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千年湖湘年味浓 文化自信正当时

360影视 2025-02-06 10:24 2

摘要:新春佳节,三湘四水披红挂彩,千年文脉浸润烟火人间。从湘西苗寨的芦笙踩堂到洞庭湖畔的渔歌互答,从张家界奇峰的冰雪盛景到长沙城里的火树银花,湖南大地处处涌动着传统节庆的蓬勃生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年俗文化不仅是乡愁的记忆载体,更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璀璨注脚,在传承

新春佳节,三湘四水披红挂彩,千年文脉浸润烟火人间。从湘西苗寨的芦笙踩堂到洞庭湖畔的渔歌互答,从张家界奇峰的冰雪盛景到长沙城里的火树银花,湖南大地处处涌动着传统节庆的蓬勃生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年俗文化不仅是乡愁的记忆载体,更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璀璨注脚,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当千年民俗与数字科技相激荡,潇湘大地正以智慧传承绽放新春之光。湘西永顺老司城的土家摆手舞,借声光电技术登上央视舞台,千年祭祀舞化作“东方迪斯科”,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鲜活实践——当科技赋予非遗技艺新的表达维度,传统文化便从静态的“历史标本”升华为动态的“时代基因”。浏阳烟花匠人以3D燃放技术重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诗境,520架无人机在橘子洲头勾勒“福满三湘”的苍穹画卷,这些创新印证着“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文明进取精神,更以数字时代的语言诠释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命题。岳阳楼景区里,游客身着汉服穿越千年,在与“范仲淹”对诗答题中触摸“先忧后乐”的精神传承,科技与人文的交响,让文化记忆从典籍中跃入现实,成为叩击当代人心的时代强音。

当文化基因与共同记忆相辉映,三湘四水正以血脉交融厚植精神之基。衡阳常宁的“百家宴”上,288张方桌拼成巨龙,归乡游子与留守老人共品酿豆腐的醇香,明代互助传统衍生出“共享厨房”“时间银行”的新形态。这种“家—族—国”层层嵌套的共同体建构,恰是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的当代回响,而怀化通道侗寨的“月地瓦”婚俗中,青年男女以同耕共作播种爱情,劳动之美与浪漫之约在正月里悄然生长,则暗合王船山“理势合一”的湖湘哲学——既顺应民俗演变的时代之势,又坚守天人合一的文化之理。邵阳城步的“打泥脚”习俗里,田泥芬芳承载着对土地的深情,湘南瑶寨的篝火长鼓与湘北渔村的船灯社戏,在代际传递中播撒文明火种。这些浸润着东方智慧的民俗实践,将抽象的“文化认同”具象为可触可感的集体记忆,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当古韵节庆与乡村振兴相碰撞,湖湘热土正以产创融合绘就共富画卷。湘南江永县的女书传人通过直播书写“女书福字”,非遗工坊的文创产品创下千万元销售额,瑶寨“长鼓舞体验馆”春节接待量实现翻倍激增,这正是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生动演绎——当女书符号从竹简走向直播间,当长鼓舞从山野登上数字平台,传统文化便完成了从象征资本到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安化黑茶以“二十四节气茶礼”重释岁时文化,湘绣大师的生肖系列成为外交国礼,长沙文和友的数字藏品让老城年俗在区块链中永生,这些实践既彰显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又以“旧邦新命”的创新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间找到平衡支点。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回望,湖南新春民俗的当代叙事,正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当00后青年身着汉服在太平街演绎国潮快闪,当海外游子透过“云端村晚”望见故乡炊烟,我们读懂的不仅是一个古老节日的密码,更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文化自觉。千年风俗如永不褪色的精神纽带,将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时代精神紧紧相连。当腊味飘香的屋檐下再度响起花鼓戏《闹新春》的曲调,那袅袅升腾的不仅是浓浓年味,更是一个文明古国面向未来的自信宣言。(邹志雄)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来源:娄底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