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欢喜的是,儿子陈天晗自幼聪慧过人,头疼的是,他总爱把家里的电器拆得七零八落,冰箱、电视、收音机,但凡带螺丝的物件,都逃不过他的“魔爪”。
1985年,河南郑州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一个男孩的降生让父母既欢喜又头疼。
欢喜的是,儿子陈天晗自幼聪慧过人,头疼的是,他总爱把家里的电器拆得七零八落,冰箱、电视、收音机,但凡带螺丝的物件,都逃不过他的“魔爪”。
母亲常叹气:“这孩子将来能成器吗?”
父亲却笑呵呵:“让他拆,拆明白了也算本事。”
谁也没想到,这个爱拆家的“熊孩子”,会在18岁那年用一项发明搅动整个电子市场,甚至改变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陈天晗的童年没有乐高,也没有编程课,他的“玩具”是家里那台老式收音机,拆了装,装了拆,螺丝刀成了他最趁手的工具,母亲担心他耽误学业,父亲却坚持:“只要成绩不掉,随他折腾。”
初中时,他自制会发光的小灯泡、自动摇头的风扇,成了同学眼中的“发明狂人”,老师评价他:“别的孩子做题靠背公式,陈天晗靠的是拆解原理。”
高中考入郑州一中后,陈天晗的“拆家”技能升级了,他不仅能修好爷爷的破旧收音机,还帮同学改装电子设备。
物理课上,老师讲爱迪生的故事,他听得两眼放光:“发明,不就是把问题拆开再拼出新答案吗?”
2003年春节,亲戚来家里串门,手机突然没电,全家人翻箱倒柜,愣是找不到匹配的充电器。
陈天晗跑遍邻居家求助,最终无功而返,亲戚开玩笑:“你不是爱发明吗?做个万能充电器呗!”
一句玩笑,点燃了他的执念。
他花光零花钱买回几十种充电器,拆解后发现,不同品牌电池的触点距离各异,但高度一致。
“如果能做个可调节触点的充电器,问题不就解决了?”他画出263种电池触点图纸,熬了无数个通宵,甚至梦见自己被充电器“追杀”。
一个月后,初代“万能充”诞生:两根可移动金属针,一个透明夹子,再加一枚显示充电状态的彩灯。
父亲的老式手机电池第一次被夹上去时,彩灯亮起的瞬间,陈天晗跳起来撞翻了椅子。
之后,改进版很快问世,他在触针上加装弹簧,解决了接触不良的问题。
这项发明不仅让他拿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更掀起一场充电革命。
万能充上市三天卖出几十万台,家家户户的抽屉里都躺着一个“透明小夹子”。媒体称他“万能充之父”,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通知书也随之而来。
可陈天晗的选择再次震撼大众。
进入清华后,陈天晗做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放弃理工科,选择新闻专业。
有人惋惜:“天才少年不该去造火箭吗?”
他却说:“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新闻解决人心问题。”
大一时,他跑到河南农村调研,写下《一个清华学生眼中的村支书》,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只记录了一位基层干部如何带着村民修路、通电。
报道被《河南日报》转载后,村支书给他打电话:“小伙子,你写的都是大实话。”
可正是这份“求真”的执念,贯穿了他之后的职业生涯。
2008年,陈天晗加入搜狐,从熬夜写稿的小编一路晋升至管理层。
当纸媒衰落时,陈天晗又跳槽到《人民日报》,用深度报道揭开行业乱象,同事调侃他:“你这跨界比万能充还能适配。”
2013年,他再次转身,加入优信二手车担任公关负责人。
面对行业“水太深”的质疑,他带头推出“无事故车承诺”,要求每辆车提供完整检测报告,陈天晗说:“诚信不是口号,是看得见的螺丝钉。”
2021年,陈天晗的身影出现在海航集团,这一次,他的战场是万米高空——负责航空公司的品牌传播。
从充电器到飞机,旁人看来跨度惊人,他却轻描淡写:“无非是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小模块,再逐个攻破。”
如今,万能充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有人问陈天晗:“你后悔吗?如果专注科研,或许能有更伟大的发明。”
他摇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万能充’。重要的是,别被过去的标签困住。”
现在的他,西装革履穿梭于会议室,偶尔也会怀念那个蹲在街边画电池触点的少年,但更多时候,他享受当下的角色:一个丈夫、一位父亲、某家企业的品牌总监。
“人总得习惯平凡。”他说这话时,眼神和18岁那年在实验室里一样亮,“但平凡不等于平庸。把每件小事拆解到极致,就是我的‘万能充哲学’。”
陈天晗的故事里没有“伤仲永”的悲情,也没有“天才陨落”的唏嘘,有的只是一个好奇者用拆解世界的热情,一次次打破边界,在不同领域留下自己的印记。
或许,真正的“万能”从来不是某个产品,而是永不停歇的探索与重构——对技术,对行业,亦对人生。
来源:rice