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陈意映:最好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扶持、尊重和成全

360影视 2025-02-06 10:11 3

摘要:他聪明过人,并在青年时期接受了西方新式教育,但却在包办婚姻中,遇到了一生挚爱陈意映。

历史上甘心为他留下印记。

一个在坦然赴死,从容就义之前,让杀他的两广总督张鸣岐也为之叹佩的人。

他就是革命烈士林觉民。

他聪明过人,并在青年时期接受了西方新式教育,但却在包办婚姻中,遇到了一生挚爱陈意映。

临死前,他写下绝笔《与妻书》,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01

林觉民出生于福建,自幼聪慧过人,过目不忘。

他的叔父林孝颖是福建当地有名的学者,却因拒绝包办婚姻而拒绝和新婚妻子洞房,所以一直没有子嗣。

林觉民的父亲不希望弟弟没有后人,就将自己的儿子林觉民过继给了林孝颖。

在林孝颖的影响下,林觉民不仅才学过人,还凭借着聪慧的头脑,有了超越同龄人的见解和思想。

他觉得童生考试太过幼稚,虽然为了尊重叔父而去参加了考试,却只在试卷上留下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就昂首阔步的走出了考场。

叔父林孝颖看出这个孩子将来必有大作为,所以也不去约束他。

在校期间,林觉民一直成绩优异,备受老师和校长瞩目。

随着年龄增长,林觉民有机会接触到西方进步的思想,打开了他的思维认知。

他渴求投身于更伟大的事业中去。

林孝颖虽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却害怕他走上革命的道路,那是一条不归路。

为了让林觉民收心,林孝颖早早为他精心挑选妻子,希望他能够安逸于普通人柴米油盐的生活。

林孝颖自己本就是旧式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为了孩子的平安,他又不得不走了一条老路。

但林孝颖也并非完全强迫林觉民,而是根据他的性格喜好,为他精心找了一个和他兴趣相投,志趣相近的女孩陈意映。

陈意映出身名门,是真正的大家闺秀。

她饱读诗书,又极通文墨,不仅温婉贤淑还才情出众。

他们虽然素不相识,但却一见倾心,再见已如故人久别重逢。

就这样,18岁的林觉民心甘情愿的迎娶了17岁的陈意映,从此琴瑟和鸣,恩爱非常。

新婚的二人宛如一对璧人,一个灯下读书,一个红袖添香。

只可惜,这样浓情蜜意的日子没过多久,随着林觉民毕业,自费去日本留学,两人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

正因为他们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心怀家国天下的林觉民不能只顾自己的享乐,想要投身于更伟大的爱国事业中。

他开始加入同盟会,并趁着回乡探亲的机会,去联络更多的爱国人士一起投身于革命事业。

以陈意映的聪慧,一早就发现了丈夫在做的事业,但她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不仅没有反对,还在暗中帮助丈夫。

1910年,同盟会的领袖决定在广州举行大规模起义,林觉民和同伴们开始筹备这次起义。

1911年春天,一向暑假才回家的林觉民突然回家了。

陈意映想到,丈夫一定是在做一件大事,她心领神会。

当时的陈意映已经怀胎八月,否则她会和丈夫一起参与这次的行动。

之后林觉民又去了香港,负责香港和广州之间的同盟会成员的联络。

在他们行动前,林觉民自觉不安,在深夜里深情地写下了《与妻书》,字字含泪,句句断肠。

他告诉陈意映,自己非常爱她,但正是这份爱,让他勇敢地去死,去为国家的未来牺牲。他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只可惜,他们中间出了奸细,将他们出卖了。

此次行动不仅以失败告终,连林觉民也成了阶下囚。

当时负责审理案件的两广总督提审林觉民,但他看到的不是一个黯然神伤的囚徒,反而是一个大义凛然,随时准备英勇就义的勇士。

林觉民在他们面前侃侃而谈国家的现状和未来,纵论天下大势,让清廷的官员无不动容。

虽然两广总督敬佩林觉民的为人和才学,但毕竟位置不同,政见不一,最后只能下了杀无赦的命令。

林觉民慷慨赴义,从容赴死。

不久,陈意映收到了丈夫的绝笔《与妻书》,这份深情与大义,让陈意映泪如雨下。

陈意映本想随着丈夫而去,但看着襁褓中的孩子又于心不忍,只能勉强度日。

可从那以后,陈意映日日悲伤,夜夜流泪,没过两年,就郁郁而终。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福州的林觉民故居时,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深情与坚定。

故居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朽的传奇。

而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故事,也如同那永不凋零的花朵,永远绽放在人们的心间。

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相互依偎、共度时光,更是在对方需要时给予支持与理解。

林觉民为了国家的未来而牺牲自己的生命,陈意映则为了丈夫的遗志而坚强地活下去。

他们的爱情,既有青春的热烈与浪漫,又有革命的坚定与牺牲。这份爱情,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追求真理与光明。

来源:奋力成长的女書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