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某大厂做产品经理的朋友找我吐槽:“现在开需求评审会,满屋子都是DAU、GMV、用户心智模型,就是没人说人话。上次提了个‘让用户感受到温暖’的交互设计,被怼‘没有数据支撑的概念都是伪需求’。”
最近在某大厂做产品经理的朋友找我吐槽:“现在开需求评审会,满屋子都是DAU、GMV、用户心智模型,就是没人说人话。上次提了个‘让用户感受到温暖’的交互设计,被怼‘没有数据支撑的概念都是伪需求’。”
当年他痛批“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教条主义者,今天看来简直是对互联网黑话、学术黑箱、知识付费套路的精准预言——当概念成为认知的“精装修”,我们离真相就隔了十八层墙纸。
1.1 知识装修产业链:从“本本”到“黑话宇宙”
当代知识市场早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学者生产概念(如“认知折叠”“第二曲线”),自媒体加工成方法论(“三步打造个人IP”),职场人付费学习后转化为黑话(“对齐颗粒度”“闭环生态”)。
整个过程就像装修队进场:先在毛坯房墙面糊上理论石膏板,再刷上术语乳胶漆,最后挂满模型装饰画。
最讽刺的是装修完成时,房子已经看不见原本的结构。
就像某互联网大厂用“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模型”分析菜场大妈,算出一堆ROI数据,却解释不了为什么大妈们永远在清晨五点半抢最新鲜的韭菜。
图片源自网络
1.2 概念滤镜下的认知畸变
神经科学有个著名实验:给受试者看“蒙娜丽莎+腐烂尸体”的合成图,当告知这是名画时,大脑自动激活审美区域;若说是凶案现场,则触发恐惧中枢。本本主义者的认知滤镜更可怕:
- 经济学视角看《红楼梦》:贾宝玉是家族信托受益人,林黛玉患慢性病导致人力资本贬值
- 心理学量表测苏东坡:MBTI是ENFP,大五人格开放性维度爆表
- 传播学模型解构李佳琦:基于ELM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意见领袖说服路径
这些分析不能说全错,但就像用游标卡尺丈量云霞——量出了数据,弄丢了诗意。
1.3 认知装修的三大后遗症
- 知识肥胖症:收藏2000篇深度好文,遇到实际问题仍不会换灯泡
- 语言失能症:00后实习生能把周报写成“赋能业务抓手,沉淀底层逻辑”,但说不清明天该先联系哪个客户
- 实践骨质疏松:某知名经济学家预测房价永远涨,自家买房却踩雷烂尾楼
图片源自网络
“本本主义者就像带着《米其林指南》吃路边摊——菜还没入口,先纠结摆盘够不够‘分子料理’。”
2.1 1927年的“用户体验调研”
当国民党说“农民运动糟得很”,共产国际代表照着《资本论》写分析报告时,毛主席干了件“离经叛道”的事——用32天步行700公里,在湖南五县搞田野调查。
他记录的真实案例能让当代产品经理汗颜:
- 发现农会“罚款”行为时,不是照搬政策批判,而是区分“土豪劣绅主动缴款”和“普通农民被动摊派”
- 观察到妇女边踩泥水车边唱山歌,悟出“文化动员要贴合生产场景”
- 连“族长在祠堂摔碗”这种细节,都成为分析宗族权力瓦解的关键证据
这种调研方法,比现在“发2000份问卷然后用SPSS跑显著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2.2 认知拆迁的四大工具包
- 肉身传感器:在安源煤矿和工人同住窝棚,皮肤感知的潮湿比任何“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更真实
- 方言翻译器:宁听农民骂“娘希匹”,不看翻译润色后的“群众表达了不同意见”
- 时空定位仪:分析“东乡民团为何比西乡强势”时,会考虑山地地形影响宗族械斗频率
- 认知爆破筒:当发现“圣贤之言”解释不了农民为什么烧地契,直接炸开理论缺口
2.3 对当代调研的降维打击
某top咨询公司曾用百万经费为某县做乡村振兴方案,最后建议“打造元宇宙农耕体验馆”;而当地干部带着大学生用半个月走遍23个村,发现痛点竟是“老人不会用智能快递柜取孙子寄的山货”。
这印证了《反对本本主义》的核心观点:“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没有在田埂上摔过跤的认知,永远搞不清秧苗和稗草的区别。
3.1 警惕计算机式的认知陷阱
现在有人鼓吹“以后调研让AI做就行了”,这简直是本本主义4.0版。须知:
- 写《岳阳楼记》能押韵合辙,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的襟怀无法编码
- 算法能分析百万条恋爱数据,但解释不了为什么上海武康路总有情侣顶着寒风排队买蝴蝶酥
- 数字孪生可以1:1还原古城,但建模师不知道哪块青砖下藏着明朝小贩刻的“王二到此一游。
某博物馆用3D扫描替代文物实地考察,结果论文里写着“青铜器氧化痕迹呈现现代艺术美感”,后来发现是保洁阿姨用钢丝球擦洗的划痕...
3.2 认知免疫系统升级指南
① 给知识做“熵减手术”
- 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简化为“重要的事别拖到deadline前7小时”
- 用“丈母娘测试法”检验理论:能向菜场大妈讲明白的才是真懂
② 安装“实践杀毒软件”
- 学完SWOT分析,先去分析楼下煎饼摊为什么冬天改卖烤红薯
- 读完《乌合之众》,到演唱会现场感受群体狂热再写读书笔记
③ 建立“跨界神经连接”
- 像张艺谋拍《满江红》用豫剧配乐:把秦腔的嘶吼注入悬疑片的血脉
- 学马斯克把航天材料思维用到汽车制造:Model X鹰翼门的设计灵感来自火箭整流罩
3.3 新时代的“认知游击战”
- 小红书博主在美妆教程里夹带《矛盾论》:“遮瑕要抓住主要矛盾——先盖黑眼圈再提亮泪沟”
- 菜鸟驿站老板用运筹学排快递柜:“根据马尔可夫链预测,周四下午取件高峰要留30%空柜”
- 广场舞领队研究声波衍射:“音箱朝东南偏15度,能让声音绕过7号楼传到小花园”
当你在抖音用《实践论》解读‘疯狂小杨哥’的带货技巧时,就完成了对本本主义最优雅的反杀。”
4.1 从茅台酒到量子纠缠
茅台镇老师傅辨酒精度从不用仪器:拎起酒花看“珍珠链”,指尖搓酒液感受“丝绸纹”。这种经验不是玄学,而是手掌皮肤对液体张力的百万次校准。
这像极了量子力学中的“不可克隆定理”:你无法复制老师傅的手感,就像无法完美复制量子态。真正的天机,永远在理论框架的测不准地带闪烁。
4.2 认知的“量子隧穿效应”
那些突破性发现往往发生在“不务正业”时:
- 凯库勒梦到蛇咬尾巴发现苯环结构时,刚被实验室除名
- 张衡造地动仪前,当了十年观星台的夜间保安
这印证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重要的事物总是先出现在经验的边缘,然后慢慢爬进理性的视域。”
4.3 做个“认知游牧民”
建议每天做三个“思维越狱练习”:
1. 通勤时关掉播客,数地铁里穿红色鞋子的人(训练非功利观察)
2. 用菜谱术语重写工作周报:“小火慢炖客户关系,猛火爆炒项目进度”
3. 给家中绿植起哲学名字:窗台的仙人掌叫“加缪”(因为《西西弗神话》)
图片源自网络
当写出《反对本本主义》的学术论文,当计算机可以模拟出逼真的田野调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读1930年那个闽西山沟里写就的文本。
- 不要对着脑中的装修图纸赞美世界
- 别把认知当成宜家家具来组装
- 警惕那些让你“不用到场”的知识承诺
下次听到有人满嘴“底层逻辑”“赋能抓手”时,不妨学学当年毛主席的犀利——
你那个本本,还是留着糊墙吧。”
(全文完)
【作者按】写完这篇跑去楼下便利店,听见店长训新员工:“别老看系统库存数据!冰柜第三层总比显示的少两瓶乌龙茶,因为老板娘每天偷喝...” 你看,真实世界的“天机”,永远藏在数据面板的裂缝里。
来源:长江大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