业态,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就在关东大涌的旁边,已经有一个新的关东市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设有蔬菜、猪肉、三鸟、熟食等档位100多个,打造现代化农贸市场,该市场在2019年被评为“佛山市放心消费肉菜市场”, 多次被评为“优秀农贸市场”。随着消费圈转移,马齐关东市场周边商业配套也日益完善,超市、商业体纷纷入驻,其中,天光墟创意广场以发展餐饮为主,是杏坛美食的聚集点之一。“去年开始,天光墟开设地摊夜市,引入各类美食摊位,并邀请歌手每晚驻唱直播,进一步提升消费者体验,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消费。”天光墟创意广场相关负责人说。

马齐天光墟。

从一条街、一幅画开始

社区文化保育吹响“集结号”

祠堂是地方发展繁荣富庶的明证。

作为杏坛曾经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马齐在历史上的祠堂数量曾多达80多家,其中,关东大道更有“祠堂一条街”的美誉,以杏坛中心小学为起点,沿着关东大道一直往前走,仅四五分钟的路程,就能遇到陈氏大宗祠、南亩陈公祠、性松陈公祠、东庄陈公祠四座祠堂,还有更多的祠堂、丝楼、书塾深藏在居民巷里。

陈氏大宗祠。

今年77岁的陈世杰是陈氏大宗祠的看守人,在他的记忆中,祠堂门口以前有一条河涌穿村而过,一河两岸的祠堂隔岸相对,因社区发展需要,这条河涌被填平,改造成为关东大道。曾经担任马齐社区党委书记的陈公和清晰地记得这条路的每一处变化,他说:“关东大道路边原来不止有四座祠堂,但有的祠堂因为年久失修,逐渐破败、坍塌,后来原址上新建了商铺、住宅以及幼儿园等,整条路也变得越来越繁华。”

目前,马齐社区现存15座祠堂,均是陈氏家族的祠堂,近几十年里,部分祠堂陆续得到修缮、重建,背后都离不开热心乡亲的踊跃捐资。在2020年至2023年间,马齐社区还通过争取政府政策资金扶持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推进完成东庄陈公祠一期、二期修缮工程,恢复了东庄陈公祠主体建筑的历史风貌。如今,走进马齐的大街小巷,还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旧时的丝楼、闸门正在修缮活化中焕发新生。

东庄陈公祠。

近年来,马齐社区积极推进本土文化保育,除了修缮古建筑之外,还发布了《马齐关东墟时光图》,该作品主要描绘了马齐社区的古桥、祠堂、庙宇、埗头等30多座古建筑以及七月初七彩龙巡游、正月十四大马齐民俗巡游、正月十七马齐竹基坐社等风土习俗。

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城镇化冲击、史料缺失、本地人口老龄化等复杂因素,马齐社区历史文化传承一度出现断层。以农历正月十四的大马齐民俗巡游为例,该活动曾经停办数十年,直到2000年后,才逐渐恢复举办。每逢农历正月十四,由锣鼓柜、彩旗、罗伞、醒狮等组成的巡游队伍都会从陈氏大宗祠出发,前往康公古庙、三圣宫迎接神灵,并在一天内走遍整个社区,为居民们送上新年祝福,场面热闹非凡。

农历正月十四,大马齐民俗巡游热闹非凡。/马齐社区党委供图

“去年,我们邀请著名画家姚本智,根据本地长者的回忆,创作出长达4米的《马齐关东墟时光图》,再现马齐古村落风貌,展示社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马齐社区党委书记陈业安说,马齐社区已经与4家自媒体进行结对签约,希望借助新媒体力量,宣传、推广马齐历史文化,同时成立马齐社区乡村保育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推进古建筑修缮活化,并计划在东庄陈公祠打造醒狮训练基地,逐步培育马齐社区的醒狮队伍,一步一个脚印,挖掘好、传承好本土历史文化。”

《马齐关东墟时光图》。

老社区拥抱新变化

打造“宜居”“宜商”的和美社区

马齐社区位于杏坛镇中心地带,邻近热点商圈,周边交通便利,生活配套完善,近年来,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涌入。目前,该社区户籍人口有2786人,流动人口约7500人,商铺出租、房屋出租是本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何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助推房屋租赁行业更好地发展,打造“宜居”“宜商”的和美社区,是马齐社区党委一直思考的问题。

马齐文化体育公园。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升级,更舒适的环境、更优质的教育、更完善的医疗、更贴心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居民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陈业安表示,近两年,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们的需求,马齐社区党委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社区配套,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让居民们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杏坛中心小学焕新升级。/顺德融媒

就在马齐社区中心公园,一系列的改变已经发生,在过去,这里设施陈旧、绿化杂乱,园中的大榕树和凉亭四周杂草丛生、路面破损,旁边只有简陋的水泥运动场,体育设施不足,整体景观单调落后,在2023年,马齐社区中心公园全面升级改造,原有的大榕树和凉亭得以保留,篮球场得到翻新,新增2个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场、配套运动设施及环形健身绿道,绿化景观也得到了优化提升,居民们有了开展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的新空间,社区中心景观“颜值”翻倍。同年实现焕新升级的还有马齐敬老院,该项目通过原址重建,有效解决了地台下陷、墙体开裂等问题,并完善了配套设施,打造成为社区长者休闲娱乐的“康乐之家”。

马齐敬老院改造成为长者“康乐之家”。

除了改造老旧公园、重建敬老院之外,马齐社区党委还积极参与老旧学校“焕新行动”。据了解,位于关东大道的杏坛中心小学创立于1932年,随着时光流逝,学校一度面临着硬件设施老化、功能场室不足、学生运动空间窄小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求。“近两年,我们参与、支持了杏坛中心小学焕新工程,通过校社合力,办好‘家门口’的教育,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陈业安说。如今的杏坛中心小学已经大变样,校舍外墙得到翻新,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还增加了空中运动场,通过改造升级,老校园焕发出新活力。

马齐社区卫生服务站。

在教育配套得到提升的同时,马齐社区的医疗、养老配套也在不断完善。去年,马齐社区的1号综合楼被打造成为杏坛目前设备最齐全、功能最完善、规模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健共体全专科联合诊室、全科诊室、中医诊室,配备有血压计、血糖仪、血氧监测仪等医疗设备,为居民提供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为主导,以全科医疗服务为主的多功能社区卫生服务;该综合楼同时打造马齐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构建以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为支撑保障的新型养老体系,实施健康安居、公益普惠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内设50张养老床位,能够提供中西医治疗、康复、护理、心理安抚、健康膳食等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为长者解决“医院里不能养老”“养老院里不能看病”的养老痛点问题。

文/顺德融媒记者陈家好

图/顺德融媒记者何冠洪(除署名外)

来源:佛山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