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灶具、燃料变迁 话生活日新月异

360影视 2025-02-05 21:00 3

摘要: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时间就这样不经意溜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转眼间蛇年的春节已经过去。说到春节,那土灶台上铁镬子里香气四溢的酱肉香味,那桂花猪油加核桃肉等辅料做成的八宝饭,那百吃不厌的饴糖花生芝麻片,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而灶具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时间就这样不经意溜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转眼间蛇年的春节已经过去。说到春节,那土灶台上铁镬子里香气四溢的酱肉香味,那桂花猪油加核桃肉等辅料做成的八宝饭,那百吃不厌的饴糖花生芝麻片,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而灶具和燃料在这样特定的时间里又成了主角。

儿时,家中炒菜做饭都是用砖块砌成的老式土灶。土灶占地2平方米左右,俯视呈扇形,主体为灶台,通常为两眼灶,上面可放两只铁锅。铁锅下面的空间为燃烧室,俗称“灶膛”,灶膛的右面都装有一个木制风箱,推拉风箱手柄,可以向灶膛内鼓风,以增加火力。灶台靠近灶壁处向上连接烟囱,烟囱穿出屋顶一米左右,燃烧产生的烟气向上通过烟道、烟囱排出厨房。土灶与墙壁之间留0.8至1米的空间,是放燃料烧火的地方。土灶做出来的饭,比不上行灶烧出来的饭香;土灶烧成的红烧肉,没有行灶烧出来的好吃。那个年代,不仅吃粮时常青黄不接,连燃料也常常告缺,为补充烧柴的不足,农民家中普遍都有流动的小灶具——行灶。农户的家用行灶个头不大,方便移动,具有流动厨房的功能,只要有柴火,到处都能吃上热饭、热菜。行灶的种类非常多,既有现买的陶瓷行灶和生铁行灶,又有村民自己搪制的各类实用行灶。行灶,晴天的时候可以在室外使用,若是雨天就可以搬到屋檐下。那时农村的红白喜事,院子里排列着用铁桶做的大行灶,烧、爆、炒、蒸、煮、焖的速度比土灶快,容量更大。行灶更是船民不可或缺的炊具。

我儿童时代,农民普遍经济困难,为实用所需,都自己动手搪制行灶。搪行灶先要找来好的黏土,在黏土里掺一些麦秸秆或纸筋灰,一起搅拌成泥,这样可增加强度。制作行灶先要把成泥盘成手臂粗细的条形,固定在粗的铁丝架上(形状较小的行灶,没有框架),然后一圈圈的盘成灶型。前面要留灶门。搪行灶要经捏泥、盘灶底、搪灶壁、糊檐口、开灶门等工序,搪好后的行灶要放到阴凉的地方阴干,不能在太阳下暴晒,必须里外干透后才可使用。五六十年代,过年时农家都要炒花生,为防止花生炒焦,就要往锅中倒入黄沙,黄沙灰尘大,在家里土灶上炒容易脏,搞卫生也麻烦,所以通常都在室外用行灶来炒花生。

六七十年代,开挖太浦河、东太湖复堤工程的工地上,还有一种用砖临时砌起来的大行灶,专放大食堂里用的大铁锅,以满足人多用餐的需求。行灶以树木秸梗等作燃料,用硬柴烧出来的行灶饭,那股扑鼻的香味真能让人食欲大开;行灶烧的红烧肉,远比土灶烧出来的更香、更好吃。

北厍沈家港村养鱼的村民在用行灶做饭(作者提供)

六七十年代,煤球券专门供应城镇居民,乡下人用家禽和禽蛋到镇上去物物交换,从那时起,煤球炉进入农户家中。煤球炉,简称煤炉,其外型大多呈圆柱状,外壳有铁皮和陶瓷两种,上部有较粗铁丝做成的提手,方便拎起或移动。煤炉里面是耐火材料制成的圆管状炉胆,中空部分就是煤球的燃烧室。炉胆的燃烧室可以容纳三个蜂窝煤,燃烧室下面是冷风预热和存储灰渣的灰膛,在燃烧室和灰膛之间有一用铸铁铸造成型或用铁条焊成的炉箅,用以支撑燃料、通风供氧和筛落灰渣。在炉体下方对应灰膛的位置有一个用于调节通风口、清理炉渣的炉门,开大炉门则炉内燃烧速度加快,火力增大,适合炒菜;关小炉门,则减小燃烧速度,减小火力,适合煨汤、焖饭;炉门再关小一点,则可控制煤球的燃烧状态,可维持很长时间不熄灭。70年代,特别是冬天,绝大多数村民为减少引燃煤炉的麻烦,每到晚上,换足煤球,把炉门关剩一条缝,在炉子上放上一壶水,第二天一早起来,热水可洗脸,开启煤炉的炉门,就可炒菜或烧饭。早上下田劳动时,再把煤炉封起来,循环使用,比较方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普遍使用过的煤炉(作者提供)

70年代中期,市场上有一种交流电加热的电炉,其组成十分简单,一个圆形底盘,底盘上圆心四周开设五道凹槽,每道凹槽均有间隔2厘米高的槽道隔开,槽道内以钨丝作为通电发热的导体,电炉底盘设有一个电源插头,只要有交流电有地方,都可以使用。电炉主要用来烧水和炒菜,不适合做饭和烧粥。我没有忘记,70年代初,家中电炉的钨丝断开了,我轻轻地把钨丝拉长,自己缠绕连接后,可继续使用,就是电阻明显增大,耗电量也增加了。那时使用的电炉农户并不普遍,但确实是曾经出现过的一代灶具,只是历史比较短暂,最终因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在80年代后期就被淘汰。

20世纪70年代作者用过的电炉(作者提供)

80年代后期,钢瓶液化石油气开始少量进入农户家中,但这是有钱买不到的东西,有单位发券凭证供应的。钢瓶液化石油气的出现,改变了农民祖祖辈辈用稻草作燃料的习俗,土灶陆续被淘汰,使厨房变得更加洁净。钢瓶液化石油气的最大的不足就是用到最后,要不停地摇晃钢瓶,否则火力就会明显减小,气体不用完又会造成浪费。一瓶气体用完后,需要更换钢瓶,十分麻烦。最尴尬的就是一锅饭,烧到半生不熟的时候断气了,这样的事情我也曾亲历过。这是钢瓶液化石油气的最大弊端。

农民家中的钢瓶煤气灶(作者提供)

进入21世纪,电磁灶作为新型的厨房灶具,好多家庭都有。电磁炉的优点是体积小,移动方便,只要有电源就可用,无论是炒菜、火锅、煲汤等都能满足。电磁炉圆形的外观可节省空间,特别是冬天吃火锅,可把食材围绕着电磁炉周围摆放,让餐桌有更多空间摆放碗筷。相比燃气灶的复杂结构,电磁炉的清洁工作更加简单方便。电磁灶通常有6挡火力调节,每挡都有标注刻度,简洁明了,使用时只需轻转旋钮,就可以快速调节到合适的档位。

21世纪的电磁炉(作者提供)

乡村的灶具,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变化:从土灶→行灶→煤炉→电炉→液化气灶具→微波炉→电磁炉。

说过农村灶具的变迁,我们再来看看农民燃料的变化吧。从我有记忆的50年代开始,乡下人炒菜、烧饭的燃料都以稻草和秸杆为主,实在没柴烧时,母亲起早摸黑去拾野柴。居住在生产队牛棚旁边的人家,会把耕牛的粪便收集起来,晒干后在土灶里用风箱鼓风燃烧。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有少数农家用煤油炉(俗称洋风炉)来烧水、炒菜。洋风炉是用纯铁皮制作的,形状有正方形和圆形两种。正方形的边长在20厘米左右,圆形的直径在15厘米左右。洋风炉的结构比较简单,底座是用来存放煤油(洋油)的,容量大的在2~3升左右,小的在1~2升左右。底座上层是一块布满灯芯的盖板,盖板上装有一个可使灯芯上下升降的旋扭,可用来调节火力的大小。盖板的中心设有一个布满小眼的防风罩,既可防风又可提供燃烧必须的氧气。最上层是可折叠的活络搁脚,正方形的有4只,圆形的有3只,以供放置大小不一的铁锅时调节使用。用洋风炉烧水炒菜,速度很快。苦于那个年代煤油要凭票供应,所以使用洋风炉的家庭比较少。洋风炉在70年代末逐渐被淘汰。

作者年少时使用过的洋风炉(作者提供)

70年代初,农民在没有柴烧的日子里,就想办法去挖掘河底的黑泥用作燃料。当时生产队组织大批劳力前往平望雪落漾、长漾等地挖掘黑泥,回来按人平均分配,分回的黑泥要经烈日曝晒数天后才能燃浇。有的生产队在农田里像探矿一样搜寻黑泥,找到后就地开挖。农户们有了黑泥以后,还得改造灶具,把原来实心的灶底开个洞,以便安装风箱,燃烧时要一歇不停地拉动风箱。由于黑泥形成的时间和地质条件的不同,类似木炭质地较轻的黑泥比较容易燃烧;而含炭量低,又硬又重的黑泥烧起来,那烟出火不着的滋味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六七十年代,是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城镇居民才有煤球供应。乡下人只能用自己饲养的家禽和禽蛋,到镇上去和居民进行物物交换,乡下人能用煤球来炒菜做饭的人家并不多。

煤球有大小之分,大的称蜂窝煤球;小的形如鸡蛋大小。蜂窝煤球外形呈圆柱状,圆柱直径和高度都在10厘米左右,上面均匀布局着10多个孔洞。这些孔洞不仅有利于通风,还可以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能够充分燃烧,可让火烧得更旺,也更能节省燃煤。那个年代烧煤球的农户,对用剩的煤屑都要集中保管好,凑到一定的时候,再添加一些木屑、泥等混合料,不断搅匀后,用蜂窝煤的模型自制大煤球;也可用一个小勺子舀出来,摊在地上,让它晒干,再一个个收起来储存。21世纪,乡村出现了可以存放9个蜂窝煤球的大煤炉,这种大煤炉专门用于红白喜事。

70年代中期开始,村域少数村民使用电炉烧水、炒菜。因老式电炉存在安全隐患,于80年代后期被淘汰。90年代初,市场上推出一种在老式电炉基础上改进的新式电炉,逢年过节时,村民将其用作火锅的时兴灶具。进入21世纪,新式电炉改称电磁炉,以崭新款式与消费者见面,使用安全、保洁方便。

作者家中曾经用蜂窝煤炒菜、做饭(作者提供)

80年代后期,钢瓶液化石油气开始进入少数农家。其主要成分为烷、烯类物质,其中还掺杂着少量的硫化物杂质。钢瓶液化石油气含有煤气相同的臭味,在没有煤气泄漏自动报警装置的年代,只能靠人的鼻子去嗅。钢瓶液化石油气刚进入农家时,人们要骑上28寸的自行车,车后的书包架上有一个特制的挂钩,挂上空煤气罐,骑上几公里到镇上指定的液化气站去调换,交85元钱后,换一个装满液化气的钢瓶骑回家。使用钢瓶液化石油气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太方便。一个五口之家,如果一日三餐全用钢瓶液化石油气,一个月至少要用2瓶,开支比较大。钢瓶液化石油气从80年代后期的85元一瓶陆续上涨到2022年末的160元一瓶,将近翻了一翻。

作者家中使用过的钢瓶液化石油气(作者提供)

农民的燃料,经历过这样的发展变化:从稻草、秸杆→杂草、牛粪晒干→树枝、野柴→煤油(俗称洋油)→大、小煤球→电能→钢瓶液化气→管道燃气。

从农村灶具和燃料的变迁历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厨房灶具同样会日新月异,我们的一日三餐将会变得更加的便捷。

作者:江南布衣

责编:王秋蕾

美编:潘 莉

审核:王来刚

图片:江南布衣、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来源:赤城之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